資源簡介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課分為三個部分的內容: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講述了明朝滅亡前的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帶來的危機,李自成在陜北地區起義,關外東北地區滿洲逐漸壯大,最終在1644年明朝滅亡,清軍入關。教學目標了解明朝末年的黑暗統治。了解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李闖王推翻明朝的基本過程。掌握后金的發展和清兵入關的基本史實。通過學習明朝的滅亡,從中得到歷史啟示和經驗。教學重點了解李自成起義推翻明朝;知道滿族入主中原。教學難點了解明朝滅亡前的政治腐敗與社會動蕩,知道明朝滅亡的原因。教學過程新課導入“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明朝的祖訓,在一些人眼中明朝是一個有骨氣的王朝,但是在另一些人眼中明朝是最黑暗的,比如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那么,為什么易中天教授要說明朝是最黑暗最沉悶的呢?就讓我們一起進入本課的學習《明朝的滅亡》。新課講授大廈將傾,已無力回天——明朝滅亡的背景1.政治 ①明代中后期,皇帝大多沉迷享樂,疏于朝政。【教師活動】結合課本舉出例子進行說明。【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發現沒有這些奇葩皇帝的身上有一個共同之處?是什么呢?(不務朝政,喜歡玩樂)②官員結黨營私,宦官專權,統治黑暗【提出問題】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那朝政都交由誰來處理呢?【教師活動】久而久之,宦官的權利會越來越大,比如明武宗時期的劉瑾、明熹宗時期的魏忠賢都是當時有名的大宦官,特別是魏忠賢,在明熹宗時權傾天下,被稱之為九千歲,轉亂國政,以至于當時的百姓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帝,在當時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常于東林黨進行各種爭斗,致使朝政更加的腐敗。2. 經濟:土地兼并劇烈,財政危機加重。【提出問題】政治上的腐敗又影響著經濟的發展,那么明朝中后期經濟上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呢?通過表格,清晰展示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嚴重的問題。(皇室、貴族、宦官、官僚、地主會利用自身的權力財力強取豪奪,兼并土地,普通老百姓則會被侵占土地,或被迫將土地低價賣出,導致沒有經濟來源。)3. 社會: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動蕩。【提出問題】結合材料,從明代周臣《流民圖》局部你看到了什么?【教師活動】土地兼并現象嚴重,地主把農民的田地占為己有,所以農民變為了流民,流民數量的增加會引得社會動蕩不安,再加上日益沉重的賦稅,農民對統治階級極為不滿,使得階級矛盾尖銳。4、自然:陜西連年大旱。【提出問題】那么當時農民失去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還面臨著沉重的賦稅,更雪上加霜的是當時還發生了什么事情?二、關內關外,歷史新出路——明朝滅亡的過程1、關內:李自成起義【提出問題】如果你是當時的農民,你會怎么辦呢?那當時為什么會紛紛起義呢?請同學們利用剛剛學過的知識進行回答?【教師活動】由于政治腐敗再加上連年的旱災,農民起義風起云涌,起義的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著名的將領,比如張獻忠、李自成,尤其是李自成的起義軍隊,發展迅速很快成為起義軍的主力,那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李自成起義。【學生活動】了解李自成其人及起義的過程。【提出問題】為什么起義軍隊伍會受到人民的歡迎?2、關外:滿洲興起和清兵入關【提出問題】明朝滅亡后,接替明朝的下一個統一政權并不是李自成的大順,而是滿洲的大清。清王朝的崛起過程,都跟誰有關呢?通過視頻梳理線索。【學生活動】學生結合課本歸納總結,皇太極在位時期的主要措施,一是在1635年將族名從女真改為滿洲,一是在1636年將國號從大金改為大清。從此,確定了滿洲族的名稱與大清帝國的國號。1643年,順治皇帝登基,清軍做好了入關的準備。【教師活動】公元1644年,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失敗;清朝建立對全國的統治,以北京為都城。課堂小結回顧明朝滅亡的原因(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得出啟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