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考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2七下·仙居期末)西班牙是歐洲柑橘供應中心。下圖中西班牙的柑橘主要種植在( ?。?br/>A.大西洋沿岸 B.地中海沿岸C.比利牛斯山區 D.埃布羅河兩岸【答案】B【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根據圖中信息,結合圖例, 西班牙的柑橘主要種植在地中海沿岸。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西班牙的柑橘種植區位于西班牙的東部,屬于地中海氣候,其特點是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暖濕潤。 地中海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周邊地區最為典型。2.(2022七下·仙居期末)文字的發明使一發即逝的語言可以“傳于異地,留于異時”。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 ?。?br/>A.商朝 B.秦朝 C.西漢 D.西晉【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解題的關鍵就是對題干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刪減,最后鎖定設問的出發點在于我國開始出現文字的朝代,通過結合所學知識即可鎖定是商朝,當時出現了甲骨文。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我國文字出現的朝代,屬于記憶的題型,要注重掌握細節。3.(2022七下·仙居期末)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致力于“伐無道,誅暴秦”的農民起義領袖是( ?。?br/>A.劉邦 B.張角 C.陳勝、吳廣 D.項羽【答案】C【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題干中的大澤鄉明確此次起義的地點,從誅秦可知起義討伐的對象,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就只有選項C。選擇A中的劉邦和選項D中的項羽也是討伐秦朝,但是不符合在大澤鄉起義的這個條件,選項B中的張角起義是在東漢末年,時間是完全不符合的。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內容。本題為簡單題,找出“誅暴秦”這一關鍵詞便可選出答案。4.(2022七下·仙居期末)東晉詩人謝靈運在《山居賦》中提到麻、粟、豆等。當時,這些廣泛分布于北方的農作物得以在南方大范圍種植。其主要原因是( )A.游牧民族不斷內遷 B.統治者的積極推廣C.勞動人民辛勤耕耘 D.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答案】D【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從題干中北方的農作物得以在南方大范圍種植和東晉時期的兩個信息可確認當時南方經濟得到開發和發展,而四個選項都是當時南方經濟開發的原因,再仔細明確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北方農作物在南方種植,這是和北民南遷有關,所以選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經濟重心南移相關內容,在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完成南移,南方戰亂少,較穩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給南方帶去了技術,促進了南北方的交流,本題表面考查北方人口的遷移,實則考查經濟重心南移,所以做題時要學會知識遷移。5.(2022七下·仙居期末)東漢末年,民間流行的神仙方術與道家學說相結合,形成了( ?。?br/>A.伊斯蘭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佛教【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從題干中東漢末年和神仙方術與道家學說這兩個信息可鎖定正確答案B。其他三個宗教都是誕生于國外,只有道教是當時的本土宗教,A、C和D選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道教形成的背景,可通過排除法做,同時也要掌握不同宗教的特征。6.(2022七下·仙居期末)大運河開通以后,隋煬帝多次乘坐龍舟從洛陽南下巡游江都。據右圖可知,他依次要經過( ?。?br/>①永濟渠②通濟渠③邗溝④江南河A.③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②①【答案】C【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通過題干的信息可知隋煬帝是從洛陽出發,那首先到達的便是通濟渠,而且他是南下到江都,那么經過邗溝便可到達目的地,所以選項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隋朝大運河的內容,概況包括“一個中心”“兩個端點”“四段運河”“五大水系”,理解隋朝大運河開發的背景和意義;同時也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圖,要掌握將文字與地圖相結合的閱讀能力。7.(2022七下·仙居期末)在北宋東京,“酒店多點燈燭沽賣……直至天明?!庇纱伺袛啵敃r已經出現( )A.夜市 B.交子 C.勾欄 D.商幫【答案】A【知識點】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解析】【分析】四個選項都是北宋時期經濟繁榮的表現,所以本題不適宜用排除法,解題的關鍵在于提取題干中的有效信息,從酒店營業至天明可知晚上也有營業,所以選項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北宋時期經濟繁榮的表現,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勾欄是固定的娛樂場所,商幫隨著商業活動不斷發展,都屬于北宋時期經濟繁榮的象征。8.(2022七下·仙居期末)雍正帝時的一位進士因寫詩“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而被斬首。這反映了清朝( ?。?br/>A.設立廠“衛特務機構 B.實行八股取士C.設立軍機處 D.大興文字獄【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通過對題干信息的分析,當時的進士是因為寫的一首詩被斬首,所以選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清朝時期文化專制的表現。除考查文字獄內容之外,文字獄的影響也是考查重點。9.(2022七下·仙居期末)“宋朝在中國都是個最令人激動的時代,它統轄著一個前所未見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盛期?!毕铝袑儆谒纬皠撔潞臀幕笔ⅰ北憩F的有( ?。?br/>①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②蘇軾改進詞的創作③曹雪芹寫就《紅樓夢》④指南針應用于航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可采用排除法。選項③ 的《紅樓夢》是在清朝時期的,與題干中要求的宋朝時期不符合,可以直接排除,所以選項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宋朝時期的文化和科技發展,獨特的成就可以衡量這個時期的發展水平,可將不同時期的成就歸類梳理。10.(2022七下·仙居期末)清政府一些官員認為臺灣路遠地狹人少,主張棄臺。老將施瑯反對,他強調失去臺灣會使東南沿海不得安寧??滴醯凵钜詾槿弧_@說明清朝設置臺灣府旨在( ?。?br/>A.鞏固東南海防 B.鞏固西北邊防C.發展海外貿易 D.鼓勵官員進諫【答案】A【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資料分析的能力。通過閱讀題干信息可知康熙贊同的死老蔣施瑯的意見要對臺灣加強管理,而臺灣在中國的東南方,所以選項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對統一多民族的鞏固與發展,對臺灣、新疆、西藏和東北地區都有對應的管理,應理清管理措施和作用。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1.(2022七下·仙居期末)地圖和圖表為我們認識區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根據圖1,描述南昌的地理位置 。由南昌乘火車前往③地應走 ?。ㄌ頰或b)路線。(2)依據上面兩幅圖,簡要歸納圖示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提示: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3)與①地相比較,②地適合發展 ?。ㄌ顫O業或林業)。這是因為區域經濟發展要遵循 的原則。【答案】(1)地理位置:①約28.7° N;位于低緯度地區;位于北溫帶;位于北半球。②在鄱陽湖的西南方向(或西邊);在撫州的西北方向。;b(2)地形:地形多樣,以平原為主;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或東高西低)。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雨熱同期。河流:河流眾多,大多數河流注入鄱陽湖。(3)林業;因地制宜【知識點】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圖1,描述南昌的地理位置:①約28.7° N;位于低緯度地區;位于北溫帶;位于北半球。②在鄱陽湖的西南方向(或西邊);在撫州的西北方向。根據圖中的信息,圖例是鐵路的是b路線 ,因此,由南昌乘火車前往③地應走b路線。(2)、根據圖中信息,圖中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從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回答。地形:地形多樣,以平原為主;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或東高西低)。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雨熱同期。河流:河流眾多,大多數河流注入鄱陽湖。(3)、與①地相比較,②地適合發展1林業。這是因為區域經濟發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點評】描述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主要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半球位置等方面進行回答。 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即確定一個區域范圍或具體地點,在地球表面具有唯一性;相對位置,主要看與周邊事物的相對關系;海陸位置主要從海陸角度看,是否沿海,大陸的東西岸;半球位置是看在東半球還是西半球,南半球還是北半球。12.(2022七下·仙居期末)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下存在著兩對基本矛盾。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材料一在唐代,原本歸于一人的相權被分為幾個部分并由多人執掌。三省長官都是宰相,??梢砸姷狡甙藗€宰相在一起議事,爭得面紅耳赤,而皇帝卻甚是滿意。材料二明太祖朱元璋曾言:“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摘自《皇明祖訓》[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材料三宋太祖下令地方賦稅留 下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運送中央;還規定挑選地方軍隊中的精壯士兵編入中央禁軍(把老弱殘兵留在地方)。——摘編自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教材《中國古代史》材料四行中書省,凡十(一),秩從一品。掌國庶務……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元史》[透過現象探尋本質](1)漫畫反映了唐朝實行哪一制度?根據材料一、二,指出(由唐朝至明朝)君主對相權的處理發生了什么變化。(2)材料三中宋太祖的做法對防止地方割據有何作用?材料四表明元朝在地方推行哪一制度?(3)綜合上述材料,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斗爭分別呈現出怎樣的趨勢?【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變化:由分割相權到廢除丞相制度。(2)作用:宋太祖的做法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和軍事基礎。制度:行省制度(3)君權與相權: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皇權(或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與地方: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控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1)通過材料一中的信息一人的相權被分為幾個部分并由多人執掌、三省長官都是宰相這兩個信息便可知唐朝當時實行了三省六部制。通過材料一的解讀,可明確唐朝時由最初的一個丞相變成三個再想,通過對材料二中朱元璋的話的分析可知明朝廢除了丞相,所以可以得出從唐朝至明朝的變化是由分割相權到廢除丞相制度。(2)材料三中宋太祖下令地方賦稅留 下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運送中央的措施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據的經濟基礎,同事他還規定挑選地方軍隊中的精壯士兵編入中央禁軍,這樣子以來地方的軍事實力也被弱化。材料四的難度在于對文言文的解讀,通過中書省、省這些關鍵詞可以鎖定元朝在地方實行的行省制。也可以通過對材料四的解讀是在表達行省制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管理,鞏固統治得出正確答案。(3)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審題到位。通過對設問的解讀可知要回答兩個方面的趨勢,一個君權與相權,這在第一小問中相權不斷被削弱就可以得出,第二個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第二小問的基礎上可以得出,從材料三中宋朝對地方削弱的措施和材料四中元朝用行省制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可以得出中央越來越注重對地方的管控,地方的自主權力逐漸被削弱。【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唐朝和宋朝在政治上的調整措施。重點要明確不同朝代的鞏固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加強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13.(2022七下·仙居期末)歷代王朝處理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的實踐紛繁復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民族交往]注: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對外交流]時期 政策 史實 結果交通 典型事例漢朝 對外開放 陸路為主 絲綢之路 引領潮流唐朝 海陸并舉 (陸路)玄奘西行(海路)①宋、元明前期 ②為主 海上絲綢之路③清朝 ④ 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逐漸落伍[以史為鑒](1)這兩幅圖共同展現了民族之間處于什么狀態?任選其中的一個事件,闡述其意義。(2)聯系所學知識,在表格中①、②、③、④處填入合適的內容。(3)上述舉措對現今處理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有何啟示?【答案】(1)狀態:友好;和平意義:①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漢藏關系,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②榷場貿易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2)①鑒真東渡 ②海路 ③鄭和下西洋 ④閉關鎖國(3)要維護民族團結。要堅持對外開放。【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1)通過對兩幅圖片背后歷史事件的認知可以得出當時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友好相處,和平往來。回答兩個歷史的意義其實就是直白的考查對于歷史事件影響的知識點。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兩個民族之間的聯系,也促進了互相的交流,更加促進了吐蕃的經濟社會發展。而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的 “榷場”是雙方經濟貿易往來的場所,在經濟的交流中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從而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2)本題解題的關鍵在于明確表格中的信息,①要填寫的歷史時間要符合唐朝在海路上對外交往的這些要素,那符合條件的就只有鑒真東渡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可以確定宋元明時期的對外交往側重在海路上,所以②填寫海路;明朝海上對外交往的典型史實便是鄭和下西洋,所以③的答案就有了;通過嚴格限制對外交往可以得出當時清朝在對外政策上采取了閉關鎖國, ④的答案就出來了。(3)本題解題的關鍵在于審題清晰,通過解讀設問可知要從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兩個角度談啟發。通過文成公主入藏和宋朝時期邊境貿易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可知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從漢唐宋元明前期采取對外開放的政策,國力強盛到清朝因為閉關鎖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可知堅持對外開放的必要性。【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我國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本題解題的關鍵是讀透材料,明確出題者的意圖,我國的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統治者的統治措施。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考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有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2七下·仙居期末)西班牙是歐洲柑橘供應中心。下圖中西班牙的柑橘主要種植在( ?。?br/>A.大西洋沿岸 B.地中海沿岸C.比利牛斯山區 D.埃布羅河兩岸2.(2022七下·仙居期末)文字的發明使一發即逝的語言可以“傳于異地,留于異時”。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 ?。?br/>A.商朝 B.秦朝 C.西漢 D.西晉3.(2022七下·仙居期末)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致力于“伐無道,誅暴秦”的農民起義領袖是( ?。?br/>A.劉邦 B.張角 C.陳勝、吳廣 D.項羽4.(2022七下·仙居期末)東晉詩人謝靈運在《山居賦》中提到麻、粟、豆等。當時,這些廣泛分布于北方的農作物得以在南方大范圍種植。其主要原因是( ?。?br/>A.游牧民族不斷內遷 B.統治者的積極推廣C.勞動人民辛勤耕耘 D.北方人口大量南遷5.(2022七下·仙居期末)東漢末年,民間流行的神仙方術與道家學說相結合,形成了( ?。?br/>A.伊斯蘭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佛教6.(2022七下·仙居期末)大運河開通以后,隋煬帝多次乘坐龍舟從洛陽南下巡游江都。據右圖可知,他依次要經過( )①永濟渠②通濟渠③邗溝④江南河A.③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②①7.(2022七下·仙居期末)在北宋東京,“酒店多點燈燭沽賣……直至天明。”由此判斷,當時已經出現( )A.夜市 B.交子 C.勾欄 D.商幫8.(2022七下·仙居期末)雍正帝時的一位進士因寫詩“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而被斬首。這反映了清朝( ?。?br/>A.設立廠“衛特務機構 B.實行八股取士C.設立軍機處 D.大興文字獄9.(2022七下·仙居期末)“宋朝在中國都是個最令人激動的時代,它統轄著一個前所未見的發展、創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屬于宋朝“創新和文化繁盛”表現的有( ?。?br/>①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②蘇軾改進詞的創作③曹雪芹寫就《紅樓夢》④指南針應用于航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2022七下·仙居期末)清政府一些官員認為臺灣路遠地狹人少,主張棄臺。老將施瑯反對,他強調失去臺灣會使東南沿海不得安寧。康熙帝深以為然。這說明清朝設置臺灣府旨在( ?。?br/>A.鞏固東南海防 B.鞏固西北邊防C.發展海外貿易 D.鼓勵官員進諫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3小題,共30分)11.(2022七下·仙居期末)地圖和圖表為我們認識區域提供了重要的信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根據圖1,描述南昌的地理位置 。由南昌乘火車前往③地應走 ?。ㄌ頰或b)路線。(2)依據上面兩幅圖,簡要歸納圖示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提示: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3)與①地相比較,②地適合發展 ?。ㄌ顫O業或林業)。這是因為區域經濟發展要遵循 的原則。12.(2022七下·仙居期末)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下存在著兩對基本矛盾。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君權與相權的矛盾]材料一在唐代,原本歸于一人的相權被分為幾個部分并由多人執掌。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常可以見到七八個宰相在一起議事,爭得面紅耳赤,而皇帝卻甚是滿意。材料二明太祖朱元璋曾言:“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摘自《皇明祖訓》[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材料三宋太祖下令地方賦稅留 下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運送中央;還規定挑選地方軍隊中的精壯士兵編入中央禁軍(把老弱殘兵留在地方)。——摘編自人教版高中歷史選修教材《中國古代史》材料四行中書省,凡十(一),秩從一品。掌國庶務……鎮邊鄙,與都省為表里。——《元史》[透過現象探尋本質](1)漫畫反映了唐朝實行哪一制度?根據材料一、二,指出(由唐朝至明朝)君主對相權的處理發生了什么變化。(2)材料三中宋太祖的做法對防止地方割據有何作用?材料四表明元朝在地方推行哪一制度?(3)綜合上述材料,君權與相權、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斗爭分別呈現出怎樣的趨勢?13.(2022七下·仙居期末)歷代王朝處理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的實踐紛繁復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民族交往]注: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對外交流]時期 政策 史實 結果交通 典型事例漢朝 對外開放 陸路為主 絲綢之路 引領潮流唐朝 海陸并舉 (陸路)玄奘西行(海路)①宋、元明前期 ②為主 海上絲綢之路③清朝 ④ 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逐漸落伍[以史為鑒](1)這兩幅圖共同展現了民族之間處于什么狀態?任選其中的一個事件,闡述其意義。(2)聯系所學知識,在表格中①、②、③、④處填入合適的內容。(3)上述舉措對現今處理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有何啟示?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地形和氣候等自然條件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解析】【分析】根據圖中信息,結合圖例, 西班牙的柑橘主要種植在地中海沿岸。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西班牙的柑橘種植區位于西班牙的東部,屬于地中海氣候,其特點是夏季炎熱少雨,冬季溫暖濕潤。 地中海氣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以地中海周邊地區最為典型。2.【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解析】【分析】本題解題的關鍵就是對題干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刪減,最后鎖定設問的出發點在于我國開始出現文字的朝代,通過結合所學知識即可鎖定是商朝,當時出現了甲骨文。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我國文字出現的朝代,屬于記憶的題型,要注重掌握細節。3.【答案】C【知識點】昌盛的秦漢文化【解析】【分析】題干中的大澤鄉明確此次起義的地點,從誅秦可知起義討伐的對象,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就只有選項C。選擇A中的劉邦和選項D中的項羽也是討伐秦朝,但是不符合在大澤鄉起義的這個條件,選項B中的張角起義是在東漢末年,時間是完全不符合的。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內容。本題為簡單題,找出“誅暴秦”這一關鍵詞便可選出答案。4.【答案】D【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解析】【分析】從題干中北方的農作物得以在南方大范圍種植和東晉時期的兩個信息可確認當時南方經濟得到開發和發展,而四個選項都是當時南方經濟開發的原因,再仔細明確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北方農作物在南方種植,這是和北民南遷有關,所以選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經濟重心南移相關內容,在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完成南移,南方戰亂少,較穩定,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給南方帶去了技術,促進了南北方的交流,本題表面考查北方人口的遷移,實則考查經濟重心南移,所以做題時要學會知識遷移。5.【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從題干中東漢末年和神仙方術與道家學說這兩個信息可鎖定正確答案B。其他三個宗教都是誕生于國外,只有道教是當時的本土宗教,A、C和D選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道教形成的背景,可通過排除法做,同時也要掌握不同宗教的特征。6.【答案】C【知識點】隋的興亡【解析】【分析】,通過題干的信息可知隋煬帝是從洛陽出發,那首先到達的便是通濟渠,而且他是南下到江都,那么經過邗溝便可到達目的地,所以選項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的是隋朝大運河的內容,概況包括“一個中心”“兩個端點”“四段運河”“五大水系”,理解隋朝大運河開發的背景和意義;同時也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地圖,要掌握將文字與地圖相結合的閱讀能力。7.【答案】A【知識點】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解析】【分析】四個選項都是北宋時期經濟繁榮的表現,所以本題不適宜用排除法,解題的關鍵在于提取題干中的有效信息,從酒店營業至天明可知晚上也有營業,所以選項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北宋時期經濟繁榮的表現,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紙幣,勾欄是固定的娛樂場所,商幫隨著商業活動不斷發展,都屬于北宋時期經濟繁榮的象征。8.【答案】D【知識點】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通過對題干信息的分析,當時的進士是因為寫的一首詩被斬首,所以選項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清朝時期文化專制的表現。除考查文字獄內容之外,文字獄的影響也是考查重點。9.【答案】B【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新舊交替的明清文化【解析】【分析】本題可采用排除法。選項③ 的《紅樓夢》是在清朝時期的,與題干中要求的宋朝時期不符合,可以直接排除,所以選項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宋朝時期的文化和科技發展,獨特的成就可以衡量這個時期的發展水平,可將不同時期的成就歸類梳理。10.【答案】A【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對資料分析的能力。通過閱讀題干信息可知康熙贊同的死老蔣施瑯的意見要對臺灣加強管理,而臺灣在中國的東南方,所以選項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對統一多民族的鞏固與發展,對臺灣、新疆、西藏和東北地區都有對應的管理,應理清管理措施和作用。11.【答案】(1)地理位置:①約28.7° N;位于低緯度地區;位于北溫帶;位于北半球。②在鄱陽湖的西南方向(或西邊);在撫州的西北方向。;b(2)地形:地形多樣,以平原為主;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或東高西低)。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雨熱同期。河流:河流眾多,大多數河流注入鄱陽湖。(3)林業;因地制宜【知識點】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圖1,描述南昌的地理位置:①約28.7° N;位于低緯度地區;位于北溫帶;位于北半球。②在鄱陽湖的西南方向(或西邊);在撫州的西北方向。根據圖中的信息,圖例是鐵路的是b路線 ,因此,由南昌乘火車前往③地應走b路線。(2)、根據圖中信息,圖中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從地形,氣候,河流等方面回答。地形:地形多樣,以平原為主;地勢東南高、西北低(或東高西低)。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雨熱同期。河流:河流眾多,大多數河流注入鄱陽湖。(3)、與①地相比較,②地適合發展1林業。這是因為區域經濟發展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點評】描述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主要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半球位置等方面進行回答。 絕對位置——經緯度位置即確定一個區域范圍或具體地點,在地球表面具有唯一性;相對位置,主要看與周邊事物的相對關系;海陸位置主要從海陸角度看,是否沿海,大陸的東西岸;半球位置是看在東半球還是西半球,南半球還是北半球。12.【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變化:由分割相權到廢除丞相制度。(2)作用:宋太祖的做法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和軍事基礎。制度:行省制度(3)君權與相權: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皇權(或君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中央與地方:中央集權不斷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控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知識點】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1)通過材料一中的信息一人的相權被分為幾個部分并由多人執掌、三省長官都是宰相這兩個信息便可知唐朝當時實行了三省六部制。通過材料一的解讀,可明確唐朝時由最初的一個丞相變成三個再想,通過對材料二中朱元璋的話的分析可知明朝廢除了丞相,所以可以得出從唐朝至明朝的變化是由分割相權到廢除丞相制度。(2)材料三中宋太祖下令地方賦稅留 下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運送中央的措施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據的經濟基礎,同事他還規定挑選地方軍隊中的精壯士兵編入中央禁軍,這樣子以來地方的軍事實力也被弱化。材料四的難度在于對文言文的解讀,通過中書省、省這些關鍵詞可以鎖定元朝在地方實行的行省制。也可以通過對材料四的解讀是在表達行省制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管理,鞏固統治得出正確答案。(3)本題解題的關鍵是審題到位。通過對設問的解讀可知要回答兩個方面的趨勢,一個君權與相權,這在第一小問中相權不斷被削弱就可以得出,第二個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在第二小問的基礎上可以得出,從材料三中宋朝對地方削弱的措施和材料四中元朝用行省制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可以得出中央越來越注重對地方的管控,地方的自主權力逐漸被削弱。【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唐朝和宋朝在政治上的調整措施。重點要明確不同朝代的鞏固措施其根本目的是加強君主專制,加強中央集權。13.【答案】(1)狀態:友好;和平意義:①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漢藏關系,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②榷場貿易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2)①鑒真東渡 ②海路 ③鄭和下西洋 ④閉關鎖國(3)要維護民族團結。要堅持對外開放。【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1)通過對兩幅圖片背后歷史事件的認知可以得出當時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友好相處,和平往來?;卮饍蓚€歷史的意義其實就是直白的考查對于歷史事件影響的知識點。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兩個民族之間的聯系,也促進了互相的交流,更加促進了吐蕃的經濟社會發展。而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的 “榷場”是雙方經濟貿易往來的場所,在經濟的交流中也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從而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2)本題解題的關鍵在于明確表格中的信息,①要填寫的歷史時間要符合唐朝在海路上對外交往的這些要素,那符合條件的就只有鑒真東渡了;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可以確定宋元明時期的對外交往側重在海路上,所以②填寫海路;明朝海上對外交往的典型史實便是鄭和下西洋,所以③的答案就有了;通過嚴格限制對外交往可以得出當時清朝在對外政策上采取了閉關鎖國, ④的答案就出來了。(3)本題解題的關鍵在于審題清晰,通過解讀設問可知要從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兩個角度談啟發。通過文成公主入藏和宋朝時期邊境貿易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可知民族團結的重要意義,從漢唐宋元明前期采取對外開放的政策,國力強盛到清朝因為閉關鎖國逐漸落后于世界潮流可知堅持對外開放的必要性。【點評】本題考查的是我國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本題解題的關鍵是讀透材料,明確出題者的意圖,我國的民族關系和對外關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統治者的統治措施。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考試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2021-2022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末考試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