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社會主義的發展與挫折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掌握蘇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措施,掌握他們改革的成就與局限,分析改革失敗的原因;懂得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社會主義遭到嚴重挫折,但并不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失敗。2、過程與方法:比較三次改革的背景、主要措施和改革結果,體會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搜集相關史料,認識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和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經驗教訓,進一步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各國必須根據自己的國情,實事求是,堅韌不拔地探索一條具有本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認識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過程。教學重點:赫魯曉夫改革;蘇聯解體。教學難點:蘇聯解體的原因。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991年12月25日晚,飄揚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的蘇聯國旗——鐮刀錘子紅旗徐徐降下,代之而起的白、藍、紅三色的俄羅斯國旗。至此,存在了69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最終解體。一個世界強國怎會分崩離析?二、講授新課:(一)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冷戰形成后,蘇聯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了什么組織對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上的援助,并把東歐各國的經濟納入蘇聯計劃經濟軌道?提示:蘇聯同東歐各國建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簡稱“經互會”。2.思考:東歐各國共產黨有自主權嗎?提示:斯大林還取消了東歐各國共產黨的自主權,按蘇聯模式對這些國家進行了全方位的內部改造。3.引導學生回憶新中國成立的世界意義:新中國的成立,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思考:中蘇雙方建立友好關系,對世界產生什么影響?提示:新中國成立后,蘇聯就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1950年,中蘇締結了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加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力量。(二)蘇聯的發展與改革1. 簡介赫魯曉夫上臺。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魯曉夫當選為蘇共第一書記,他著手在蘇聯的政治、經濟領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歸納:他在經濟領域采取了哪些措施?提示:政治上:批判了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經濟上:發動墾荒運動;發展飼料生產,廣種玉米;取消農產品的義務交售制,改行收購制;改革工業管理體制等等。3.組織學生討論:如何看待赫魯曉夫的改革?提示:他在農業方面進行的調整與改革,改變了蘇聯農業長期停滯不前的狀態。到1960年初,耕地與谷物的播種和收獲已實現全面機械化,農民生活水平也有較大提高,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成效不大。4.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但由于與美國爭霸,不斷加大國民經濟軍事化程度,加劇了經濟困難,助長了國內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三)東歐劇變與蘇聯解體1.戈爾巴喬夫改革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首先把什么改革作為重點?由于經濟方面的改革倉促上馬,阻力比較大,改革效果不佳,這是為什么?提示:戈爾巴喬夫上臺后,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沒有對長期形成的畸形經濟結構予以重點調整。80年代后期,蘇聯的經濟增長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下降。講述:從1988年6月到1989年底,改革轉向政治體制方面。1988年戈爾巴喬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概念,把社會主義“多元化”“民主化”和“公開性”作為三大倡議。1990年蘇共召開擴大的中央全會及二十八大,把戈爾巴喬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思想變成蘇共的行動綱領。在黨的奮斗目標上,宣布“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過渡”,在政治體制方面,推行政治多元化(教師解釋什么是政治多元化),實行多黨制和西方式三權分立。蘇共分裂的趨勢進一步加劇,廣大黨員對形勢的變化迷惑不解,相當多的人對政治冷漠和厭倦,不少人因失望而脫黨、退黨。共產黨的領導集體已經分裂,內部斗爭不斷加劇,人事變動頻繁,黨組織和國家政權陷于半癱瘓狀態。2.東歐劇變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思考:東歐劇變的原因是什么?提示:20世紀60年代以后,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經濟上都出現嚴重問題。各國雖然進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會矛盾日益尖銳。西方國家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加緊推行“和平演變”戰略。20世紀80年代末,受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影響,東歐各國開始實行政治多元化。此后,東歐政局激烈動蕩。引導學生比較:四個國家在劇變過程中所具有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相同點:(1)因經濟困難導致政治危機。(2)面對動蕩的政局,執政的共產黨、工人黨妥協讓步,實行政治多元化、多黨制,使反對派得以擴大勢力。(3)反對派最終得逞,取得了政權。不同點:反對派奪權的方式不同,波蘭等大多數國家是通過和平方式,民主德國是通過并入聯邦德國的方式,羅馬尼亞是通過流血沖突的方式實現的。啟發思考:東歐劇變的實質是什么?東歐劇變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呢?提示:東歐劇變的實質是指東歐各國的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啟示:①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內外政策;②全面深化改革,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③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實行依法治國;④加強執政黨建設,維護黨的地位等等。3.蘇聯解體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說說:什么是“八一九事件”?其影響如何?蘇聯完全解體的標志是什么?小結:“八一九事件”后葉利欽及其支持者掌握了國家大權,蘇共被排擠出政權機構,政權發生了根本變化,各加盟共和國分離勢力急劇增長,紛紛宣布獨立。1991年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最高領導人職務,至此存在了約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最終解體。啟發學生思考:社會主義的蘇聯經歷了69年之后正式解體,它的解體留給我們很多思考,那么蘇聯解體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人說:如果沒有“八一九事件”,蘇聯也許還會存在,有人說: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葬送了蘇聯。你是怎么考慮的?歸納:歷史原因:蘇聯從20年代建立到90年代解體,雖然取得很大成績,但在體制上有許多弊端,政策上也有錯誤。內部原因是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的錯誤路線和政策,導致了蘇聯解體。外部原因是西方國家對蘇聯實行的“和平演變”戰略。三、課堂小結:赫魯曉夫時期蘇聯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觀和主觀的因素改革失敗,仍沒有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爾巴喬夫上臺后,先后進行了經濟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蘇聯社會的各種矛盾,引發了社會的動蕩和分裂,直接導致了蘇聯的解體和蘇共的垮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東歐劇變、1991年底蘇聯完全解體。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要汲取蘇聯的經驗教訓,更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和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板書設計:教學反思:在本課的教學中,能運用現代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實效性通過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分析滿足九年級學生的心理要求,通過展示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提高學習興趣。對于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如活動與探究),通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加深對問題的理解,進而認識到蘇聯解體對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為我國的成功改革并取得的偉大成就而自豪。但是課堂教學中,在知識處理上,對教材挖掘不深不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