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部分校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2月份獨立作業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1.(2021九上·東陽月考)陳獨秀曾寫道:“文學革命之氣運,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材料中的“文學革命”( )A.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B.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C.促進了白話文的逐漸普及 D.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2.(2021九上·東陽月考)“學生罷課半月,政府不聞不理,且對待日益嚴厲。乃商界罷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學生釋,工界罷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陸去。”材說明五四運動中( )A.青年學生成為運動的主力 B.共產黨的領導是獲勝的關鍵C.北洋軍閥政府已土崩瓦解 D.工人階級顯示了巨大的力量3.(2021九上·東陽月考)下列歌詞反映的歷史事件,按其發生的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①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②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③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④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4.(2021九上·東陽月考)“這一史詩般的逃亡,面臨極端險惡的情勢,行程約6000英里,在大約一年的時間里翻越十幾座大山,跨過了二十幾條河流。歷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環境的偉績能與之相比。”“這一史詩般的逃亡”面臨的“極端險惡的情勢”是指( )①國民黨的圍追堵截②黨內的“左”傾錯誤③侵華日軍的飛機轟炸④險惡的自然環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5.(2021九上·東陽月考)下面是小剛同學對某次戰役進行的梳理,這次戰役勝利的重要意義是( )作戰時間 作戰軍隊 作戰主要地點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東北人民解放軍、華北人民解放軍 北平、天津、張家口A.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B.解放了東北全境C.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D.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6.(2021九上·東陽月考)20世紀上半期的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空前災難。下列選項中屬于二戰的歷史事件是( )①凡爾登戰役 ②莫斯科保衛戰③日本突襲珍珠港 ④諾曼底登陸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2021九上·東陽月考)新中國建立初期起臨時憲法作用的文件是( )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8.(2021九上·東陽月考)在歷史的進程中,有些城市永載史冊。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足跡,依次選擇上海、南昌、延安、深圳的理由是( )①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地②中國對外開放窗口③人民軍隊創建之地④抗日戰爭中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9.(2021九上·東陽月考)英國作為歐盟第二大經濟體,其“脫歐”也意味著歐盟將減少六分之一的GDP,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下降,這對依然困于低潮甚至停滯狀態的歐洲一體化合作無疑是雪上加霜,將極大地打擊成員國深入一體化的士氣和凝聚力。可見英國“脫歐”( )A.終結了多極化趨勢 B.使歐盟不再成為“一極”C.不利于世界多極化 D.使美國建立“單極世界”10.(2021九上·東陽月考)1971年11月8日,美國《時代》周刊封面標題是:“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國人來了)。”這是基于( )A.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中日邦交正常化C.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D.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11.(2021九上·東陽月考)近年來恐怖主義活動頻繁發生,國際社會強烈譴責恐怖主義行徑,呼吁必須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這表明( )①反對恐怖主義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之一②恐怖主義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因素③恐怖主義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表現④反對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應加強國際合作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2.(2021九上·東陽月考)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并指出,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這一舉措( )A.說明我國不再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B.因為人口越多越好,所以要鼓勵生育C.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采取的有效措施D.是應對我國人口總量減少的有效措施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5小題,共60分)13.(2021九上·東陽月考)閱讀材料,問答問題。材料一: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上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從“走俄國人的路”發展到“走自己的路”的過程。材料二:以下是兩位同學對辛亥革命成敗的認識。辛亥革命是一場取得完全勝利的革命。不對吧,辛亥革命最終還是失敗了,所以,我覺得它是一次不成功的革命。(1)結合所學知識說說辛亥革命“舉什么旗,走什么路”?(2)請你對材料二中兩位同學的觀點加以評析。(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從“走俄國人的路”發展到“走自己的路”指什么?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14.(2021九上·東陽月考)閱讀材料,問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召開的重要會議(部分)材料二:近代以來,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個階級和政治力量紛紛登上政治舞臺,從農民階級到地主階級,再到資產階級,種種救國方案都沒找到救世良方。中國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許多先進的中國人在沉悶、彷徨中尋找新的社會力量和前進道路。幾經失敗之后,人民把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希望寄托到新興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身上。——著名黨史專家邵維正(1)八七會議和中共七屆二中全會都有新的“探索”,八七會議確立的總方針是什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后黨的工作重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如何理解遵義會議中“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路線,自己安排自己的領導人”?(3)中共一大提出黨的奮斗目標是什么?綜合材料說說中國共產黨誕生具有怎樣的歷史必然性?15.(2021九上·東陽月考)為慶祝建黨百年,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收集了以下資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黨在不同時期的農村政策。圖一:活動宣傳 圖二:入社登記 圖三:“大包干”帶頭人合影材料二:我國1978年以來經濟發展情況項目 1978年 2001年 2020年國內生產總指(億元) 3645 95933 1015986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187 4213 32189材料三:建國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兩條腿同時走路,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超級雜交水稻、5G通信技術、空間站技術、超級計算機、量子技術、可控核聚變裝置……多項技術堪稱世界第一。(1)寫出圖一、圖二、圖三分別反映黨在農村的哪一政策?并指出從圖一到圖二,黨的不同政策使農村在土地所有權上發生的變化。(2)運用九上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對材料二進行解讀。(3)運用所學知識對材料三進行微點評。并說說創新和材料二中1978年的戰略決策之間的關系。16.(2021九上·東陽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21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塞罕壩林場時指出: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斗史。你們用實際行動鑄就……這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示范意義。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相關鏈接:塞罕壩位于河北省部,在遼、金時期曾是“千里松林”,后因過度采伐,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使得北邊沙漠的沙塵涌入北京。從1962年開始,三代塞罕壩人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窖子,依靠科學精神解決高寒地區造林育林的技術難題,連續55年奮斗,將這里的森林覆蓋率從11.4%提高到80%,昔日“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塞罕壩又變成了“藍天白云游,綠野無盡頭”的塞罕壩。(1)結合相關鏈接,從生態環境重要性角度,談談寒罕壩的“變”給我們的啟示。(2)塞罕壩的變化警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應堅持怎樣的發展理念和基本國策?(3)我們青少年應怎樣傳承“塞罕壩精神”,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建功立業。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陳獨秀曾寫道:“文學革命之氣運,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材料中的“文學革命”促進了白話文的逐漸普及。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對此,陳獨秀明確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以白話文發端的文學革命,對傳播新思想,繁榮文學創作,推廣國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促進了白話文的逐漸普及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材料表明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顯示了巨大的力量。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罷市風潮隨即席卷全國十幾個商業中心城市。唐山、長辛店等地工人也舉行罷工,聲援學生的愛國斗爭。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運動的中心也由北京轉移到了上海。在舉國上下洶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釋放被捕的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也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得到了實現,這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次重大勝利。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工人階級顯示了巨大的力量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答案】B【知識點】華北事變;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①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指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②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指的是1935年華北事變爆發,③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指的是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④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指的是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按其發生的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②③①④。B項②③①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歌詞反映事件的先后順序,要求具備解讀題干和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4.【答案】D【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這一史詩般的逃亡,面臨極端險惡的情勢,行程約6000英里,在大約一年的時間里翻越十幾座大山,跨過了二十幾條河流。歷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環境的偉績能與之相比。”“這一史詩般的逃亡”面臨的“極端險惡的情勢”是指軍事上要應付敵人的圍追堵截;自然條件和生存條件十分惡劣;黨內的“左”傾錯誤的危害,①②④符合題意,紅軍長征并沒有受到侵華日軍的飛機轟炸,故③表述錯誤。D項①②④是“這一史詩般的逃亡”面臨的“極端險惡的情勢”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紅軍長征途中的困難。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紅軍長征途中的困難。5.【答案】A【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分析】據“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東北人民解放軍、華北人民解放軍”“北平、天津、張家口”及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這次戰役是指平津戰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解放軍以神速動作,把敵軍分割包圍在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孤立據點,截斷敵軍難逃和西竄的通路,華北敵軍成了“甕中之鱉”。人民解放軍先后攻克張家口、天津等地。由于中國共產黨的爭取,北平國民黨軍隊在總司令傅作義率領下,接受和平改編,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A項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是平津戰役勝利的重要意義,符合題意;B項解放了東北全境的是遼沈戰役,不符合題意;C項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的是渡江戰役,不符合題意;D項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的是渡江戰役,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平津戰役的相關史實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平津戰役的相關史實。6.【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戰事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排除含①的選項。B項②③④屬于二戰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役。識記歷史上的重要戰役及其發生的歷史時期。7.【答案】B【知識點】政治協商會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舉行。會議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確定:新中國的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由此可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以前,《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新中國建立初期起臨時憲法作用,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分析和識記的能力。8.【答案】D【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經濟特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地是上海;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是深圳;人民軍隊的創建之地是南昌;抗日戰爭中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是延安。D項①③④②是依次選擇上海、南昌、延安、深圳的理由,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黨的歷史。注意準確識記黨的歷史的相關知識。9.【答案】C【知識點】西歐恢復經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歐盟的成立使得歐盟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高了歐盟成員國的國際地位,歐盟成為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中的重要一極,推動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英國“脫歐” 意味著歐盟將減少六分之一的GDP,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下降,不利于世界多極化。ABD三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不利于世界多極化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英國“脫歐”的影響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10.【答案】C【知識點】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票通過了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提出的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立即驅逐臺灣的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美國人驚呼“The Chinese Are Coming”。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和題干內容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中國重返聯合國的相關史實。11.【答案】D【知識點】和平主題與和平問題【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反對恐怖主義,是因為恐怖主義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反對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應該加強國際合作,選項①觀點錯誤,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選項②④觀點正確;選項③觀點錯誤,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恐怖主義的根源,但恐怖主義行徑不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表現。D項②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和平與發展及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仔細審題,把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結合選項排查即可。12.【答案】C【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是基于我國人口國情制定的,必須長期堅持;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是根據我國人口發展的新形勢對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和完善,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采取的有效措施。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采取的有效措施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審清題意,把握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結合選項分析即可。13.【答案】(1)辛亥革命舉“三民主義”旗幟,走“民主共和”道路(2)兩位同學的觀點是片面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但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3)革命從以城市為中心轉到以鄉村為中心,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要立足國情,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因此辛亥革命舉“三民主義”旗幟,走“民主共和”道路。(2)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但辛亥革命沒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因此材料二中兩位同學的觀點是片面的。(3)據所學知識可知,俄國十月革命是以城市包圍農村,武裝奪取政權。而中國革命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道路的起點是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放棄了攻打中心城市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進軍,創立了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革命道路。從中我們可以得到故答案為:(1)辛亥革命舉“三民主義”旗幟,走“民主共和”道路。(2)兩位同學的觀點是片面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但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3)革命從以城市為中心轉到以鄉村為中心,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要立足國情,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中國革命道路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識記辛亥革命,中國革命道路的相關知識。14.【答案】(1)八七會議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后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2)遵義會議糾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3)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1949年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轉移到恢復和發展生產上來。(2)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3)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舉行,后又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游船。大會確定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故答案為:(1)八七會議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后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2)遵義會議糾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3)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八七會議,七屆二中全會,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八七會議,七屆二中全會,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相關史實。15.【答案】(1)圖一:土地改革;圖二: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圖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圖一到圖二土地所有權由農民個體私有到集體集體公有。(2)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中國人民堅持改革開放,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中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過上了幸福生活;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等。(3)我國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走在世界前列。(或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自主創新取得新成就)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改革在不斷創新中提升發展品質,創新通過改革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走向富強。【知識點】三大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一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的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圖二入社登記中的“社”指的是農業生產合作社,反映了國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圖三反映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農村推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我國的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2)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中國人民堅持改革開放,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充分顯示了中國力量;中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過上了幸福生活;改革開放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著世界,中國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等。(3)目前,我國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走在世界前列;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聯系所學知識可知,總體上看,改革激活創新,創新促進改革;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改革在不斷創新中提升發展品質,創新通過改革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國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創新引擎,釋放更多創新活力。故答案為:(1)圖一:土地改革;圖二: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圖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圖一到圖二土地所有權由農民個體私有到集體集體公有。(2)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中國人民堅持改革開放,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中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過上了幸福生活;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等。(3)我國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走在世界前列。(或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自主創新取得新成就)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改革在不斷創新中提升發展品質,創新通過改革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走向富強。【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創新和改革的關系。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6.【答案】(1)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或生態環境系統為人類社會提供各種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或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相處)(2)綠色發展理念 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3)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貢獻力量。【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1)結合相關鏈接,由于過度采伐,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導致資源的枯竭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昔日“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塞罕壩又變成了“藍天白云游,綠野無盡頭”的塞罕壩,由此可見,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因此,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2)塞罕壩的變化警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貢獻力量。故答案為:(1)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或生態環境系統為人類社會提供各種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或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相處)(2)綠色發展理念;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3)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貢獻力量。【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學生具備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部分校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2月份獨立作業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每題2分)1.(2021九上·東陽月考)陳獨秀曾寫道:“文學革命之氣運,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材料中的“文學革命”( )A.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B.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C.促進了白話文的逐漸普及 D.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統治【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陳獨秀曾寫道:“文學革命之氣運,醞釀已非一日,其首舉義旗之急先鋒,則為吾友胡適。”材料中的“文學革命”促進了白話文的逐漸普及。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對此,陳獨秀明確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以白話文發端的文學革命,對傳播新思想,繁榮文學創作,推廣國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促進了白話文的逐漸普及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新文化運動的內容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021九上·東陽月考)“學生罷課半月,政府不聞不理,且對待日益嚴厲。乃商界罷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學生釋,工界罷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陸去。”材說明五四運動中( )A.青年學生成為運動的主力 B.共產黨的領導是獲勝的關鍵C.北洋軍閥政府已土崩瓦解 D.工人階級顯示了巨大的力量【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材料表明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顯示了巨大的力量。1919年6月5日,上海工人罷工,商人罷市。罷市風潮隨即席卷全國十幾個商業中心城市。唐山、長辛店等地工人也舉行罷工,聲援學生的愛國斗爭。工人階級成為五四運動的主力,運動的中心也由北京轉移到了上海。在舉國上下洶涌澎湃的反帝浪潮之下,北洋政府不得不釋放被捕的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也沒有在“巴黎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的直接目標得到了實現,這是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一次重大勝利。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工人階級顯示了巨大的力量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2021九上·東陽月考)下列歌詞反映的歷史事件,按其發生的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 )①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②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③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④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②① D.④②③①【答案】B【知識點】華北事變;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①我們唱著東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指的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②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指的是1935年華北事變爆發,③解放區的天是晴朗的天……指的是1947年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④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指的是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按其發生的時間先后,排列正確的是②③①④。B項②③①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歌詞反映事件的先后順序,要求具備解讀題干和運用所學知識解答問題的能力。4.(2021九上·東陽月考)“這一史詩般的逃亡,面臨極端險惡的情勢,行程約6000英里,在大約一年的時間里翻越十幾座大山,跨過了二十幾條河流。歷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環境的偉績能與之相比。”“這一史詩般的逃亡”面臨的“極端險惡的情勢”是指( )①國民黨的圍追堵截②黨內的“左”傾錯誤③侵華日軍的飛機轟炸④險惡的自然環境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D【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這一史詩般的逃亡,面臨極端險惡的情勢,行程約6000英里,在大約一年的時間里翻越十幾座大山,跨過了二十幾條河流。歷史上很少有意志征服環境的偉績能與之相比。”“這一史詩般的逃亡”面臨的“極端險惡的情勢”是指軍事上要應付敵人的圍追堵截;自然條件和生存條件十分惡劣;黨內的“左”傾錯誤的危害,①②④符合題意,紅軍長征并沒有受到侵華日軍的飛機轟炸,故③表述錯誤。D項①②④是“這一史詩般的逃亡”面臨的“極端險惡的情勢”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紅軍長征途中的困難。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紅軍長征途中的困難。5.(2021九上·東陽月考)下面是小剛同學對某次戰役進行的梳理,這次戰役勝利的重要意義是( )作戰時間 作戰軍隊 作戰主要地點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東北人民解放軍、華北人民解放軍 北平、天津、張家口A.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B.解放了東北全境C.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D.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答案】A【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分析】據“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東北人民解放軍、華北人民解放軍”“北平、天津、張家口”及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這次戰役是指平津戰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解放軍以神速動作,把敵軍分割包圍在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孤立據點,截斷敵軍難逃和西竄的通路,華北敵軍成了“甕中之鱉”。人民解放軍先后攻克張家口、天津等地。由于中國共產黨的爭取,北平國民黨軍隊在總司令傅作義率領下,接受和平改編,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A項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是平津戰役勝利的重要意義,符合題意;B項解放了東北全境的是遼沈戰役,不符合題意;C項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的是渡江戰役,不符合題意;D項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的是渡江戰役,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平津戰役的相關史實及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平津戰役的相關史實。6.(2021九上·東陽月考)20世紀上半期的世界大戰給人類造成空前災難。下列選項中屬于二戰的歷史事件是( )①凡爾登戰役 ②莫斯科保衛戰③日本突襲珍珠港 ④諾曼底登陸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B【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戰規模的擴大(德國進攻蘇聯和日軍偷襲珍珠港);大戰的轉折【解析】【分析】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戰事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排除含①的選項。B項②③④屬于二戰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役。識記歷史上的重要戰役及其發生的歷史時期。7.(2021九上·東陽月考)新中國建立初期起臨時憲法作用的文件是( )A.《中華民國臨時約法》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D.《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答案】B【知識點】政治協商會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舉行。會議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確定:新中國的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由此可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以前,《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A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新中國建立初期起臨時憲法作用,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分析和識記的能力。8.(2021九上·東陽月考)在歷史的進程中,有些城市永載史冊。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足跡,依次選擇上海、南昌、延安、深圳的理由是( )①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地②中國對外開放窗口③人民軍隊創建之地④抗日戰爭中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答案】D【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經濟特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地是上海;中國對外開放的窗口是深圳;人民軍隊的創建之地是南昌;抗日戰爭中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是延安。D項①③④②是依次選擇上海、南昌、延安、深圳的理由,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黨的歷史。注意準確識記黨的歷史的相關知識。9.(2021九上·東陽月考)英國作為歐盟第二大經濟體,其“脫歐”也意味著歐盟將減少六分之一的GDP,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下降,這對依然困于低潮甚至停滯狀態的歐洲一體化合作無疑是雪上加霜,將極大地打擊成員國深入一體化的士氣和凝聚力。可見英國“脫歐”( )A.終結了多極化趨勢 B.使歐盟不再成為“一極”C.不利于世界多極化 D.使美國建立“單極世界”【答案】C【知識點】西歐恢復經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歐盟的成立使得歐盟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高了歐盟成員國的國際地位,歐盟成為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中的重要一極,推動世界向多極化方向發展,英國“脫歐” 意味著歐盟將減少六分之一的GDP,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下降,不利于世界多極化。ABD三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不利于世界多極化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英國“脫歐”的影響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10.(2021九上·東陽月考)1971年11月8日,美國《時代》周刊封面標題是:“The Chinese Are Coming(中國人來了)。”這是基于( )A.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中日邦交正常化C.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D.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答案】C【知識點】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票通過了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國提出的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立即驅逐臺灣的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美國人驚呼“The Chinese Are Coming”。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和題干內容相符,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中國重返聯合國的相關史實。11.(2021九上·東陽月考)近年來恐怖主義活動頻繁發生,國際社會強烈譴責恐怖主義行徑,呼吁必須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這表明( )①反對恐怖主義是當今世界的主題之一②恐怖主義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因素③恐怖主義是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表現④反對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應加強國際合作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答案】D【知識點】和平主題與和平問題【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反對恐怖主義,是因為恐怖主義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反對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應該加強國際合作,選項①觀點錯誤,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選項②④觀點正確;選項③觀點錯誤,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是恐怖主義的根源,但恐怖主義行徑不是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表現。D項②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和平與發展及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仔細審題,把握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結合選項排查即可。12.(2021九上·東陽月考)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并指出,為進一步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這一舉措( )A.說明我國不再實行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B.因為人口越多越好,所以要鼓勵生育C.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采取的有效措施D.是應對我國人口總量減少的有效措施【答案】C【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是基于我國人口國情制定的,必須長期堅持;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是根據我國人口發展的新形勢對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和完善,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采取的有效措施。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是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采取的有效措施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審清題意,把握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結合選項分析即可。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5小題,共60分)13.(2021九上·東陽月考)閱讀材料,問答問題。材料一: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人民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問題上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辛亥革命“走西方的路”,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從“走俄國人的路”發展到“走自己的路”的過程。材料二:以下是兩位同學對辛亥革命成敗的認識。辛亥革命是一場取得完全勝利的革命。不對吧,辛亥革命最終還是失敗了,所以,我覺得它是一次不成功的革命。(1)結合所學知識說說辛亥革命“舉什么旗,走什么路”?(2)請你對材料二中兩位同學的觀點加以評析。(3)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國從“走俄國人的路”發展到“走自己的路”指什么?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啟示?【答案】(1)辛亥革命舉“三民主義”旗幟,走“民主共和”道路(2)兩位同學的觀點是片面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但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3)革命從以城市為中心轉到以鄉村為中心,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要立足國情,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三民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因此辛亥革命舉“三民主義”旗幟,走“民主共和”道路。(2)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但辛亥革命沒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務,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改變,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因此材料二中兩位同學的觀點是片面的。(3)據所學知識可知,俄國十月革命是以城市包圍農村,武裝奪取政權。而中國革命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條道路的起點是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分析了敵強我弱的形勢,放棄了攻打中心城市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進軍,創立了第一塊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革命道路。從中我們可以得到故答案為:(1)辛亥革命舉“三民主義”旗幟,走“民主共和”道路。(2)兩位同學的觀點是片面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的結束;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但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3)革命從以城市為中心轉到以鄉村為中心,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要立足國情,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道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中國革命道路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對材料信息的解讀,識記辛亥革命,中國革命道路的相關知識。14.(2021九上·東陽月考)閱讀材料,問答問題。材料一: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召開的重要會議(部分)材料二:近代以來,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個階級和政治力量紛紛登上政治舞臺,從農民階級到地主階級,再到資產階級,種種救國方案都沒找到救世良方。中國的出路到底在哪里 許多先進的中國人在沉悶、彷徨中尋找新的社會力量和前進道路。幾經失敗之后,人民把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的希望寄托到新興的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身上。——著名黨史專家邵維正(1)八七會議和中共七屆二中全會都有新的“探索”,八七會議確立的總方針是什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后黨的工作重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2)如何理解遵義會議中“能夠自己決定自己的路線,自己安排自己的領導人”?(3)中共一大提出黨的奮斗目標是什么?綜合材料說說中國共產黨誕生具有怎樣的歷史必然性?【答案】(1)八七會議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后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2)遵義會議糾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3)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解析】【分析】(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1949年春,中國共產黨在河北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決定把全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轉移到恢復和發展生產上來。(2)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3)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舉行,后又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游船。大會確定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故答案為:(1)八七會議確立了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后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2)遵義會議糾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3)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不是偶然的,是適應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近代歷史選擇的必然結果。【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八七會議,七屆二中全會,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識記與靈活掌握八七會議,七屆二中全會,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相關史實。15.(2021九上·東陽月考)為慶祝建黨百年,某校研究性學習小組收集了以下資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黨在不同時期的農村政策。圖一:活動宣傳 圖二:入社登記 圖三:“大包干”帶頭人合影材料二:我國1978年以來經濟發展情況項目 1978年 2001年 2020年國內生產總指(億元) 3645 95933 1015986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187 4213 32189材料三:建國以來,我國始終堅持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兩條腿同時走路,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超級雜交水稻、5G通信技術、空間站技術、超級計算機、量子技術、可控核聚變裝置……多項技術堪稱世界第一。(1)寫出圖一、圖二、圖三分別反映黨在農村的哪一政策?并指出從圖一到圖二,黨的不同政策使農村在土地所有權上發生的變化。(2)運用九上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對材料二進行解讀。(3)運用所學知識對材料三進行微點評。并說說創新和材料二中1978年的戰略決策之間的關系。【答案】(1)圖一:土地改革;圖二: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圖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圖一到圖二土地所有權由農民個體私有到集體集體公有。(2)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中國人民堅持改革開放,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中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過上了幸福生活;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等。(3)我國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走在世界前列。(或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自主創新取得新成就)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改革在不斷創新中提升發展品質,創新通過改革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走向富強。【知識點】三大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根據圖片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一反映的是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的土地改革,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規定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圖二入社登記中的“社”指的是農業生產合作社,反映了國家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圖三反映的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農村推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使我國的土地所有制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2)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中國人民堅持改革開放,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充分顯示了中國力量;中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過上了幸福生活;改革開放是中國和世界共同發展進步的偉大歷程,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著世界,中國已經成為影響世界的重要力量等。(3)目前,我國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打下了堅實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走在世界前列;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聯系所學知識可知,總體上看,改革激活創新,創新促進改革;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改革在不斷創新中提升發展品質,創新通過改革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國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創新引擎,釋放更多創新活力。故答案為:(1)圖一:土地改革;圖二: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圖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圖一到圖二土地所有權由農民個體私有到集體集體公有。(2)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中國人民堅持改革開放,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中國人民通過改革開放過上了幸福生活;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等。(3)我國在尖端技術的掌握和創新方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一些重要領域走在世界前列。(或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自主創新取得新成就)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改革在不斷創新中提升發展品質,創新通過改革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改革創新推動中國走向富強。【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建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創新和改革的關系。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6.(2021九上·東陽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2021年8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塞罕壩林場時指出:塞罕壩林場建設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艱苦奮斗史。你們用實際行動鑄就……這對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示范意義。抓生態文明建設,既要靠物質,也要靠精神。要傳承好塞罕壩精神,……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上再建功立業。相關鏈接:塞罕壩位于河北省部,在遼、金時期曾是“千里松林”,后因過度采伐,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使得北邊沙漠的沙塵涌入北京。從1962年開始,三代塞罕壩人吃黑莜面、喝冰雪水、睡地窖子,依靠科學精神解決高寒地區造林育林的技術難題,連續55年奮斗,將這里的森林覆蓋率從11.4%提高到80%,昔日“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塞罕壩又變成了“藍天白云游,綠野無盡頭”的塞罕壩。(1)結合相關鏈接,從生態環境重要性角度,談談寒罕壩的“變”給我們的啟示。(2)塞罕壩的變化警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應堅持怎樣的發展理念和基本國策?(3)我們青少年應怎樣傳承“塞罕壩精神”,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建功立業。【答案】(1)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或生態環境系統為人類社會提供各種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或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相處)(2)綠色發展理念 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3)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貢獻力量。【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解析】【分析】(1)結合相關鏈接,由于過度采伐,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導致資源的枯竭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使昔日“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塞罕壩又變成了“藍天白云游,綠野無盡頭”的塞罕壩,由此可見,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因此,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2)塞罕壩的變化警示我們建設生態文明應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貢獻力量。故答案為:(1)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或生態環境系統為人類社會提供各種資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自然基礎)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或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相處)(2)綠色發展理念;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3)樹立遠大理想,立志成才;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發揚艱苦奮斗精神,自覺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貢獻力量。【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學生具備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部分校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2月份獨立作業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金華市東陽市部分校2021-2022學年九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12月份獨立作業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