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新城第一實驗學校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1八上·鄞州期中)史學家陳旭麓指出:“這場戰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對于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了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一步。”這場戰爭是指(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答案】A【知識點】鴉片戰爭【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產品和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1840年6月,英國艦隊入侵中國廣東海面。鴉片戰爭正式爆發。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派欽差大臣與英國代表在南京簽訂了結束鴉片戰爭的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建、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賠償英國2100萬元,割香港島給英國,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破壞,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開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場戰爭”是指鴉片戰爭。A項鴉片戰爭是題干描述的戰爭,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鴉片戰爭,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2.(2021八上·鄞州期中)19世紀60年代初,法國巴特勒上尉寫信給雨果說:“這次遠征行動干得體面而漂亮,是法蘭西和英格蘭共享之榮耀。”英法所謂的“榮耀”是( )A.火燒圓明園 B.旅順大屠殺 C.鎮壓義和團 D.南京大屠殺【答案】A【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據題干關鍵信息“19世紀60年代初”“法蘭西和英格蘭共享之榮耀”并結合所學,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1856年10月,英法聯軍為主兇,美俄兩國為幫兇,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瘋狂搶掠園中珍寶,劫走了所有能搬動的貴重文物和圖書典籍,十二生肖獸首丟失,為了掩人耳目,英法聯軍又放火焚毀了這座著名的皇家園林。A項火燒圓明園是英法所謂的“榮耀”,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需要準確掌握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題干關鍵信息“19世紀60年代初”“法蘭西和英格蘭共享之榮耀”。3.(2021八上·鄞州期中)增開天津為商埠的不平等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答案】C【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主要內容: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 800 萬兩白銀。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北京條約》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要求準確識記《北京條約》的內容。4.(2021八上·鄞州期中)小新同學在寫作論文時,查閱了下列資料“太平天國抗擊洋槍隊、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據此可知,他論文的主題可能是( )A.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B.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C.反抗地主階級統治 D.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分析】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嚴重后果,戰后人民反抗清朝統治的斗爭,風起云涌。1851年,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太平軍占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1862年9月,太平軍在慈溪的戰斗中擊斃了洋槍隊首領華爾,嚴懲了洋槍隊。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了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列強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據“太平天國抗擊洋槍隊、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可知,這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李明同學論文的主題可能是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ABC三項和題干資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可能是他論文的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太平天國抗擊洋槍隊、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的相關史實。5.(2021八上·鄞州期中)之所以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主要依據是兩次鴉片戰爭( )A.對中國的危害相同 B.都是英國發動的C.兩次戰爭目的性質相同 D.都簽訂不平等條約【答案】C【知識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英法兩國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不滿足鴉片戰爭獲得的侵略權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兩次戰爭的目的和性質相同,因此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兩次戰爭目的性質相同是之所以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的主要依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兩次鴉片戰爭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6.(2021八上·鄞州期中)洋務運動時李鴻章說:“古今國勢,必先富而后能強,尤必富在民生,而國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實能印證這一思想的是( )A.創辦北洋水師 B.創辦江南制造總局C.創辦京師同文館 D.創辦漢陽鐵廠【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據題干“古今國勢,必先富而后能強,尤必富在民生,而國本乃可益固”,可知這是說國家先先富而后才能強,尤其必須富在民生方面,所以洋務運動后期,洋務派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漢陽鐵廠是洋務運動期間興辦的民用企業。ABC三項都是務運動期間興辦的軍事企業,不符合題意;D項創辦漢陽鐵廠是洋務運動期間興辦的民用企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洋務運動,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7.(2021八上·鄞州期中)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輿論界領導地位的是( )A.《時務報》《國聞報》 B.《中外紀聞》《湘學報》C.《湘學報》《知新報》 D.《天演論》《變法通議》【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維新變法運動時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刊物中,《時務報》和《國聞報》居于南北輿論界的領導地位。A項《時務報》《國聞報》在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輿論界領導地位,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刊物的有關知識的記憶能力。識記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刊物的知識。8.如圖中①階段統計的是中國社會使用高頻詞語次數的總和,該詞語是( )A.“自強”“求富” B.“改良”“維新”C.“民族”“民權” D.“民主”“科學”【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 “自強”“求富”,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這里的①階段是1895年到1898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是維新變法運動時期,這一時期,維新派提出維新變法,向西方學習政治制度,進行社會改良,想通過改良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因此這一時期出現最多的詞語應該是 “改良”“維新”,故選項B符合題意;C. “民族”“民權”,不符合題意;D. “民主”“科學”,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先通過題干信息即示意圖,看出①階段的時間,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的重大事件來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9.在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初期的近代化探索歷程中,有人將先進的中國人展開的一場場救亡圖存運動比喻成“自我療傷”、“溫藥慢治”、“猛藥重治”、“開顱洗腦”。其中,“猛藥重治”指的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洋務運動,不符合題意;B.戊戌變法,不符合題意;C.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自我療傷”指的是洋務運動,“溫藥慢治”是戊戌變法,“猛藥重治”指的是辛亥革命,“開顱洗腦”指的是新文化運動,故選項C符合題意;D.新文化運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知識點,要注意理解。10.(2021八上·鄞州期中)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資產階級孤軍奮戰,在強大的敵人面前最終失敗,這從根本上說是因為( )A.中國人民覺悟程度太低 B.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低C.帝國主義的干涉和破壞 D.中國自然經濟殘余的影響【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所學知,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資產階級孤軍奮戰,在強大的敵人面前最終失敗,這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低。由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中國的資產階級力量弱小,這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ACD三項都不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最終失敗的原因,不符合題意;B項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低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最終失敗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了解它們失敗的原因。11.(2021八上·鄞州期中)對歷史實進行比較,是提高學習效果的一種方式。《南京條約》與《馬關條約》相比,內容都涉及( )①割地 ②賠款 ③開埠通商 ④投資辦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涌上、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國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辟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由此可知,《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內容都涉及割地、賠款、開埠通商。④投資辦廠只符合《馬關條約》。A項①②③《南京條約》與《馬關條約》內容都涉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學生的識記和比較能力。掌握《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影響。12.(2021八上·鄞州期中)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下面屬于洋務運動開展時設立或派出的是( )①京師大學堂 ②江南制造總局制炮廠③北洋海軍公所 ④首批出國留學幼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建立新式海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②③④屬于洋務運動開展時設立或派出。①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時期的成果,排除。D項②③④屬于洋務運動開展時設立或派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洋務運動的主要舉措。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3.(2021八上·鄞州期中)“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思想。下列史實與結論邏輯正確的是( )選項 史實 結論① 義和團運動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 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② 洪仁玕寫成《資政新篇》 太平天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③ 北洋艦隊建成 中國海防近代化逐漸發展起來④ 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 揭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B【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義和團興起的過程中,曾提出“扶清滅洋”口號;“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但義和團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統統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則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故①邏輯正確。洪仁玕寫成《資政新篇》,但太平天國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故②邏輯錯誤。北洋艦隊建成,標志著中國海防近代化逐漸發展起來,故③邏輯正確。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義憤填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人議和,請求變法。即“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故④邏輯錯誤。B項①③史實與結論邏輯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理解分析能力。熟記歷史知識是解題關鍵。14.(2021八上·鄞州期中)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歷史事件與孫中山有直接關系的是( )①創建興中會 ②領導萍瀏醴起義③籌劃廣州起義 ④提出三民主義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894年孫中山創辦興中會;1907 年,孫中山與黃興共同籌劃領導廣西起義,襲取鎮南關,因彈藥缺乏,最終失敗;孫中山在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釋成為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這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①③④正確;同盟會成員劉道一等相約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三處同時發動起義,即萍瀏醴起義,不是孫中山直接領導的,②錯誤。C項①③④與孫中山有直接關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歷史功績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理解與識記孫中山的歷史功績。15.(2021八上·鄞州期中)2021年是辛亥革命爆發110周年,如果以“追尋共和足跡”為主題出一期板報,下列素材按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成立中國同盟會 ②成立湖北軍政府③發動武昌起義 ④黃花崗起義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④③② D.③①④②【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所學知,①成立中國同盟會是在1905年, ②成立湖北軍政府是在1911年10月11日,③發動武昌起義是在1911年10月10日,④黃花崗起義發生在1911年4月,按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④③②。C項①④③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和辛亥革命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識記辛亥革命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二、非選擇題16.(2021八上·鄞州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要解體一樣。一一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材料二:中東一役,主客之勢中逸東勞、重寡之形中強東弱,乃日人一舉而掃平壤,再舉而奪旅順……七舉而降威海,(中國)俯首乞憐如魚困陸,索重款而不敢辭,割全臺而不敢問,遂令二十三省如凡上內,任與國之需求,四萬萬人如階下囚,聽外人之笑罵。——《新政真詮——何啟、胡禮垣集》材料三: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不準中國人居住。——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材料四:對于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有學者認為從1840起110年的歷史,就是西方侵略的沖擊,以及中國有識之士為應對沖擊開展的抗爭和探索。歷次侵略戰爭都對中國造成了嚴重沖擊,在這樣的沖擊之下中國政治、經濟、思想領域發生了變革,即“沖擊——反應”模式。(1)據材料一指出造成“與外界完全隔絕”狀態的政策原因及英國為打破這種狀態而發動戰爭的真實目的。(2)據材料二,分析“中東一役”的最終結果。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場戰爭對中國造成的重要影響。(3)據材料三,寫出與材料三有關的不平等條約名稱。請用材料三的一句原話證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4)據材料四,試從中國人民“探索”的角度,列舉一例應對“沖擊”所作出“反應”的史實,并作簡要說明。【答案】(1)閉關鎖國。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工業原料,傾銷商品。(2)中國戰敗,大大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3)《辛丑條約》,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4)例:史實:洋務運動。說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地主階級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例:史實:戊戌變法。說明:甲午中日戰爭后,資產階級維新派以君主立憲為口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知識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造成“與外界完全隔絕”狀態的政策原因是閉關鎖國政策。英國為打破這種狀態而發動戰爭的真實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材料和傾銷商品。(2)據材料二可知,“中東一役”的最終結果中國戰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爭對中國造成的重要影響是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3)據材料三可知,與材料三有關的不平等條約名稱是《辛丑條約》。用材料三的一句原話證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是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4)據材料四,試從中國人民“探索”的角度,“反應”的史實如辛亥革命。簡要說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故答案為:(1)閉關鎖國。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工業原料,傾銷商品。(2)中國戰敗,大大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3)《辛丑條約》,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4)例:史實:洋務運動。說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地主階級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例:史實:戊戌變法。說明:甲午中日戰爭后,資產階級維新派以君主立憲為口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列強侵華與中華民族的抗爭及其探索,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7.(2021八上·鄞州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他受命欽差大臣,后赴廣東虎門銷煙。“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他愛國情懷的真實寫照。材料二:材料三:近代化探索中的先進人物出生于晚清一個普通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材料四:“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秋瑾“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林覺民《與妻書》(1)材料一中的“他”是誰?虎門銷煙有何歷史意義?(2)結合材料二地圖,列舉兩位在這場戰爭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3)仿照材料三中對曾國藩事跡的簡介,將譚嗣同的主要事跡補充完整。(4)材料四中的歷史人物代表了當時哪一個政治派別?他們的犧牲有何歷史意義?(5)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能從這些人物身上學到哪些精神?【答案】(1)林則徐。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展示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2)鄧世昌、左寶貴、徐邦道、丁汝昌。(3)1898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并稱“戊戌六君子”。(4)資產階級革命派。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5)憂國憂民、熱愛祖國、勇于獻身的精神。【知識點】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他受命欽差大臣,后赴廣東虎門銷煙。‘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他愛國情懷的真實寫照”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展示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2)由圖中“1894年9月,1895年1月、清陸軍、海軍進軍路線,陸軍、海軍進軍路線”可知,材料一所示的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這場戰爭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丁汝昌、鄧世昌等。(3)本題是開放性題目,符合史實即可,如1898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并稱“戊戌六君子”。(4)秋瑾和林覺民都屬于革命黨人。秋瑾、林覺民等革命黨人身上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等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5)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憂國憂民、熱愛祖國、勇于獻身的革命精神。故答案為:(1)林則徐。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展示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2)鄧世昌、左寶貴、徐邦道、丁汝昌。(3)1898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并稱“戊戌六君子”。(4)資產階級革命派。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5)憂國憂民、熱愛祖國、勇于獻身的精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林則徐虎門銷煙、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注意對材料的分析與解讀,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18.(2021八上·鄞州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盡管洋務派創辦民用企業的原意,并非為了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但是這些企業終究意味著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現了新興的生產方式。洋務派通過創辦民用企業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技術,利用部分私人資本生產產品……也起了開風氣的作用。——《近代中國八十年》材料二:這場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這場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重溫歷史》材料三:辛亥革命不僅是一次結束中國帝制的革命運動,而且是中國近代國家與近代民族形成的新起點。它以政治革命的方式來推翻腐朽的專制王朝,以達到目標。它使古老的中國由“家天下”的王朝國家,轉化為具有共和性質的現代主權國家。——《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國家和民族的轉型》(1)結合材料一,概括洋務派創辦民用企業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產生的歷史作用。(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哪一事件揭開了材料二中變法運動的序幕?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事件在學習西方上有何差異?(3)根據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的方式,并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4)結合所學知識,以上三則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有哪些共同點?【答案】(1)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客觀上推動了自然經濟的逐漸瓦解;有利于社會生活的近代化。(2)公車上書;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戊戌變法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3)政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4)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之路;推動我國的近代化。【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但是這些企業終究意味著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現了新興的生產方式。洋務派通過創辦民用企業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技術,利用部分私人資本生產產品……也起了開風氣的作用”并聯系所學知識,結合民用工業的影響概括即可。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社會生活的近代化。(2)1895年春,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來后,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和梁啟超等聯合了1300多名應試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議和,請求變法圖強,歷史上稱之為“公車上書”。“公車上書”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它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實現富國強兵;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3)根據材料三中的“辛亥革命......以政治革命的方式來推翻腐朽的專制王朝,以達到目標”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的方式是政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4)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歷程,都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都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故答案為:(1)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客觀上推動了自然經濟的逐漸瓦解;有利于社會生活的近代化。(2)公車上書;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戊戌變法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3)政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4)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之路;推動我國的近代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新城第一實驗學校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1.(2021八上·鄞州期中)史學家陳旭麓指出:“這場戰爭,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國起,是他們積325年窺探之后的一逞。……對于中國來說,這場戰爭是一塊界碑。它銘刻了中世紀古老的社會在炮口逼迫下趕往近代的最初一步。”這場戰爭是指(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2.(2021八上·鄞州期中)19世紀60年代初,法國巴特勒上尉寫信給雨果說:“這次遠征行動干得體面而漂亮,是法蘭西和英格蘭共享之榮耀。”英法所謂的“榮耀”是( )A.火燒圓明園 B.旅順大屠殺 C.鎮壓義和團 D.南京大屠殺3.(2021八上·鄞州期中)增開天津為商埠的不平等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C.《北京條約》 D.《馬關條約》4.(2021八上·鄞州期中)小新同學在寫作論文時,查閱了下列資料“太平天國抗擊洋槍隊、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據此可知,他論文的主題可能是( )A.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B.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C.反抗地主階級統治 D.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5.(2021八上·鄞州期中)之所以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主要依據是兩次鴉片戰爭( )A.對中國的危害相同 B.都是英國發動的C.兩次戰爭目的性質相同 D.都簽訂不平等條約6.(2021八上·鄞州期中)洋務運動時李鴻章說:“古今國勢,必先富而后能強,尤必富在民生,而國本乃可益固。”下列史實能印證這一思想的是( )A.創辦北洋水師 B.創辦江南制造總局C.創辦京師同文館 D.創辦漢陽鐵廠7.(2021八上·鄞州期中)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輿論界領導地位的是( )A.《時務報》《國聞報》 B.《中外紀聞》《湘學報》C.《湘學報》《知新報》 D.《天演論》《變法通議》8.如圖中①階段統計的是中國社會使用高頻詞語次數的總和,該詞語是( )A.“自強”“求富” B.“改良”“維新”C.“民族”“民權” D.“民主”“科學”9.在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初期的近代化探索歷程中,有人將先進的中國人展開的一場場救亡圖存運動比喻成“自我療傷”、“溫藥慢治”、“猛藥重治”、“開顱洗腦”。其中,“猛藥重治”指的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10.(2021八上·鄞州期中)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資產階級孤軍奮戰,在強大的敵人面前最終失敗,這從根本上說是因為( )A.中國人民覺悟程度太低 B.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低C.帝國主義的干涉和破壞 D.中國自然經濟殘余的影響11.(2021八上·鄞州期中)對歷史實進行比較,是提高學習效果的一種方式。《南京條約》與《馬關條約》相比,內容都涉及( )①割地 ②賠款 ③開埠通商 ④投資辦廠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2021八上·鄞州期中)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下面屬于洋務運動開展時設立或派出的是( )①京師大學堂 ②江南制造總局制炮廠③北洋海軍公所 ④首批出國留學幼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2021八上·鄞州期中)“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是歷史研究的基本思想。下列史實與結論邏輯正確的是( )選項 史實 結論① 義和團運動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 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② 洪仁玕寫成《資政新篇》 太平天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③ 北洋艦隊建成 中國海防近代化逐漸發展起來④ 梁啟超發表《變法通議》 揭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14.(2021八上·鄞州期中)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下列歷史事件與孫中山有直接關系的是( )①創建興中會 ②領導萍瀏醴起義③籌劃廣州起義 ④提出三民主義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5.(2021八上·鄞州期中)2021年是辛亥革命爆發110周年,如果以“追尋共和足跡”為主題出一期板報,下列素材按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成立中國同盟會 ②成立湖北軍政府③發動武昌起義 ④黃花崗起義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④③② D.③①④②二、非選擇題16.(2021八上·鄞州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與外界完全隔絕曾是保存舊中國的首要條件,而當這種隔絕狀態通過英國而為暴力所打破的時候,接踵而來的必然是解體的過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封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觸新鮮空氣便要解體一樣。一一馬克思《中國革命和歐洲革命》材料二:中東一役,主客之勢中逸東勞、重寡之形中強東弱,乃日人一舉而掃平壤,再舉而奪旅順……七舉而降威海,(中國)俯首乞憐如魚困陸,索重款而不敢辭,割全臺而不敢問,遂令二十三省如凡上內,任與國之需求,四萬萬人如階下囚,聽外人之笑罵。——《新政真詮——何啟、胡禮垣集》材料三: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不準中國人居住。——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材料四:對于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線索,有學者認為從1840起110年的歷史,就是西方侵略的沖擊,以及中國有識之士為應對沖擊開展的抗爭和探索。歷次侵略戰爭都對中國造成了嚴重沖擊,在這樣的沖擊之下中國政治、經濟、思想領域發生了變革,即“沖擊——反應”模式。(1)據材料一指出造成“與外界完全隔絕”狀態的政策原因及英國為打破這種狀態而發動戰爭的真實目的。(2)據材料二,分析“中東一役”的最終結果。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場戰爭對中國造成的重要影響。(3)據材料三,寫出與材料三有關的不平等條約名稱。請用材料三的一句原話證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4)據材料四,試從中國人民“探索”的角度,列舉一例應對“沖擊”所作出“反應”的史實,并作簡要說明。17.(2021八上·鄞州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他受命欽差大臣,后赴廣東虎門銷煙。“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他愛國情懷的真實寫照。材料二:材料三:近代化探索中的先進人物出生于晚清一個普通耕讀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在曾國藩的倡議下,建造了中國第一艘輪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 材料四:“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秋瑾“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林覺民《與妻書》(1)材料一中的“他”是誰?虎門銷煙有何歷史意義?(2)結合材料二地圖,列舉兩位在這場戰爭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3)仿照材料三中對曾國藩事跡的簡介,將譚嗣同的主要事跡補充完整。(4)材料四中的歷史人物代表了當時哪一個政治派別?他們的犧牲有何歷史意義?(5)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你能從這些人物身上學到哪些精神?18.(2021八上·鄞州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盡管洋務派創辦民用企業的原意,并非為了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但是這些企業終究意味著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現了新興的生產方式。洋務派通過創辦民用企業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技術,利用部分私人資本生產產品……也起了開風氣的作用。——《近代中國八十年》材料二:這場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畢竟觸動了傳統的中國政治體制,為現代國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嘗試。以后發生的歷次革命運動,從現代化的進程看,都與這場變法有著歷史的連續性。——《重溫歷史》材料三:辛亥革命不僅是一次結束中國帝制的革命運動,而且是中國近代國家與近代民族形成的新起點。它以政治革命的方式來推翻腐朽的專制王朝,以達到目標。它使古老的中國由“家天下”的王朝國家,轉化為具有共和性質的現代主權國家。——《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國家和民族的轉型》(1)結合材料一,概括洋務派創辦民用企業對中國近代社會發展產生的歷史作用。(2)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哪一事件揭開了材料二中變法運動的序幕?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事件在學習西方上有何差異?(3)根據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的方式,并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4)結合所學知識,以上三則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有哪些共同點?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鴉片戰爭【解析】【分析】依據所學可知,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產品和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英國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1840年6月,英國艦隊入侵中國廣東海面。鴉片戰爭正式爆發。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派欽差大臣與英國代表在南京簽訂了結束鴉片戰爭的喪權辱國的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建、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賠償英國2100萬元,割香港島給英國,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破壞,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開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場戰爭”是指鴉片戰爭。A項鴉片戰爭是題干描述的戰爭,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鴉片戰爭,要求運用所學解讀題干信息。2.【答案】A【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據題干關鍵信息“19世紀60年代初”“法蘭西和英格蘭共享之榮耀”并結合所學,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1856年10月,英法聯軍為主兇,美俄兩國為幫兇,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闖進圓明園,瘋狂搶掠園中珍寶,劫走了所有能搬動的貴重文物和圖書典籍,十二生肖獸首丟失,為了掩人耳目,英法聯軍又放火焚毀了這座著名的皇家園林。A項火燒圓明園是英法所謂的“榮耀”,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需要準確掌握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史實,題干關鍵信息“19世紀60年代初”“法蘭西和英格蘭共享之榮耀”。3.【答案】C【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主要內容: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準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 800 萬兩白銀。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北京條約》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要求準確識記《北京條約》的內容。4.【答案】D【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解析】【分析】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嚴重后果,戰后人民反抗清朝統治的斗爭,風起云涌。1851年,農民革命領袖洪秀全在廣西桂平金田村發動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太平軍占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1862年9月,太平軍在慈溪的戰斗中擊斃了洋槍隊首領華爾,嚴懲了洋槍隊。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了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列強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據“太平天國抗擊洋槍隊、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可知,這體現了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李明同學論文的主題可能是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ABC三項和題干資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可能是他論文的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太平天國抗擊洋槍隊、義和團抗擊八國聯軍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人民反抗列強侵略的相關史實。5.【答案】C【知識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英法兩國發動侵略中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不滿足鴉片戰爭獲得的侵略權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兩次戰爭的目的和性質相同,因此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兩次戰爭目的性質相同是之所以說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的主要依據,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兩次鴉片戰爭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6.【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據題干“古今國勢,必先富而后能強,尤必富在民生,而國本乃可益固”,可知這是說國家先先富而后才能強,尤其必須富在民生方面,所以洋務運動后期,洋務派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漢陽鐵廠是洋務運動期間興辦的民用企業。ABC三項都是務運動期間興辦的軍事企業,不符合題意;D項創辦漢陽鐵廠是洋務運動期間興辦的民用企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洋務運動,要求具備解讀題干信息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7.【答案】A【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維新變法運動時期,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刊物中,《時務報》和《國聞報》居于南北輿論界的領導地位。A項《時務報》《國聞報》在資產階級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刊物中,居于南北輿論界領導地位,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刊物的有關知識的記憶能力。識記維新派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刊物的知識。8.【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A. “自強”“求富”,不符合題意;B.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這里的①階段是1895年到1898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是維新變法運動時期,這一時期,維新派提出維新變法,向西方學習政治制度,進行社會改良,想通過改良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因此這一時期出現最多的詞語應該是 “改良”“維新”,故選項B符合題意;C. “民族”“民權”,不符合題意;D. “民主”“科學”,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先通過題干信息即示意圖,看出①階段的時間,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的重大事件來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9.【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洋務運動,不符合題意;B.戊戌變法,不符合題意;C.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自我療傷”指的是洋務運動,“溫藥慢治”是戊戌變法,“猛藥重治”指的是辛亥革命,“開顱洗腦”指的是新文化運動,故選項C符合題意;D.新文化運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知識點,要注意理解。10.【答案】B【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所學知,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資產階級孤軍奮戰,在強大的敵人面前最終失敗,這從根本上說是因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低。由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中國的資產階級力量弱小,這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ACD三項都不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最終失敗的原因,不符合題意;B項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低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最終失敗的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了解它們失敗的原因。11.【答案】A【知識點】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解析】【分析】《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涌上、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國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馬關條約》規定: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增辟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由此可知,《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內容都涉及割地、賠款、開埠通商。④投資辦廠只符合《馬關條約》。A項①②③《南京條約》與《馬關條約》內容都涉及,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學生的識記和比較能力。掌握《南京條約》《馬關條約》的內容及影響。12.【答案】D【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年代起,洋務派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建立新式海軍,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②③④屬于洋務運動開展時設立或派出。①京師大學堂是戊戌變法時期的成果,排除。D項②③④屬于洋務運動開展時設立或派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洋務運動的主要舉措。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13.【答案】B【知識點】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義和團興起的過程中,曾提出“扶清滅洋”口號;“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但義和團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統統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則反映出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對它抱有幻想,故①邏輯正確。洪仁玕寫成《資政新篇》,但太平天國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故②邏輯錯誤。北洋艦隊建成,標志著中國海防近代化逐漸發展起來,故③邏輯正確。1895年春,《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義憤填膺,聯名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人議和,請求變法。即“公車上書”,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故④邏輯錯誤。B項①③史實與結論邏輯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理解分析能力。熟記歷史知識是解題關鍵。14.【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894年孫中山創辦興中會;1907 年,孫中山與黃興共同籌劃領導廣西起義,襲取鎮南關,因彈藥缺乏,最終失敗;孫中山在創辦的機關刊物《民報》,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釋成為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這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①③④正確;同盟會成員劉道一等相約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三處同時發動起義,即萍瀏醴起義,不是孫中山直接領導的,②錯誤。C項①③④與孫中山有直接關系,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歷史功績及學生的識記能力。理解與識記孫中山的歷史功績。15.【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所學知,①成立中國同盟會是在1905年, ②成立湖北軍政府是在1911年10月11日,③發動武昌起義是在1911年10月10日,④黃花崗起義發生在1911年4月,按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④③②。C項①④③②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和辛亥革命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識記辛亥革命相關的重要歷史事件發生的時間。16.【答案】(1)閉關鎖國。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工業原料,傾銷商品。(2)中國戰敗,大大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3)《辛丑條約》,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4)例:史實:洋務運動。說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地主階級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例:史實:戊戌變法。說明:甲午中日戰爭后,資產階級維新派以君主立憲為口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知識點】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與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解析】【分析】(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造成“與外界完全隔絕”狀態的政策原因是閉關鎖國政策。英國為打破這種狀態而發動戰爭的真實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原材料和傾銷商品。(2)據材料二可知,“中東一役”的最終結果中國戰敗。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爭對中國造成的重要影響是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3)據材料三可知,與材料三有關的不平等條約名稱是《辛丑條約》。用材料三的一句原話證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是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4)據材料四,試從中國人民“探索”的角度,“反應”的史實如辛亥革命。簡要說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故答案為:(1)閉關鎖國。打開中國市場,掠奪工業原料,傾銷商品。(2)中國戰敗,大大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掀起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3)《辛丑條約》,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4)例:史實:洋務運動。說明: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地主階級洋務派以“自強”、“求富”為口號,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例:史實:戊戌變法。說明:甲午中日戰爭后,資產階級維新派以君主立憲為口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列強侵華與中華民族的抗爭及其探索,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17.【答案】(1)林則徐。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展示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2)鄧世昌、左寶貴、徐邦道、丁汝昌。(3)1898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并稱“戊戌六君子”。(4)資產階級革命派。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5)憂國憂民、熱愛祖國、勇于獻身的精神。【知識點】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他受命欽差大臣,后赴廣東虎門銷煙。‘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他愛國情懷的真實寫照”可知,材料一中的“他”是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展示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2)由圖中“1894年9月,1895年1月、清陸軍、海軍進軍路線,陸軍、海軍進軍路線”可知,材料一所示的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這場戰爭中涌現出的英雄人物丁汝昌、鄧世昌等。(3)本題是開放性題目,符合史實即可,如1898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并稱“戊戌六君子”。(4)秋瑾和林覺民都屬于革命黨人。秋瑾、林覺民等革命黨人身上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等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5)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憂國憂民、熱愛祖國、勇于獻身的革命精神。故答案為:(1)林則徐。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利益,展示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決心。(2)鄧世昌、左寶貴、徐邦道、丁汝昌。(3)1898年,譚嗣同參加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宣武門外的菜市口刑場英勇就義,年僅33歲。同時被害的維新人士還有林旭、楊深秀、劉光第、楊銳、康廣仁,六人并稱“戊戌六君子”。(4)資產階級革命派。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5)憂國憂民、熱愛祖國、勇于獻身的精神。【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林則徐虎門銷煙、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注意對材料的分析與解讀,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18.【答案】(1)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客觀上推動了自然經濟的逐漸瓦解;有利于社會生活的近代化。(2)公車上書;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戊戌變法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3)政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4)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之路;推動我國的近代化。【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但是這些企業終究意味著中國古老的大地上已出現了新興的生產方式。洋務派通過創辦民用企業引進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技術,利用部分私人資本生產產品……也起了開風氣的作用”并聯系所學知識,結合民用工業的影響概括即可。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社會生活的近代化。(2)1895年春,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來后,正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康有為和梁啟超等聯合了1300多名應試舉人,上書光緒帝,反對議和,請求變法圖強,歷史上稱之為“公車上書”。“公車上書”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它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洋務運動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實現富國強兵;戊戌變法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制度。(3)根據材料三中的“辛亥革命......以政治革命的方式來推翻腐朽的專制王朝,以達到目標”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的方式是政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4)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歷程,都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都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故答案為:(1)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客觀上推動了自然經濟的逐漸瓦解;有利于社會生活的近代化。(2)公車上書;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戊戌變法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3)政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4)向西方學習;探索救國之路;推動我國的近代化。【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及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和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新城第一實驗學校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新城第一實驗學校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考試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