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雕塑藝術: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美術教材九年級上冊教學內容:《可觸摸的歷史——中國雕塑藝術》 第一課時《秦俑“寫實風”》學習領域:本課是“欣賞●評述”領域的課程教材分析:九年級現行美術教材中《可觸摸的歷史——中國雕塑藝術》將“俑”單獨的提出來,在中國古代雕塑中獨立出來,多少有些牽強。他完全可以和本課的第二小節合并,直接歸到“陵墓雕塑”的范疇。不過我最終還是決定將“俑”的代表作“秦俑”進行深入研究。而教參中也提到應該著重介紹這個代表作。教科書中提到的“秦俑是一個偉大的寫實性藝術群雕”是它在藝術界最偉大的成就。于是我抓住這一點展開研究。兵馬俑作為婦孺皆知的古代大型陵墓雕塑的典范,是受社會環境、社會性質、審美風尚多方面因素影響。秦俑不單單如同西方的寫真式的寫實,它具有本民族的、時代的美學特征。本課的設置希望學生了解秦俑的主要藝術成就以及藝術特點,從而掌握分析和鑒賞中國古代陵墓雕塑的藝術風貌以及特征。根據本章節內容和教學的需要,本課是該章節的第一課時,按照備課、授課的側重點及教學主題,我給這一課時的課題命名為《中國古代陵墓雕塑擷英——秦俑“寫實風”》。學情分析:雖然秦始皇陵兵馬俑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跡讓世人矚目,但西安這座城市與我們蘇州的學生有地域性的距離,很多同學對于他的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知道中國有一個如此偉大的雕塑,但是真正接參觀過,從藝術的角度感知過的卻非常的少。而根據初中學生年齡段的特點,鑒賞已經不能停留在膚淺的表面藝術形式,如僅僅了解其數量、場面等。我們應該讓學生從考古、文史、藝術、情感、精神以及封建社會、奴隸社會墓葬文化的比較等多方面了解秦俑,使學生在深入淺出、層層遞進的學習過程中獲取知識養分,感悟古代匠師的偉大,了解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偉大的工匠、藝術家就締造了龐大的寫實的雕塑群——秦始皇陵兵馬俑!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使學生了解秦始皇陵兵馬俑“寫實”這個藝術特點及其在雕塑界的成就、貢獻,初步學會欣賞中國古代陵墓雕塑的方法。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交流、探究,由表及里的感悟秦俑“寫實風”這個最主要的藝術風格特征,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能力,對藝術的鑒賞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勵學生熱愛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感受秦俑震驚世界的“寫實風”、以及在兩千年前藝術家及匠人的精湛技藝。教學重點:通過教師引導,讓學生了解秦俑由表及里的“寫實風”這個藝術特征,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教學難點: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梳理、概括秦俑“寫實”的具體細節。課時安排:第一課時(總課時:三課時)教學準備:教師:自制多媒體課件、等比例縮小的秦俑、教師后現代秦俑范作、浮雕學生:搜集有關“秦俑”“霍去病墓前石刻”的圖片、文字資料教學過程:一 、導入新課師:課下老師讓大家了解霍去病墓前石刻以及秦俑的資料,現在考察一下大家。圖片中給出的雕塑的名稱是什么?生:不知道?《躍馬》《立馬》?師:他屬于雕塑中寫實風格,還是寫意風格?生:寫意、寫實?師小結:對其寫實,寫意的界定,皆源于秦俑的發掘。【設計意圖:依據寫意風格明顯的雕塑作品——霍去病墓前石刻圖片提問,引出“寫實”概念明顯的“秦俑”, 通過對比方式引入新課,直接切入主題】二、教學新授(一)出示課題師述:1974年,秦俑的發掘是中國人對世界寫實性雕塑的獻禮,在此之前,西方人譏笑中國古代沒有寫實性雕塑,那秦俑究竟靠哪些寫實點來為中國古代雕塑正名,取悅于國民,取信于世界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中國雕塑藝術》第一課時《秦俑“寫實風”》,感受秦俑在藝術界刮起的這陣旋風。【設計意圖:激趣式的自述設問,讓學生迅速了解課堂主題,并形成整體思維模式,為學生高效掌握知識重點打下良好基礎。】(二)秦俑“寫實風”賞析1、秦俑“頭部細節”寫實首先了解寫實的概念,最突出的特點是視覺真實和客觀性,即按照我們看到的世界的樣子來描繪對象。(PPT播放)師問:同學們從生活以及資料中了解到的秦俑都有哪些寫實點呢?(出示大量秦俑圖片,引導學生有效思考。)生:此處生的答案會很多,但不具有概括性以及條理性。師:大家的答案都正確,但是秦俑最具代表性、也最讓世界震驚的寫實點當屬它面部的刻畫,你們信不信?秦俑“臉部塑造”寫實師:秦俑的精,最大程度的體現在了面部的刻畫,秦俑解決了群塑千人一面的難題。圖片中兩個西安人與兩個秦俑臉,大家在看過之后有什么樣的感覺?生:學生驚訝非常相似師小結:秦俑的臉與西安臉有驚人的相似處。這說明秦俑并非憑空捏造,其實,他的制作工匠大多數來源于關中地區,而這些當地人對當地人的長相最為熟悉。那秦俑匠師以及官兵僅僅是當地人嗎?我們繼續來看,圖片中“劉亞津”以及“陳道明”均非西安人,為什么他們的的臉也出現在了這里面?生:猜測師小結:數量龐大的軍團需要大量的將士參與,也就不難理解出現了地域更為廣闊的中國臉。大家也許不相信,其實仔細發現,每個人基本可以看到一張與自己一樣表情或者一樣長相的秦俑臉。而這個也恰巧與我國藝術中常提到的“相之大概不外八格”是相吻合的。秦俑“五官比例”寫實師:長相沒有跑到非洲、歐洲,美洲,也沒有變種、變異。那秦俑的五官比例是否到位呢?成人面顱遵循三停五眼的比例關系,我們來看這些圖片是否遵循這個規律?請目測。生:觀察回答師小結:通過大家的觀察以及示意圖的對比,我們看到了秦俑面顱合乎“三停五眼”的比例關系。秦俑“須、發”寫實秦俑“發型”寫實師:經視覺檢測,秦俑的DNA絕大多數與當地居民匹配,那打扮呢?其實秦人發型有很多,而作為士兵身份的秦俑是否符合他的身份以及時代特征呢?同學們了解到秦俑的發型應該是什么樣子的?生:在頭部側面綁發髻,多種多樣的發型師小結:俗話說,入鄉隨俗,我們從圖片,文字以及影視資料了解了秦人的發型——束發綁髻,圖片中秦俑的發型合乎時代特征。秦俑“胡須”寫實師: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頭發梳的很有“范”了。中國的人的胡子不像頭發一樣有強烈的時代感,我們來看看秦俑的胡子是否有它的多樣性。同學們都見過哪些形狀的胡子?生:思考回答。師:秦俑的胡子外形有什么特點?生:欣賞PPT回答師小結:胡子也被塑造的形式多樣,說明當時的匠人已經遵循了客觀事實,而非為了軍隊的好看,全都采用了統一的胡子樣式。我們繼續來觀察更為微妙的細節。(觀看PPT)胡子被一根根清晰地刻畫出來了我們來看秦人的胡子是否修理的整齊呢!生:觀察,回味秦俑“表情”寫實師:秦俑的五官被刻畫的如此寫實,但別忘了秦俑的身份,它是什么身份?生:士兵師:作為訓練有素、嚴格的威武之師,他們應該保持怎樣的神情?生:嚴肅師:(出示PPT)我們來看他的狀態表情,他挺胸抬頭,表情嚴肅,合乎士兵的稱謂,使其個體能夠很好的的從屬于整個軍隊氛圍。【設計意圖:從學生最感興趣的秦俑“地域臉”和“明星臉”入手,最大強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此舉也是也遵循了常人的思維方式——寫實就是“像”。為接下來沿著該年齡段學生思維模式有序教學做好鋪墊。最終通過細致、明了的節奏感讓學生有效賞析秦俑五官、表情、須、發的寫實性。】2、秦俑“單體大小,比例”寫實秦俑“單體”大小寫實師:秦俑大,秦俑精,那秦俑的大小呢?調查一下,有無同學親臨秦俑的現場?生:現場參與師:秦俑的單體塑造塑造如何?秦兵俑有多高?秦馬俑有多高,多長呢?生:現場參與(可以根據學習、生活積累猜測回答)師小結:陶俑平均身高1.8米,陶馬身高1.7米,身長2米。而這些數據基本與成年男人、成年馬相似。這八千秦俑的單體數據足以說明他的“馬大身高”的寫實。有同學可能不相信數據,老師有圖為證,我們可以看一組近期人俑的合照。(出示圖片)合照說明數據統計正確。秦俑“比例”寫實師 :如果大小不能說明問題的話,我們來看他的比例是否正常!成年人在站立時,整個身高(從頭到腳)是頭長的7.5倍,秦俑是否符合這個比例?大家可以目測一下,生:目測回答師小結:我們來用示意圖對比,經過對比,我們發現秦俑的整個身體比例寫實。【設計意圖:通過數據、人俑合照,身體比例示意圖賞析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了解真切、直觀、科學的了解到秦俑身高馬大的寫實。】3、秦俑“身份等級”寫實師:秦俑的大、多、精、美,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的大大小小。同學們信不信秦俑還很客觀的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我們可以看圖片中的兩個俑,猜猜看他們分別是什么身份?你靠什么獲取的信息?生:將軍,戰士師:一個是將軍俑,一個是立射俑,從他們的衣服就可以了大致了解他們的身份,鎧甲披肩的是將,普通棉袍裹身的是兵。由此可知,秦俑他沒有塑造單一身份的將士,而是將三六九等這種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區分的非常明顯。【設計意圖: 通過此部分賞析,幫助學生了解秦俑身份的多樣性,了解秦藝人、工匠真實再現了秦森嚴軍隊的各階層將士,它符合一支完整軍隊的規格。】4、秦俑“軍事力量”(規模、數量)寫實師:秦俑再現了“秦王朝”乃至整個封建社會森嚴的等級制度。那這幅圖片有傳達給大家什么信息?秦俑的場面如何?數量呢?(可結合最初大的回答靈活更改本段提問,如:再回到大家刻出提到的秦俑數量、規模的寫實)(播放秦博視頻)生:壯大,雄偉等師:置身其中,我們為他的“大”“多”驚嘆,大家都知道秦王朝“滅六國,平天下”他依靠的就是強大的軍威軍備,秦始皇本著事死如事生的原則,將其強大的帝國軍團帶到了地下。小結:難怪“葉劍英將軍看過以后激動的說‘秦俑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設計意圖:這個“寫實”點是比較難以發現的,圖片以及視頻賞析,再現秦王朝軍事裝備的強大,讓生有置身秦博其中的感覺,為有效、高效教學提供了便利,并讓枯燥的課堂充滿生機。幫助學生更輕松的掌握“秦俑軍隊規模、數量的寫實”這個知識點。】5、秦俑“俑殉歷史現象”寫實師述:秦俑這座偉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何嘗不是一段歷史的寫照呢?從一些史料可以了解,奴隸社會的活人殉葬發展到封建社會,更多的被“俑人”替代,而秦俑就很好的反映了這一點。師述:通過一系列的圖片,我們了解到秦俑再現了秦王朝的史情 ,軍情。我們來看秦俑之父袁仲一是如何講述秦俑的寫實風的“秦俑的雕塑風格趨于寫實,這種寫實主義風格不見于秦以前的戰國,也沒有被此后的漢代所繼承,在雕塑史上有一定的獨立性。”【設計意圖:這個“寫實點”更為隱蔽,放在最后一個講述,符合學生的思維模式,讓很難接受的知識變得輕松、容易。通過本環節的賞析,讓學生了解“秦俑”封建社會以俑代人殉葬的歷史現象、時代特征的寫實。到此,整個秦俑的“寫實風”也就告一段落了,整個第二段落的設計遵循該年齡段學生的思維模式,讓枯燥、難懂的知識點通過教師的引導“水到渠成”。而最后的采用秦俑之父袁仲一小結也總結呈上,又啟下引出本課的第二個知識點。】(三)、秦俑寫實藝術的獨特性(裝飾性)秦俑“眉毛”的裝飾性師:寫實并非寫真,秦俑又繼承了一些 商周藝術的裝飾性,我們來看秦俑的眉毛,有何特點?生:學生通過觀察現代寫真式寫實作品,對比秦俑眉毛的特點。師小結:他被塑造的有棱有角,抬手摸一摸自己的眉毛以及皮肉下面的眉弓,其實本眉毛,眉弓本沒有如此厚度,為何在這邊卻被塑造的棱角分明?舉個例子,方的東西給與圓的東西分別給大家什么感覺?生:思考回答。教師嫁衣直線、曲線外形特征以及情感特征的引導師小結:方的東西的感覺,圓就沒有那么強烈的感覺了。而秦俑細部的塑造更旨在加強其整體軍威氣勢。秦俑“腿”的裝飾性師:秦俑的腿是被塑造的最為粗糙的地方,它形成了一個自身概念性的動作,所謂站就是兩腿直立,沒有注意衣服下骨骼肌肉的走向。另外腿被塑造的很粗,也是一方面旨在加強秦俑的氣勢,另一個也是從實際出發,讓腿部可以承受上身更多的重量,不至垮塌。(配以示范圖)【設計意圖:通過深入賞析,讓學生了解秦俑的寫實在藝術史上具有獨特性,具有他自身的時代性,那就是帶有裝飾意味的寫實,它有別于西方國家寫真式的寫實。】(四)、秦俑技法、成就以及對雕塑界的貢獻師:秦俑呈現了多樣的雕塑形式,你知道他都涵蓋了哪些形式嗎?生:思考回答。師小結:如圓雕,浮雕,線刻,而有很多數西方藝術家看到秦俑后被他的腳踏板吸引,你知道它的作用嗎?生:思考回答。師小結:腳踏板可以調整秦俑的重心,增大秦俑與地面的接觸面積,這是秦俑給現代雕塑的一個貢獻。師述:而另外一個貢獻,是從破碎的秦俑找到的答案,秦俑的軀干是空的,你知道為什么秦俑被做成了空心的嗎?生:思考。師小結:這就是陶藝中提到的“空心磚技術”,這是因為空的泥坯風干需要的時間比實心的要快、重量要輕,而且為了避免在燒制時爆裂,他們已經懂得在不起眼的地方打個洞,讓空氣有效流通。以上的種種跡象說明,秦俑是中國古代寫實雕塑的一朵奇葩,他給中國寫實性雕塑帶來了榮譽,給中國藝術界贏得掌聲。【設計意圖:秦俑技法、成就的講解,讓學生了解秦俑的塑造何嘗不是一種科學在藝術中合理應用的寫實呢!】三、拓展:其實中國偉大的雕塑,除了寫實的秦俑外,還有寫意的霍去病墓前石刻以及四大石窟為代表的宗教雕塑,我們將在下節課學習。最后留一個思考題給大家,秦尚黑,為何最初出土的秦俑是彩色的?【設計意圖:承上啟下的總結,再次讓學生了解了本節的重點即是秦俑的寫實,又引出下節課要講到得寫意風格的霍去病墓前石刻、宗教雕塑。并通過思考題的提出,激發學生繼續探尋秦俑在顏色方面又是如何實現寫實的?】板書設計:中國雕塑藝術——秦俑“寫實風”頭部細節寫實大小比例寫實一、傳統寫實風 身份等級寫實規模數量寫實歷史現象寫實二、獨立(裝飾)寫實風三、諸多藝術貢獻教學反思:本課是初三年級的一節課,屬于欣賞評述的范疇。 我大膽將秦俑獨立出來,因為秦俑本身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藝術品。而該學段的學生在小學階段五年級下學期已經從文學的角度研究過了秦俑。這為中學的教學提供了便捷,秦俑震驚世界的是他的“大、多、精、美”,加以概括便是“寫實”。我進行深刻挖掘,旨在讓學生全面的了解秦俑的寫實風。為了避免課堂的枯燥,我設置了大量符合學生年齡特征的問題,以及很貼切有趣的圖片,并用比較“炫”的多媒體課件,以及自己的作品,希望從多方面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由表及里的可以了解秦俑的寫實風,品味秦俑的“大、多、精、美” 。課的提出是根據自己多年學習的積累,本身我是這個專業,所以對雕塑的研究自然多了些。期間讓胡敏校長參與了輔導,因為是自己根據專業以及積累提出了觀點,并將支離破碎的點進行了線性、面性的歸納。整個課的設計我始終想讓學生成為學生的主體,課的設計依據學生這個年齡段得設計,環節之間層層遞進,由易到難,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覺,中間穿插了對比式、講解式、示范式等多樣的教學方式。讓枯燥的欣賞課變得靈活,讓學生學的輕松。本課從始至終圍繞一個點——“寫實”展開,從微觀與宏觀的角度進行賞析,讓學生有效掌握秦俑的偉大之所在。而這個點在眾多教科書只是泛泛而談,并沒有做有效地研究,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對中國最偉大的寫實性藝術有個全面、深刻的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