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日本明治維新【學習目標】1.了解和掌握19世紀中期德川幕府的統治危機:了解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掌握明治維新對日本產生的巨大影響。2.搜集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明治維新的改革措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3.讓學生了解日本從閉關鎖國到被迫打開國門,再到主動進行改革的轉變,認識到改革的必要性。【教學重難點】重點:明治維新的內容和影響。難點:明治維新背景。【教學方法】讀圖學史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史論結合法【教學過程】情景引入展示漫畫:19世紀中期,日本和大多數亞洲國家一樣,面臨著淪為西方殖民地的危險。面對民族危機,日本采取了什么對策?為什么日本不但沒有淪為殖民地,反而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我們一起學習第4課。自主學習1.說說19世紀中期日本“內憂外患”的時局特點。2.說說倒幕運動的背景、發起者、經過、結果。3.明治維新的時間、人物、內容、影響分別是什么?4.日本明治維新給我們什么啟示?探究新知德川幕府與鎖國時代1. 展示圖片,講述“幕府政治”。將軍的政廳被稱為幕府。從公元1192年到1867年,在日本歷史上是實行軍事封建專制統治的“幕府政治”時期,經歷過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三大幕府的統治。到了19世紀中期,日本處于德川幕府統治之下,實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2.材料研讀:閱讀材料,說說19世紀中期日本“內憂外患”的時局特點。展示日本封建等級森嚴示意圖、幕府禁令和長州藩主的手工工場圖片得出:幕府的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根本原因)展示黑船事件圖片和相關介紹得出:美國用大炮打開日本國門(黑船事件),導致了民族矛盾,加劇了幕府統治危機。二、倒幕運動1.展示日本封建等級示意圖得出:幕府已經成為眾矢之的,國內階級矛盾激化。2.材料研讀:根據所學,閱讀材料,說說倒幕運動的背景。材料一 小武士的家里除了被子和鍋,還有一塊大石頭,因為當他感到冷的時候,可以舉石頭取暖。材料二 1866年,大阪發生“米騷動”圖片。點撥:(1)農民、城市貧民和中下級武士的處境不斷惡化。面對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德川幕府束手無策。3.展示圖片,閱讀教材,說說倒幕運動的發起者、經過、結果。點撥:一部分中下級武士聯合西南強藩和朝廷公卿。1868年1月,倒幕派在京都發動“王政復古”政變,支持天皇親政,強令幕府將軍“辭官納地”。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撲,結束了幕府統治。推翻了幕府的統治,改年號為“明治”。三、明治維新1.展示圖片: 明治天皇名睦仁(1852—1912),1867年繼承皇位。1868年改年號為明治元年。明治政府一方面采取措施鞏固以天皇為首的新政權;另一方面向西方國家學習,積極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力爭實現民族振興,擺脫外來壓迫,建立近代化的獨立國家。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明治維新”。2.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完成明治維新內容表格。領域 改革內容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生活點撥: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明治天皇把全國分成三府七十二縣縣知事由中央任命。統一了國內市場。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提倡“武士道”精神。實現了軍隊的近代化,但保留封建殘余。為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準備條件。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允許土地買賣,地稅成了日本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來源。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概念解釋:殖產興業:就是運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以各種政策為杠桿,以國營軍工企業為主導,移植西方的樣板企業,大力扶持日本資本主義的成長。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使日本人接受了西方的思想觀念,打破封建傳統思想束縛,促進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形成。其中改革日本教育成為最有遠見的改革措施,大大提高了日本的國民素質 。材料研讀:根據所學,閱讀材料,說說明治維新的影響。材料一點撥:積極影響: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材料二 早在 1876 年,剛剛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就以武力強迫朝鮮簽定《江華條約》…… 1894 年,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戰爭,加緊控制朝鮮…… 1910年,正式吞并朝鮮。點撥:局限性:保留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合作交流日本國內資源匱乏,生存環境險惡。日本能成為世界強國之一,對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有何啟示?點撥:1.改革要順應歷史潮流,尊重國情,不能照抄照搬,要汲取精華,棄其糟粕。2.要重視教育,培養人才。3.一個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應對外開放,吸收世界先進文化。4.改革是一個國家改變現狀,實現社會進步和國家富強的重要途徑。課堂小結明治維新使日本由一個封建落后國家逐漸變成一個封建色彩濃厚的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基本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這一切來自于明治政府大刀闊斧,行之有效的改革。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