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2.1鄉村聚落 練習一、單選題1.下列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組合不正確的是( )A.冰屋——北極地區終年寒冷B.窯洞——中國黃土高原黃土深厚、氣候干燥C.高腳屋——東南亞地區高溫多雨D.平頂屋——中國南方潮濕多雨2.一般來說,山區的村落比平原地區的村落( )①規模大 ②規模小 ③民居分布緊密 ④民居分布分散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下列條件中不利于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是( )A.遠離河流 B.氣候濕潤 C.土壤肥沃 D.地形平坦4.下列屬于鄉村聚落類型及其人們主要從事的生產活動搭配正確的是( )①漁村——捕魚②林場——種植③牧村——放牧④農村——伐木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5.“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這兩句詩中描述的鄉村聚落類型是( )A.農村 B.牧區 C.漁村 D.林場6.下列鄉村聚落類型及其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搭配正確的一組是( )A.農村——放牧B.牧村——伐木C.漁村——捕魚D.林場—一種植7.下圖為我國某地聚落景觀,當地居民以茶樹種植為主業。讀下圖,完成下面小題。(1)該景觀的聚落形式及判斷理由是( ?。?br/>①城市②鄉村③從事農業生產④從事非農業生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該聚落最可能位于( ?。?br/>A.寧夏平原 B.內蒙古高原 C.東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8.下列哪項屬于鄉村聚落主要從事的工作( ?。?br/>A.紡織工業 B.飲食服務業C.耕作業 D.郵電業9.文學家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描述的世外桃源是這樣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陶淵明描寫的桃花源屬于哪類聚落形態( ?。?br/>A.鄉村 B.集鎮 C.城市 D.漁村10.關于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敘述錯誤的是( ?。?br/>A.寒冷地區,房屋墻體較厚 B.河流交匯處,易形成聚落C.傳統聚落,大多就地取材 D.山區聚落密集,數量眾多11.下面兩幅圖中民居最大的差異及成因分別是( )A.房屋結構不同,與當地居民的風俗習慣有一定的關系B.建筑材料不同,與當地的氣溫變化有一定的關系C.屋頂形狀不同,與當地的降水情況有一定的關系D.建房選址不同,與當地的地質構造有一定的關系12.下列民居與當地自然環境組合不正確的是( ?。?br/>A.冰屋——北極地區終年寒冷B.窯洞——中國黃土高原黃土深厚C.高腳屋——東南亞地區高溫多雨D.平頂房——中國南方潮濕多雨13.下列不屬于鄉村聚落居民主要從事的行業的是( ?。?br/>A.林業 B.工業 C.漁業 D.種植業14.聚落類型各有不同,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也不相同,下列搭配正確的是( ?。?br/>①農村——種植 ②林場——放牧 ③牧村——伐木 ④漁村——捕魚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15.關于民居與環境的關系,不正確的是( ?。?br/>A.墻體厚實,窗戶較小,屋頂高聳,屋內建有壁爐或火炕,反映的是寒冷地區的建筑特色B.墻體單薄,門窗開得較大,并建有完備的排水系統,反映的是濕熱地區的建筑特色C.因紐特人住的冰屋,黃土高原上的窯洞,傣族住的竹樓,這些民居都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D.各地的民居建筑特點與當地自然地理環境關系不大二、材料分析題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李麗的家鄉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那里四面環山,山上的樹木郁郁蔥蔥,在6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一萬多勤勞樸實的村民。為了使家鄉更美好,他們每天都辛勤地勞動著。終于,家鄉與外界相連的公路更寬了,學校的設備更先進了,山上的樹木更綠了,果樹上的果實更沉甸甸了,村民們臉上都露出了燦爛的笑容。(1)李麗的家鄉屬于什么聚落?(2)李麗家鄉的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方式主要是什么?(3)舉例說明該聚落的分布、形態等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三、綜合題17.暑假里,王舒懷和爸爸媽媽去北方旅游,他們看到了如圖景觀。(1)寫出圖片反映的可能是哪里的什么特色民居。(2)從聚落角度來看,圖片反映的聚落屬于哪一類型?(3)你還能舉出一例有特色的民居嗎?并說明影響該民居建筑特色的因素。答案1.D2.D3.A4.C5.A6.C7.(1)C(2)C8.C9.A10.D11.C12.D13.B14.B15.D16.(1)鄉村聚落。(2)主要從事經濟林木的生產。(3)為了避免洪澇災害,村落往往建在高地上;村落多建在水源充足且供水方便的地方;山區村落的規模比較小,多沿著山谷呈帶狀分布;山上多林木,人們以林業為主。17.(1)陜北的窯洞。(2)鄉村聚落。(3)云南傣族的竹木搭建的樓房。影響因素:氣候潮濕,竹木搭建可以防潮、散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