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諸暨市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檢測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各題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選出最符合 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2八下·諸暨期末) 2022 年 3 月 22 日是第三十屆世界水日,中國主題為“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復蘇河湖 生態環境” 。下列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A.地下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B.我國的水資源西北多,東南少C.生態修復不可能回補地下水D.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答案】D【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根據對水資源的認識,地下水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過度的開采導致了地下水資源的逐步衰竭。地下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錯誤。我國的水資源西北多,東南少,錯誤,應該是東南多,西不少。生態修復不可能回補地下水,錯誤,應該是可能。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正確,與世界水日的中國主題為“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復蘇河湖 生態環境” 一致。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國水資源在地區分布上具有顯著的不均衡性,具體表現為“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點 。 水資源是可再生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要節約用水,科學用水,合理用水。2.(2022八下·諸暨期末)近年來,紹興舉全市之力走出了一條紹興特色的“無廢”之路。無廢并不是沒有廢物,也不是杜絕垃圾產生,而是有效利用固廢和降低固廢。下列做法與“無廢”理念相違背的是( )A.光盤行動,減少廚余垃圾 B.講究衛生,多用一次性產品C.綠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 D.循環利用,重復利用包裝袋【答案】B【知識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光盤行動,減少廚余垃圾;綠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 ; 循環利用,重復利用包裝袋 ;這些做法與“無廢”理念相一致,有利于可持續發展。講究衛生,多用一次性產品,與“無廢”理念相違背,不利于自然環境保護。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后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3.(2022八下·諸暨期末)下表為我國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比較表。表中數據的變化說明我國( )項 目 人口年均增 長率 (%) 65歲以上人口比重 (%) 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數 (人) 城鎮人口比重 (%)第六次 (2010 年) 0.57 8.87 8930 49.68第七次 (2020 年) 0.53 13.5 15467 63.89①已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②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③勞動適齡人口總數增加④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分析表中數據可知,我國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表明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②④符合題意;①錯誤,我國人口沒有進入負增長時代;③錯誤, 勞動適齡人口總數增加在表中看不出來。故答案為:C。【點評】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了計劃生育,在控制人口數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時也出現勞動力減少、社會養老負擔加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前我國人口特征之一是人口老齡化,而單獨二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這也是順應了我國人口發展的新形勢。4.(2022八下·諸暨期末) 1979 年《人民日報》元旦社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中說:“我們懷著十分興 奮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給當時中國人民帶來“興奮心情”的重要會議是( )A.第一屆全國人大 B.中共八大C.十一屆三中全會 D.十三屆四中全會【答案】C【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從此,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據“我們懷著十分興奮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時給中國人民帶來“興奮心情”的主要是我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實行改革開放。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給當時中國人民帶來“興奮心情”的重要會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知識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知識。5.(2022八下·諸暨期末)下列描述歷史事件的詩句,與右邊主題相符合的是( )①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②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曲折探索③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和平解放④珠汕深圳特區好,都會羊城氣勢雄——對內改革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知識點】紅軍長征;抗美援朝;經濟特區【解析】【分析】美國對朝鮮的侵略戰爭,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安全,如果不抗美援朝,將給中國帶來災難性后果,為保家衛國,中國政府進行了抗美援朝,毛澤東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故詩句①與右邊主題相符合;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我國進入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探索中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兩大失誤,其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這就使得“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出現于這一時期,在這期間,我國雖然有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失誤但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故詩句②與右邊主題相符合;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是描述紅軍長征途中渡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情形,故詩句③與右邊主題不符;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980年,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置四個經濟特區,深圳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被譽為“一夜崛起之城”,故詩句④與右邊主題不符合。A項①②詩句與右邊主題相符合,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詩句與主題的關系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理解和識記基礎知識。6.(2022八下·諸暨期末)那一年,以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高爐組成的“三大工程”勝利竣工,那片曾被日 本專家斷言只能種高粱的荒廢廠區成為新中國第一個鋼鐵基地。這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 B.公私合營C.人民公社運動 D.七千人大會【答案】A【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據所學知,1953年至1957年我國實施了一五計劃,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如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建成投產;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研制成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等。A項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是題干反映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一五計劃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一五計劃的成就。7.(2022八下·諸暨期末)下圖為 1978 至 1986 年中國外貿增長情況, 出現圖中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推廣包干到戶 B.實行對外開放C.實施科教興國 D.加入世貿組織【答案】B【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據題干圖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圖中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實行對外開放。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ACD三項都不是出現圖中情形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B項實行對外開放是出現圖中情形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外開放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出現圖中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實行對外開放。8.(2022八下·諸暨期末)“坐上那動車去臺灣,去看看那外婆澎湖灣。 ”“坐上那動車去北京, 日夜思念啊在心中, 去看看那天安門上太陽升。 ”歌曲《2035 去臺灣》的這些歌詞突出反映了( )A.兩岸關系發展已經沒有任何障礙B.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C.兩岸民眾渴望祖國統一的共同愿望D.堅持一個中國是對臺基本方針【答案】C【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去臺灣”“去北京”等信息可知,這首歌曲,優美的旋律吟唱著兩岸人民渴望統一的迫切意愿。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兩岸民眾渴望祖國統一的共同愿望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海峽兩岸關系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海峽兩岸關系的相關知識。9.(2022八下·諸暨期末)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和烏克蘭爆發軍事沖突。聯合國大會召開緊急會議就俄烏沖突進 行磋商,呼吁雙方保持克制。中方呼吁:當務之急是各方保持必要克制,避免局勢進一步惡 化,應該通過對話、協商等外交方式解決沖突問題。這主要反映中國的外交主張是( )A.堅持和平共處原則 B.積極發展大國外交C.增進與亞非國家團結 D.在聯合國發揮主導作用【答案】A【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析】【分析】對于俄烏沖突,中國主張通過對話協商的途徑解決,支持國際社會為緩和局勢所作的建設努力,這表明我國我國一向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維護世界和平,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A項堅持和平共處原則是題干材料反映的中國的外交主張,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的外交政策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相關知識。10.(2022八下·諸暨期末)《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現在,黨團結帶領中國 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文中的奮斗目標是指( )A.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B.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C.基本實現新型信息化 D.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答案】D【知識點】改革新階段【解析】【分析】為了實現中國夢,中國國共產黨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第一個一百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一百年,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文中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夢、兩個百年目標及學生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內容。二、綜合題 (本題有 5 小題,共 60 分)11.(2022八下·諸暨期末)印象諸暨,宜居樣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小城鎮 大理念】近年來,諸暨采取措施打造宜居城市。如開展 “五水共治”和 “五氣合治” ,嚴懲水環境 和水資源破壞,加強空氣質量監測;建成全省首個高清數字視頻監控專網,成為全國首個將云 計算技術覆蓋所有公辦義務教育學校的城市。【小鄉村 大生態】(1) 根據材料,指出諸暨打造宜居城市的舉措主要體現哪些新發展理念。(2) 根據示意圖及資料,說說 A 村的做法對促進區域發展有何借鑒。【答案】(1)綠色、創新、協調(2)貫徹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行因地制宜,考慮區域的特點,采取適應當地條件的發展策略和方式,實現區域持續健康發展。【知識點】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 根據材料可知,諸暨打造宜居城市的舉措主要體現新發展理念是綠色、創新、協調。(2)、 根據示意圖及資料, A 村積極貫徹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行因地制宜,考慮區域的特點,采取適應當地條件的發展策略和方式,實現區域持續健康發展。【點評】為實現振興鄉村,我們要加強黨的領導;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根據鄉情,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加強法制建設,增強法制觀念。12.(2022八下·諸暨期末)某班學生開展共和國史項目化學習。閱讀他們研學的內容和資料,回答問題。 第一組: 當家作主 開辟紀元全國政協會議后,毛澤東指出: “中國的主要人口是農民,革命靠了農民的援助才取得了 勝利,國家工業化又要靠農民的援助才能成功”。——《毛澤東文集》第二組:制度革新 歷史巨變私有產權無法制止農民間自發的土地買賣和集中,無法防止農村兩級分化的再次出現。——《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研究》第三組:敢于探索 偉大創造1978 年秋,小崗村 18 戶農民秘密開會, 冒著極大的風險在分田到戶的協議上簽字……安 徽試行生產責任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產生了極大的示范效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的推廣》(1)建國初期使我國農民真正獲得解放是哪一重要改革?并聯系材料簡述這一改革對促進國家 工業化的作用。(2) 聯系所學知識,說明我國是如何從根本上來解決材料中所述矛盾的。(3) 綜合上述研學信息,你從中可以得到一個什么感悟?并說明理由。【答案】(1)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準備了條件(或開辟了道路)。(2)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3)示例: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封建土地制度,使農民得到了土地,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由個體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知識點】三大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1952年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完成,廢除了封建土地之制度,使全國3億多農民無償分得了約7億畝土地和大批生產資料,廣大農民獲得解放,也為建國初期經濟的恢復發展和開展工業化建設創造了條件。(2)從1953年開始,我國在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農業合作化,即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封建土地制度,使農民得到了土地,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由個體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故答案為:(1)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準備了條件(或開辟了道路)。(2)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3)示例: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封建土地制度,使農民得到了土地,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由個體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材料,注意準確理解并識記土地改革,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有關內容。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諸暨市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檢測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各題中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請選出最符合 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2八下·諸暨期末) 2022 年 3 月 22 日是第三十屆世界水日,中國主題為“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復蘇河湖 生態環境” 。下列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A.地下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B.我國的水資源西北多,東南少C.生態修復不可能回補地下水D.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2.(2022八下·諸暨期末)近年來,紹興舉全市之力走出了一條紹興特色的“無廢”之路。無廢并不是沒有廢物,也不是杜絕垃圾產生,而是有效利用固廢和降低固廢。下列做法與“無廢”理念相違背的是( )A.光盤行動,減少廚余垃圾 B.講究衛生,多用一次性產品C.綠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 D.循環利用,重復利用包裝袋3.(2022八下·諸暨期末)下表為我國第六次、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比較表。表中數據的變化說明我國( )項 目 人口年均增 長率 (%) 65歲以上人口比重 (%) 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人數 (人) 城鎮人口比重 (%)第六次 (2010 年) 0.57 8.87 8930 49.68第七次 (2020 年) 0.53 13.5 15467 63.89①已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②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③勞動適齡人口總數增加④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2八下·諸暨期末) 1979 年《人民日報》元旦社論《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產建設上來》中說:“我們懷著十分興 奮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給當時中國人民帶來“興奮心情”的重要會議是( )A.第一屆全國人大 B.中共八大C.十一屆三中全會 D.十三屆四中全會5.(2022八下·諸暨期末)下列描述歷史事件的詩句,與右邊主題相符合的是( )①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抗美援朝②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曲折探索③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和平解放④珠汕深圳特區好,都會羊城氣勢雄——對內改革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6.(2022八下·諸暨期末)那一年,以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高爐組成的“三大工程”勝利竣工,那片曾被日 本專家斷言只能種高粱的荒廢廠區成為新中國第一個鋼鐵基地。這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 B.公私合營C.人民公社運動 D.七千人大會7.(2022八下·諸暨期末)下圖為 1978 至 1986 年中國外貿增長情況, 出現圖中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A.推廣包干到戶 B.實行對外開放C.實施科教興國 D.加入世貿組織8.(2022八下·諸暨期末)“坐上那動車去臺灣,去看看那外婆澎湖灣。 ”“坐上那動車去北京, 日夜思念啊在心中, 去看看那天安門上太陽升。 ”歌曲《2035 去臺灣》的這些歌詞突出反映了( )A.兩岸關系發展已經沒有任何障礙B.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C.兩岸民眾渴望祖國統一的共同愿望D.堅持一個中國是對臺基本方針9.(2022八下·諸暨期末) 2022 年 2 月 24 日,俄羅斯和烏克蘭爆發軍事沖突。聯合國大會召開緊急會議就俄烏沖突進 行磋商,呼吁雙方保持克制。中方呼吁:當務之急是各方保持必要克制,避免局勢進一步惡 化,應該通過對話、協商等外交方式解決沖突問題。這主要反映中國的外交主張是( )A.堅持和平共處原則 B.積極發展大國外交C.增進與亞非國家團結 D.在聯合國發揮主導作用10.(2022八下·諸暨期末)《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指出:“現在,黨團結帶領中國 人民又踏上了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的趕考之路。 ”文中的奮斗目標是指( )A.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B.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C.基本實現新型信息化 D.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二、綜合題 (本題有 5 小題,共 60 分)11.(2022八下·諸暨期末)印象諸暨,宜居樣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小城鎮 大理念】近年來,諸暨采取措施打造宜居城市。如開展 “五水共治”和 “五氣合治” ,嚴懲水環境 和水資源破壞,加強空氣質量監測;建成全省首個高清數字視頻監控專網,成為全國首個將云 計算技術覆蓋所有公辦義務教育學校的城市。【小鄉村 大生態】(1) 根據材料,指出諸暨打造宜居城市的舉措主要體現哪些新發展理念。(2) 根據示意圖及資料,說說 A 村的做法對促進區域發展有何借鑒。12.(2022八下·諸暨期末)某班學生開展共和國史項目化學習。閱讀他們研學的內容和資料,回答問題。 第一組: 當家作主 開辟紀元全國政協會議后,毛澤東指出: “中國的主要人口是農民,革命靠了農民的援助才取得了 勝利,國家工業化又要靠農民的援助才能成功”。——《毛澤東文集》第二組:制度革新 歷史巨變私有產權無法制止農民間自發的土地買賣和集中,無法防止農村兩級分化的再次出現。——《中國農村土地制度研究》第三組:敢于探索 偉大創造1978 年秋,小崗村 18 戶農民秘密開會, 冒著極大的風險在分田到戶的協議上簽字……安 徽試行生產責任制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產生了極大的示范效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農村的推廣》(1)建國初期使我國農民真正獲得解放是哪一重要改革?并聯系材料簡述這一改革對促進國家 工業化的作用。(2) 聯系所學知識,說明我國是如何從根本上來解決材料中所述矛盾的。(3) 綜合上述研學信息,你從中可以得到一個什么感悟?并說明理由。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我國環境問題;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根據對水資源的認識,地下水并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過度的開采導致了地下水資源的逐步衰竭。地下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錯誤。我國的水資源西北多,東南少,錯誤,應該是東南多,西不少。生態修復不可能回補地下水,錯誤,應該是可能。生態環境是生存之本、發展之源,正確,與世界水日的中國主題為“推進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 復蘇河湖 生態環境” 一致。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我國水資源的總量不少,但人均占有量很低,約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國水資源在地區分布上具有顯著的不均衡性,具體表現為“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特點 。 水資源是可再生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要節約用水,科學用水,合理用水。2.【答案】B【知識點】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光盤行動,減少廚余垃圾;綠色出行,乘坐公共交通 ; 循環利用,重復利用包裝袋 ;這些做法與“無廢”理念相一致,有利于可持續發展。講究衛生,多用一次性產品,與“無廢”理念相違背,不利于自然環境保護。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可持續發展是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建立在社會、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相互協調和共同發展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 其宗旨是既能相對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對后代人的發展構成危害。3.【答案】C【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分析表中數據可知,我國老年人口比重增加,表明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②④符合題意;①錯誤,我國人口沒有進入負增長時代;③錯誤, 勞動適齡人口總數增加在表中看不出來。故答案為:C。【點評】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了計劃生育,在控制人口數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時也出現勞動力減少、社會養老負擔加重,人口老齡化等問題。前我國人口特征之一是人口老齡化,而單獨二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這也是順應了我國人口發展的新形勢。4.【答案】C【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解析】【分析】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從此,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據“我們懷著十分興奮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及所學知識可知,此時給中國人民帶來“興奮心情”的主要是我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實行改革開放。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C項十一屆三中全會是給當時中國人民帶來“興奮心情”的重要會議,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知識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知識。5.【答案】A【知識點】紅軍長征;抗美援朝;經濟特區【解析】【分析】美國對朝鮮的侵略戰爭,嚴重威脅到新中國的安全,如果不抗美援朝,將給中國帶來災難性后果,為保家衛國,中國政府進行了抗美援朝,毛澤東說“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故詩句①與右邊主題相符合;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我國進入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探索中出現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兩大失誤,其主要標志是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這就使得“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出現于這一時期,在這期間,我國雖然有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失誤但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故詩句②與右邊主題相符合;詩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是描述紅軍長征途中渡過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的情形,故詩句③與右邊主題不符;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1980年,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設置四個經濟特區,深圳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被譽為“一夜崛起之城”,故詩句④與右邊主題不符合。A項①②詩句與右邊主題相符合,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詩句與主題的關系及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理解和識記基礎知識。6.【答案】A【知識點】一五計劃【解析】【分析】據所學知,1953年至1957年我國實施了一五計劃,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就,如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建成投產;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研制成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等。A項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是題干反映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一五計劃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一五計劃的成就。7.【答案】B【知識點】改革開放【解析】【分析】據題干圖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現圖中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實行對外開放。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ACD三項都不是出現圖中情形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題意;B項實行對外開放是出現圖中情形的主要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外開放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出現圖中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實行對外開放。8.【答案】C【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去臺灣”“去北京”等信息可知,這首歌曲,優美的旋律吟唱著兩岸人民渴望統一的迫切意愿。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兩岸民眾渴望祖國統一的共同愿望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海峽兩岸關系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海峽兩岸關系的相關知識。9.【答案】A【知識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析】【分析】對于俄烏沖突,中國主張通過對話協商的途徑解決,支持國際社會為緩和局勢所作的建設努力,這表明我國我國一向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維護世界和平,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A項堅持和平共處原則是題干材料反映的中國的外交主張,符合題意;B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的外交政策及學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相關知識。10.【答案】D【知識點】改革新階段【解析】【分析】為了實現中國夢,中國國共產黨確立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第一個一百年,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二個一百年,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D項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文中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夢、兩個百年目標及學生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內容。11.【答案】(1)綠色、創新、協調(2)貫徹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行因地制宜,考慮區域的特點,采取適應當地條件的發展策略和方式,實現區域持續健康發展。【知識點】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謀發展【解析】【分析】(1)、 根據材料可知,諸暨打造宜居城市的舉措主要體現新發展理念是綠色、創新、協調。(2)、 根據示意圖及資料, A 村積極貫徹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實行因地制宜,考慮區域的特點,采取適應當地條件的發展策略和方式,實現區域持續健康發展。【點評】為實現振興鄉村,我們要加強黨的領導;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良好的社會風尚;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根據鄉情,因地制宜發展生產;加強法制建設,增強法制觀念。12.【答案】(1)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準備了條件(或開辟了道路)。(2)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3)示例: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封建土地制度,使農民得到了土地,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由個體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知識點】三大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1952年土地改革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完成,廢除了封建土地之制度,使全國3億多農民無償分得了約7億畝土地和大批生產資料,廣大農民獲得解放,也為建國初期經濟的恢復發展和開展工業化建設創造了條件。(2)從1953年開始,我國在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農業合作化,即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封建土地制度,使農民得到了土地,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由個體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故答案為:(1)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工業化準備了條件(或開辟了道路)。(2)我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3)示例: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封建土地制度,使農民得到了土地,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由個體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使生產力大大地獲得解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土地改革,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及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材料,注意準確理解并識記土地改革,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有關內容。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諸暨市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檢測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諸暨市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檢測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