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學習目標】1.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要內容與意義,認識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通過學習萬隆會議上周恩來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及其作用,認識中國的外交努力,以及在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方面作出的積極貢獻;通過學習周恩來在重要國際會議中展現的外交才能,認識他對我國外交發展作出的貢獻。2.通過閱讀、分析材料,培養史料實證意識,提高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3.通過學習,認識我國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產生的廣泛的積極影響,認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樹立同世界各國友好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意識;通過學習,了解外交政策和重要人物所起的作用,養成關心國家和國際大事的習慣,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意識。【教學重難點】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難點:“求同存異”方針【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史論結合法【教學過程】情景引入展示金沖及《周恩來傳》中的一段話及《辛丑條約》簽訂的油畫圖,體現了近代外交的不平等、不獨立、不自主的特點,時隔120年,兩個甲子輪回,在今年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美國仍是那個美國,對話前掀起新一輪的對華制裁,出陰招、使小動作,對話中盛氣凌人、以勢壓人,干涉中國內政,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予以堅決的回擊,中國早已不是以前那個中國了,體現了新中國怎樣的外交政策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第16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自主學習1.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奉行什么樣的外交政策?又面臨什么樣的外交困難?面對這一局勢,中國進行了哪些外交努力?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何時提出的?包括哪些內容?有何影響?3.萬隆會議召開于何時何地?有何性質?周恩來在會議上提出了什么方針?有何意義?探究新知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1. 展示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話,從材料中分析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結合教材及圖片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初期面臨的外交困難,并展示美蘇兩大陣營對立圖與美國對華包圍圖,提問: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該如何應對呢?積極發展鄰近國家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的友好關系。2.中蘇結盟。蘇聯第一個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與中國建交;毛澤東率代表團訪問蘇聯;1950年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展示建交國家表格及圖片,除蘇聯外,還有一批國家與中國建交,掀起了第一次建交高潮。在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年里,就與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打破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的封鎖禁運,為經濟建設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教師引言:為了應對美國等一些國家對我國的軍事包圍、經濟封鎖、外交孤立,除了與蘇聯等國建交的同時,我國也非常注重發展同鄰近國家的友好關系,但在美國等國家的挑撥和煽動下,一些國家對我國存在種種疑慮和偏見。為了發展同這些國家的關系,我國也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3.學生回答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首次提出與正式確立及其內容。再次展示毛澤東的那句話: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比較分析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內容與毛澤東的這段話的關系。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體現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礎,是我國處理與其他國家關系的基本準則。展示日本外務省前國際情報局局長孫崎享的一段話:雖然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60年前發表的,但它仍適用于當今的國際社會。如果當今世界各國都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社會的基本原則,那么軍事紛爭基本上將消失,國際社會與全人類也將收益。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意義。教師引言: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正式確立是在1954年6月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而這次受邀訪問,其實是在一次重大國際會議休會期間進行的,這個國際會議就是日內瓦會議。4.請同學們參看課本P84知識拓展,了解日內瓦會議。教師引言:20世紀50年代,中國參加了兩次重大的國際會議,一個是日內瓦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新中國贏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另一個就是萬隆會議。二、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萬隆會議1.請學生回答萬隆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會議性質及會議議題。2.觀看視頻,總結新中國在萬隆會議上遇到了哪些阻撓和不和諧的聲音?為此,周恩來提出了什么方針?該方針的具體含義是什么?有何意義?“求同存異”方針的具體含義通過展示周恩來在會議上的講話材料加深理解。“同”指共同的遭遇:曾經受到殖民主義的壓迫;共同的愿望:促進世界和平、維護民族獨立、發展國家經濟。“異”指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3.展示美國記者評論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中的作用的一段話:“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是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理解求同存異”方針的意義。4.介紹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中的活動情況,體現周恩來不辭辛苦、不懼危險、不卑不亢、睿智機敏的優秀品質和精神。通過這一系列的外交活動,使得各國代表團加強了彼此了解,為我國之后外交事業的發展準備了條件。教師點撥:通過這一會議的召開,形成了亞非人民團結一致,維護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之間友好合作的“萬隆精神”,集中表現在“團結、友誼、合作”。這次會議通過的《亞非會議最后公報》中提到的“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載入史冊的十項原則,豐富和發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亞非國家對國際關系準則的重要貢獻,是世界歷史進程中劃時代的里程碑。合作交流“外交是智者的游戲,外交是妥協的藝術,外交更是一個國家實力強弱的晴雨表”,你認為影響一個國家外交的因素有哪些?國家利益、國家實力、國際形勢、社會制度、外交智慧等都可以影響一個國家的外交,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國家利益。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國的利益。國家利益決定國家的外交政策。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動應該也必須反映和維護本國利益。課堂小結本節課圍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展開,主要學習兩部分內容: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爭取和平的外部環境,打開外交局面,我國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同蘇聯等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注重發展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之間的友好關系,在此過程中,與印度、緬甸等國,共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萬隆會議上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同亞非國家的團結與合作。這些就是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的主要外交成就,這些成就打開了中國外交的新局面,為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