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學習目標】1. 掌握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火藥的應用;知道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理解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2.運用圖片、地圖、文字資料等各種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理解、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3.使學生認識我國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教學重難點】重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發達的中外交通難點: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史論結合法 讀圖學史法【教學過程】情景引入哪位同學知道中國的四大發明 其中哪幾項發明是在宋元時期發明應用的?學生回答的同時展示四大發明的圖片,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中有三項發明應用于宋元時期,完成于兩宋時期,宋元時期的科學技術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外交通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學習13課宋元時期的科技與中外交通。自主學習1.誰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術的傳播路線及其影響是什么?2.指南針什么時候發明的?它何時用于航海?產生了什么影響?3.火藥是如何應用于軍事的?何時傳到了歐洲?對歐洲有什么影響?4. 宋元時期陸上、海上交通各有什么特點?5.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探究新知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1. 雕版印刷術:學生回答雕版印刷術的發明發明時間、作用、發展等概況;教師展示:敦煌出土的刻印于868年,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作品是《金剛經》圖片。讓學生了解雕版印刷可以大量印刷同一本書籍,也可以“圖文并茂”,但雕版印刷也有自身的不足之處。材料研讀:材料一:當時的一個刻工一天只能刻四五十個字。每印一頁書就要刻一塊版,書印好后雕版也就被廢棄了。材料二:宋太祖時由官方主持刻印的《大藏經》,耗時十二年、雕版十三萬塊,印完后堆積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場。材料三:一個版200個字,刻工已經成功的刻制了199個字模,即將大功告成,刻工很興奮,一激動結果最后的一個字刻壞了,導致前功盡棄。閱讀材料說說雕版印刷術的缺點是什么? 刻版費工費時;出現錯別字難以修改;而且刻好的版只能印刷一種書籍;為此,北宋工匠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2. 活字印刷術:學生觀看視頻:了解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時間、發明者、使用方法以及“活”字的含義。展示材料:(活字印刷術)“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沈括《夢溪筆談》學生閱讀材料結合視頻說說畢昇發明的泥活字印刷術“活” 在哪里?有何優點?“活”在兩個變:變“死”字為“活”字、變“死”版為“活”版;優點:印刷刻板省工省時,可重復使用,提高印刷效率。3.活字印刷術的種類及發展:用圖示法展示活字印刷術的種類及發展,泥活字、木活字、轉輪排字法、銅活字等。4.活字印刷術的傳播和影響如果沒有從中國引進印刷術,歐洲可能要長期停留在手抄本的狀況,書面文獻不可能如此廣泛流傳。” ——美國著名學者羅伯特閱讀材料結合教材60頁內容,歸納活字印刷術的傳播路線和影響。傳播:13世紀時,活字印刷術傳入朝鮮,后傳到日本及東南亞地區,經絲綢之路傳到波斯,經蒙古人西征傳入歐洲。 宋代不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還發明了指南針。影響:活字印刷術推進了圖書的普及和文化的傳播,對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教師:宋代不僅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還發明了指南針。二、指南針、火藥的應用1.指南針:展示司南、指南針、羅盤的圖片,設問哪位同學能介紹下列圖片的發明?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教師強調:司南不屬于指南針,只是一種指南的工具。宋代,人們用人造磁鐵制成指南工具,這標志著指南針的出現。材料研讀:材料一: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觀指南針。——北宋《萍州可談》材料二:“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往來,唯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為謹,毫厘之差,生死系矣。” ——南宋《諸蕃志》材料三:沒有中國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就不會有世界近代發達的航海事業,就不會有哥倫布等一系列地理大發現,……世界近代文明的突飛猛進。——盛靜《淺談中國的四大發明對歐洲文藝復興的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技術的應用?該技術何時應用于航海?(2)材料二說明了什么?談談指南針的傳播和對世界的影響?材料二說明指南針已經成為船舶航行辨別方向的重要工具。阿拉伯商人將指南針傳入阿拉伯地區,后來又傳入到歐洲,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鄭和下西洋、世界 地理大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2.火藥:學生根據61頁教材內容完成下列表格。教師:展示《宋代火器(模型)》和《元代火統模型》并指導學生閱讀61頁相關史事,讓學生理解火藥武器的出現在世界軍事上引發的變革,改變了作戰方式,推動冷兵器向熱兵器的轉變,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進程。合作交流分析宋元時期科技進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從經濟、政治、民族關系、對外交往角度)(1)經濟:宋元時期經濟持續發展,為科技文化成就奠定了物質基礎;(2)政治: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元朝實現了大一統,使社會出現相對安定局面;(3)民族關系:民族交融加強,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頻繁;(4)對外交往:在傳播我國先進文化的同時,也吸收了外來文化,豐富了本民族文化。教師:兩宋時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商業貿易繁榮,為豐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娛樂活動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城市發展,市民階層壯大,社會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以滿足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長的內在動力。繁華多彩的都市生活,也進一步推動了文學的創作和發展。三、發達的中外交通1. 展示《元朝的中外交通》圖,學生根據教材62頁內容結合《元朝中外交通圖》歸納宋元時期路上交通的特點。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成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朝驛站比較發達,元朝時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元代的陸路向西可通往中亞、西亞、東歐等國家和地區,范圍更廣。然后展示《馬可·波羅像》,知道學生閱讀相關史事,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時代通過著名的絲綢之路來到中國,講述他在中國經歷的《馬可·波羅行紀》一書,記載了大都、西安、濟南、開封、杭州、福州、泉州等許多城市的情況,描述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物產,反映了中國的富庶和先進。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世界的極大向往。2. 海上交通:仔細觀察教材63頁《元朝交通路線圖》,說一說宋元時期海上交通的發展狀況。宋元時期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有較大的發展;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條航線,遠至波斯灣及東非海岸;元朝時,海上交通范圍有更大的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材料研讀:“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 ——《元史·地理志》想一想:元朝建立了遍布全國的驛站,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有什么作用?加強了中央與地方的聯系,推動了國內交通的發展,促進了國內各族人民的經濟文化交流和邊疆地區的開發。思考問題: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發達的中外交通,使中外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交流進一步發展。中國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紙幣、驛站制度等輸往西方;西方的藥物、天文、歷法、數學也傳到中國。此外,中國的天文、歷法、農業、手工業生產技術也傳入亞洲各國,促進了歐亞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外來的科學技術與文化在元朝受到重視。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三部分內容: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火藥的應用、發達的中外交通。宋元時期的科技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推進了圖書普及和文化傳播。唐朝發明火藥,宋元時期廣泛用于戰爭。火器的使用推動了冷兵器向熱兵器的轉變,改變了交戰方式,影響了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北宋發明的指南針應用于航海,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鄭和下西洋和世界地理大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四大發明共性的影響是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與此同時,宋元時期古代著名的絲綢之路成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宋朝驛站比較發達,元朝時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元代的陸路向西可通往波斯、阿拉伯、俄國等國家和地區,范圍更廣。宋元時期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有較大的發展;元朝時,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發達的交通,使得東西方往來更加頻繁,更加便利,不僅將這一時期的科技外傳,讓世界了解了中國,加速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同時也將世界的優秀文化帶入中國,推動了中國經濟文化的進步與發展。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