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2課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學習目標】1. 了解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宋詞、元曲的流行;知道史學家司馬光和史學名著《資治通鑒》;理解宋元時期都市繁榮與宋詞、元曲興盛的關系。2.運用圖片、文字資料等各種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感知、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使學生認識到宋元時期城市經濟和城市文化繁榮;宋詞和元曲是我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奇葩。【教學重難點】重點:繁華的都市生活、宋詞、元曲難點:市民文化豐富多彩與與經濟繁榮和城市發展的關系【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史論結合法【教學過程】情景引入同學們你知道中國有哪些傳統節日嗎?我們中國人最看重哪個節日?說一說它有哪些習俗?學生回答: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人們最看重的是春節,學生暢所欲言說習俗。那么,宋朝時人們又過哪些節日?又是怎樣過春節的呢?和我們現在一樣嗎?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體會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和文化。自主學習1.宋元時期有哪些著名的大城市?北宋開封最繁華的是哪兒?2.宋代市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原因是什么?3.什么是瓦子?什么是勾欄?宋朝有哪些傳統節日,有怎樣的習俗?4. 宋朝的主要文學形式是什么?代表人物有哪些?各有怎樣的風格?5.元朝的主要文學形式是什么?列舉其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6.宋朝的史學巨著是什么?說出其體例和內容。探究新知一、繁華的都市生活1. 宋元時期的大都市:展示《北宋東京城》《南宋臨安城》《元大都布局復原圖》,介紹其人口狀況,并與漢唐時期的長安城,同時期的世界其它城市人口比較,讓學生感受宋元時期城市的發展。2. 開封繁華的都市生活:(1)最繁華的大相國寺,展示《大相國寺圖片》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史事,介紹大相國寺的繁華,和各種表演活動。 “相國寺每月開放五次,萬姓交易”,還有傀儡戲、舞劍等各種表演;尤其是元宵節時,有皇家樂隊演奏,吸引著眾多人前來熱鬧非凡。(2)瓦子勾欄:說說什么是瓦子?什么是勾欄?勾欄內都有哪些演出?展示勾欄圖片,并制作簡圖,使學生理解瓦子是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勾欄是瓦子中圈出的專供演出的場所。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展示勾欄內各種演出的圖片,如猴戲、說書、角詆、蹴鞠、雜劇等,并強調瓦子內還有許多攤位、占卦、相面等,讓學生體會宋代市民多姿多彩的生活。3.宋朝的節日:宋代時,傳統節日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展示有關節日的詩詞,讓學生猜一猜,詩詞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節日?說說有什么習俗?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王安石 春節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歐陽修 元宵節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陸游 端午節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 中秋節合作交流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社會結構發生重大改變,市民階層產生,并逐漸發展壯大。市民有全新的謀生方式、生活方式,要求新的生活設施和娛樂方式,只要有需求新事物就會蓬勃而生,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閱讀材料結合前面所學知識,分析宋代市民都市生活豐富多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宋朝經濟的發展;城市人口的增長與商業的繁榮;市民階層的壯大,對文化娛樂生活的需要等。教師:兩宋時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商業貿易繁榮,為豐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娛樂活動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城市發展,市民階層壯大,社會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以滿足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這是市井文化生活滋長的內在動力。繁華多彩的都市生活,也進一步推動了文學的創作和發展。二、宋詞和元曲1.宋詞:學生讀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說一說宋詞有何特點?句子有長有短,也稱長短句,便于歌唱,有一定的格式——詞牌,是宋代主要文學形式之一。賞析宋詞,體會詞人的風格如何?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蘇軾詞風詞風豪邁而飄逸。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李清照詞風委婉、細膩、清秀。蘇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蘇軾繼承了蘇軾以來的豪放詞風和報國情懷。2.元曲:元朝戲劇空前發達,出現了元曲。學生回答:元曲的組成和特點各是什么?元代最優秀的劇作家是誰?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元曲包括元雜劇、散曲和南戲等。雜劇把音樂、歌舞、動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展示《關漢卿》圖片,他是元代最著名的戲劇家,代表作是《竇娥冤》。指導學生閱讀58頁相關史事了解《竇娥冤》,最后介紹元曲四大家:關、馬、鄭、白。教師:元曲是中國戲劇發展的重要階段,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繁華的都市生活推動了宋詞、元曲的興盛,但同時,宋詞、元曲也是宋元時期市井文化生活的反映。這一時期在史學方面又有哪些突出的成就呢?三、司馬光和《資治通鑒》1. 設問你知道《資治通鑒》這一書名的含義嗎?“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戒來加強統治。2. 對比《史記》和《資治通鑒》完成下列表格。教師:《資治通鑒》的問世,既是以司馬光為代表的史家對前人歷史的反思,也寄托了宋朝君臣對治國之道探索的期待。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三部分內容:繁華的都市生活、宋詞和元曲、司馬光和《資治通鑒》。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的重要時期,出現了很多大城市。北宋時的開封、南宋時的臨安、元朝時的大都,是這一時期城市的代表,他們也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北宋時期的開封,商業繁榮,經濟發展,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多彩,開封城內出現了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瓦子,勾欄是瓦子中圈出的專供演出的場所。宋代時,春節、元宵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些節日習俗流傳至今。城市市文化生活的豐富,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也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出現了新體詩歌——宋詞和綜合性的元曲等學藝術形式,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奇葩。在史學方面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1300多年的歷史,縱貫中國16個朝代,與司馬遷的《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