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金與南宋的對峙【學習目標】1. 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滅遼及北宋;了解南宋的建立,知道岳飛抗金的事跡和南宋偏安。2.運用圖片、文字資料等各種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總結和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3.體會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對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學習岳飛精忠報國的精神和廉潔正直的品格。【教學重難點】重點:女真族的崛起、金滅遼及北宋難點:南宋的偏安【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史論結合法 圖中學史法【教學過程】情景引入展示《遼、北宋、西夏形勢圖》和《南宋與金對峙形勢圖》并提出問題:兩幅地圖的政權名稱、疆域有什么變化?金是由哪個民族建立的?又是如何滅掉北宋?南宋與金的關系是怎樣的?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進歷史學習第8課金與南宋的對峙。自主學習1.金政權是哪個民族在何時建立的?建立者是誰?建立后是怎樣發展壯大的?2.遼和北宋分別是何時被哪個政權所滅?它們滅亡的原因有哪些?3.南宋是誰建立的?都城在哪兒?4.岳飛抗金的事跡有哪些?人們為什么尊崇和懷念岳飛?5.宋金議和的內容和影響分別是什么?探究新知一、女真族的崛起1.你能從下面的圖文中獲取關于女真族的哪些信息? 展示《女真人像》、《遼、北宋、西夏》形勢圖和材料:“俗勇悍、喜戰斗,耐饑渴苦寒,騎馬懸崖上下如飛,濟江河不用舟楫,伏馬而渡。”——《大金國志》教師歸納:女真族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他們擅長騎射,勇敢善戰,過著游牧漁獵的生活。2.學生根據教材內容把女真族發展歷程的年代尺補充完整。3.學生觀察《女真人像》圖與《山西汾陽金墓壁畫》圖中的人物形象有什么區別?反映了什么現象?教師總結:《山西汾陽金墓壁畫》中的人物形象有明顯的漢化特征,反映出金建立后,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軍政體制,學習漢族文化,迅速強大起來。二、金滅遼及北宋1.展示《金滅遼及北宋形勢圖》讓學生依據教材內容結合地圖,簡單講述金滅遼及北宋的史實。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軍攻破開封,俘徽、欽二帝,北宋滅亡,史稱 “靖康之變”。2.材料研讀展示材料:材料一 當金軍攻到黃河岸邊時,防守黃河南岸的軍隊全都望風而逃。金軍將領感嘆道:“南朝(北宋)可謂無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輩豈能渡哉!”材料二 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促進了文化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但是也造成不熟悉軍務的文官勢力做大。特別是對危機重重的邊疆來說,將不專兵,兵無常帥,導致軍隊戰斗力下降,在與其他民族政權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學生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分析北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教師歸納:北宋滅亡的原因:(1)北宋的統治危機重重,統治者腐敗無能;(2)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軍隊戰斗力不強;(3)統治者無心抵抗,只想著妥協求和;(4)政治腐敗影響軍隊士氣,與金交戰時常常不戰而逃。三、南宋的偏安1.南宋的建立:學生結合《金、南宋、西夏形勢圖》介紹南宋建立的概況,了解南宋的疆域。2.岳飛抗金:展示岳飛的《滿江紅》,設問《滿江紅》表達了岳飛怎樣的志向?你知道岳飛哪些抗金的事跡?人們為什么尊崇和懷念岳飛?《滿江紅》表達了岳飛收復被金帝國占領的河山的政治抱負,岳飛率領“岳家軍”收復了許多失地,在郾城打敗金軍主力,“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抗金為南方地區創造了相對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讓南方人民免受戰爭災難保衛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維護了南宋人民的利益。所以,人們尊崇和懷念岳飛。展示《浙江杭州岳廟中的岳飛塑像》圖片和文字材料:岳飛:“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 習近平: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學生思考:我們應該學習岳飛的哪些精神品質?讓學生學習岳飛嚴明治軍、精忠報國的精神、廉潔正直的品格……3.宋金議和(紹興和議):展示《宋高宗趙構》圖片,和南宋詩人林升的《題臨安邸》。讓學生說一說:這首詩反映了南宋統治者一種怎樣的心態?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不思收復中原,偏安江南一隅。過著茍且偷安,粉飾太平的日子。展示《金南宋對峙形勢圖》讓學生結合地圖說說宋金議和的內容。(1)南宋向金稱臣,并給金歲幣。(2)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以北歸金,以南歸南宋。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后來,金遷都燕京,改名為中都。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偏安江南一隅。合作交流閱讀材料,議一議,如何看待宋金和議?材料一:十一月,和議成,南宋向金稱臣,劃淮為界,歲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史稱紹興和議 。金宋疆域從此穩定下來。此后的四十年間,雙方再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戰事。——《中國通史·肆》材料二:宋金在邊界附近設立榷場邊境貿易場所,榷場貿易十分發達。……除榷場外,民間私相貿易的數量極多。南宋運往金朝的有茶葉、絲織品、瓷器、金屬制品和書籍等,金朝運往南宋的有畜產品和藥材等。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材料三:昔者金人草居野外,今者城郭宮室,政教號令,一切不異于中國。 ——《宋史》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總結:宋金議和是南宋以屈辱的條件換來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從中華民族發展史看,雙方和議以后,形成南北對峙局面,有利于和平局面的出現和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的交融;從經濟發展看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和南方經濟的發展。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三部分內容:女真族的崛起、金滅遼及北宋和南宋的偏安。1115年女真族杰出首領阿骨打建立金;金政權建立后仿漢制,吸收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實力不斷增強;1125年金滅遼,1127年金滅北宋,南宋建立定都臨安;岳飛抗金是南宋軍民抗金的代表,但是南宋統治者滿足于現狀,不思收復中原,偏安江南一隅。宋金和議,南宋與金對峙局面形成。此后,南宋偏安江南,在一定程度上為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創造了安定環境,有利于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也為大批少數民族政權進入中原地區創造了條件,有利于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民族的交融。兩宋時期是我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和民族交融的重要時期,一方面多個民族政權并存如遼、北宋、西夏的并立,金與南宋的對峙等;另一方面多個民族政權的和戰如北宋與遼、夏之間、金與遼宋之間的和戰;這些客觀上都促進了兩宋時期各民族之間更大規模的交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