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可觸摸的歷史——中國雕塑藝術(一)一、教學目標認知目標:通過欣賞,學生能掌握中國工藝美術的基本知識;了解不同時期中國工藝的發展和審美演變;了解陶器、青銅器、漆器和瓷器的發展歷程、造型特征、裝飾風格及文化內涵。技能目標:通過探究,學生能了解中國工藝美術在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風格。情感目標:通過賞析,學生能感受我國工藝美術的魅力,增強民族自豪感;提高對中國工藝美術作品的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培養良好的文化藝術素養。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了解中國陶器、青銅器、漆器、瓷器的基本特點和藝術特色。教學難點:通過賞析,對中國工藝美術的審美特點和文化內涵有深入的認識。三、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教材,教學多媒體課件。學生準備:教材,通過美術館、博物館、網絡、書刊等多種渠道收集相關信息。教學過程:導入階段同學們我們上次的研學之旅去了哪里 (南京的中山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石階很高、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孫中山的雕塑等等),在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這樣的雕塑?師小結:中國雕塑藝術源遠流長,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它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當年雕塑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留下的雕塑藝術作品靜靜地屹立著,默默地講述著曾經發生的故事。讓我們一起穿梭時光,走進雕塑,觸摸歷史,一起欣賞中國雕塑藝術。 (板書課題)二、新授階段(一)、什么是雕塑?雕塑與繪畫有什么區別?(引導到雕塑概念)(二)、我們走進歷史第一站秦國秦國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它是怎樣統一六國的,靠的是什么?秦國是我國第一個封建帝國,從秦國到秦秦朝它到底有著怎樣的魔力來統一六國呢?我們可以從《詩經》中看一看,多媒體放映《詩經》中的一段文字了解士兵情感??醋詈?,一同對敵、一同作戰、一同前進??梢钥闯銮剀姷囊恢滦?。秦朝的雄風已逝去了,但我們還可以從哪里觸摸歷史?(秦始皇陵兵馬俑)(三)、多媒體出示圖片1、這是1號坑的全景,請同學們觀察這幅秦始皇兵馬俑全景,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我們感受到了,藝術家也感受到了,他們用這樣的方式拍攝出了它宏大的氣勢,拍攝出了它的一致性,拍攝出了震撼人心的場面。下面我們就通過一段電影來感受當時的秦軍,看的同時推斷一下它是根據哪些兵馬俑的造型來拍攝的?(生回答)多媒體出示兵馬俑的造型立射俑、跪射俑等。看完了這些我們現在把目光投射到兵馬俑的服飾及面目表情,猜一猜三件不同官級的武士俑作品哪個官級最大?從哪里看出來的?再把目光投射到兵馬俑的每一個細節上,你有怎樣的印象?(引導到中國古代雕塑的特點:寫實性)板書師小結:兵馬俑再現了每個細節,如發式、鎧甲甲片、乳丁、縫綴線等,都一絲不茍的刻畫出來,體現了秦代雕塑家寫實的功力。2、分析:秦俑在人物形象刻畫有何特色?多媒體出示姚明頭像和一件俑人頭像(學生觀察相同點和不同點),師小結:很多人到了這里大都可以找到一個和自己相像的人,秦俑造型雖然寫實,但并不刻意追求局部比例的精確,著重突出神態。每個士兵除了有威武強悍的共性外,又各自有著不同的個性,寓個性于統一,形成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藝術精品。(四)、多媒體放映《陶馬》和《立馬》師:兵馬俑中除了武士俑還有戰馬,這就是其中一匹,這是用陶土制作的,現在老師出示另一匹馬,它是什么材質?(石頭)石頭如何變成一匹馬,用什么方法呢?(刻)刻是去掉不要的,用加減法表示就是減法,那么雕就是加法,這是兩種不同的雕塑語言。學生觀察對比思考:兵馬俑中的陶馬和《立馬》馬的造型有怎樣的差異?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小結:漢朝政策開放,思想文化空前活躍,道家思想得到發展。道家崇尚自然,反映到雕塑作品上,便是利用自然而不破壞自然,自然的就是最美的,注重表現對象的神韻和意境,思想不同,因而表現手法發生了變化。剛才我們共享了漢朝的思想,了解了社會背景,我們如何欣賞這件作品呢?它是為誰雕刻的?(教材)霍去病是什么樣的人?師講解: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英勇善戰的青年將軍,多次帶兵打仗,每次都以少勝多,大戰匈奴,班師回朝。他是軍事歷史上的一個奇跡。老師特地找了一首詩,一起來感悟這位少年將軍的愛國情懷。老師先讀,然后你們一起讀。剛剛我們讀了這首詩,了解了霍去病的生平,現在請你們根據看到的、聽到的來評述下這匹馬,馬的下面是什么,為什么在馬下面?(學生討論,師指導)馬代表誰?作者用了怎樣的手法來表現的?(象征性)師小結:石刻把馬的形象刻畫的堅實有力、姿態威武,它高大、雄健、以勝利者的姿態佇立著,有著一種神圣不可侵犯的氣勢,象征著當時漢軍實力的強大。馬腹下的人,仰臥在地。左手握弓,右手持箭,雙腿蜷曲,作狼狽掙扎。象征著匈奴武士力量的渺小。分析:為什么這匹馬沒有把中間鏤空,雕刻出馬腿?師講解:這件作品放在墓碑前,如果中間鏤空,會消弱整尊雕塑的體積感和力量感,且易折斷。巧妙的設計使它成為最具有代表性的紀念碑式的作品。拓展:(1)、陵墓設計師不光設計了《立馬》作品,還設計了許多類似的動物石刻作品,這就是其中的一件,它高長2米,高80厘米,老師把它還原成一塊石頭,根據形狀你覺得它像什么?我想請你們上來刻一刻把它變成一件雕刻藝術品。(2)、看看漢代雕刻家家把它雕刻成了什么 我們再仔細的看看它身上陰刻的線條(講解陰刻),漢朝藝術家用幾根單純的陰刻線條生動的表現出老虎身上的斑紋和髭毛,虎尾巧妙的伸卷在脊背上,使整個石雕渾然一體。同學們像這種根據石頭的原料、形狀、質地、色澤以及紋理來進行細細的揣摩來確定雕塑的手法、題材就叫因勢象形。反映出漢朝藝術家利用石材天然的面貌高度概括表現老虎等動物的習性、神態的藝術功底。(五)、說唱俑因為漢朝政策開明,雕塑藝術百花齊放,所以不光石刻,人俑上也出現了很多的精品。多媒體出示東漢《說唱俑》。(1)作品采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夸張性)你從哪里看出來的?(面目表情,身軀拉長,四肢縮短)(2)為了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這件作品,我想邀請一位同學來模仿一下他的動作。三、探究階段(1)、比較漢唐兩件人俑作品(生比較并說說它們的不同)。欣賞唐代仕女圖(時代不同,審美標準不同)。盛唐對外開放,經濟繁榮,在這種背景下還出現了另一種雕塑藝術品——唐三彩,它始于南北朝時期,流行于盛唐,造型優美、色澤艷麗富有生活氣息,主要有紅、黃、藍三種色彩。(2)欣賞唐三彩作品(引導到中國雕塑藝術獨特的藝術特點——繪畫性)。四、課堂作業根據老師提供的資料與圖片,討論和分析雕塑作品的年代、作者、形式特點與藝術風格。(每一組選一名同學為代表介紹雕塑作品)總結:透過雕塑藝術看中國歷史文明,雕塑一方面具有三維空間的物質實體,另一方面又通過它寄寓和表現了不同時代的精神,我們通過它可以去觸摸過去,觸摸歷史。中國雕塑藝術非常豐富,下一節課我們將欣賞另一個內容——宗教雕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