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美術課簡要課時教學計劃(簡案)單元問題: 能將圖案之美運用于生活嗎? 小問題: 了解圖案的定義,分類嗎? 你知道圖案的形式美法則嗎? 將圖案的造型要素表達自己的情感嗎?課題 圖案之美 課業類型 造型表現 設計課設 計 思 路 本課屬于“設計 應用”領域,是“花的變化”一課的延續和發展。教材首先對裝飾圖案的歷史和分類進行了簡略的回顧和介紹,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裝飾圖案源遠流長的歷史。其次,學習裝飾圖案的形式美法則,使學生了解裝飾圖案是一種程式化的藝術,具有很強的形式審美特性,這些特性諸如:對稱、均衡、對比、律動等等;同時也讓學生了解圖案的審美創造,就是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法則,通過一定的創意、設計、制作形成的創造性活動。最后,通過欣賞、討論、體驗、創作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圖案的創意與設計美,并以此延伸至自己的生活,美化自己的生活,改善人與物、人與環境的關系,體會裝飾圖案所蘊含的文化。 一、教學路徑 1. 欣賞——欣賞裝飾圖案的美,了解美化生活的意義。 發現裝飾圖案表現題材與內容的豐富性,賞析不同類型的圖案。如:植物圖案,人物圖案,風景圖案等。感受圖案的不同風格,如:傳統風格,民間風格,現代風格等等。 2. 學習——學習圖案形式美法則,認知對稱、均衡、對比、律動等特征,學會運用圖案的形式表現特性進行設計。 3. 體驗——運用現代的圖形設計概念與方法,做1~2個圖形練習。如對稱的圖形、對比的圖形等,體驗其過程。 4. 創作——依據裝飾圖案的形式法則,加以獨特的創意,豐富的想象力,并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某一主題的設計創作。教 學 目 標 認知目標:了解裝飾圖案的歷史和分類,學習裝飾圖案的形式美法則。 技能目標:運用圖案設計的方法和形式美法則,創意設計裝飾圖案。 情感目標:體驗裝飾圖案獨特的藝術美感,感受其人文精神和情感表達。教 學 重 點 教學重點:了解裝飾圖案的分類及形式美法則。教 學 難 點 教學難點:如何有效地運用圖案的形式美法則,形成獨特的設計創意。教 具 準 備 裝飾圖案的優秀范例、植物花卉、動物、風景的圖片,紙張、顏料、畫筆、多媒體課件。學 具 準 備 紙張、顏料、畫筆其 他 本課課時建議為一課時。 通過對裝飾圖案的歷史、分類、形式法則的學習,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設定某一設計主題,進行裝飾圖案的設計和應用實踐,并進行集體討論、展示交流。四、教學內容要點一、導入:探索與發現○引導學生去觀察作品中的共同要素:圖案1.教師:同學們當你們走進教室的時候,細心的同學一定看見老師黑板上的幾件作品?你們知道這是?(舉起剪紙作品、刺繡作品和黑白的裝飾作品提問)2. 學生回答:剪紙、刺繡、裝飾畫3、教師提問:你知道他們共同的要素是什么?4、學生回答:圖案。導出課題:圖案之美二、授新課(一)圖案的定義教師:請學生看書中有第P30,先看看書中的基本圖片和文字的內容,找到,圖案的定義,看看誰最仔細?學生:齊讀來源:“圖案”是外來詞,最早是由日本傳入中國的。日本人在明治維新以后,努力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優秀的傳統文化,把英文的“design” 譯成“圖案” “設計” “意匠”。定義: 《辭海》藝術分冊對“圖案”條目的解釋為:廣義指對某種器物、建筑等造型、色彩、紋樣進行工藝處理而事先設計的施工方案,制成圖樣,通稱圖案。狹義則指平面的、基礎的紋樣(遵循圖案的形式美、造型、構成、施色、制作技法的一般規律)。所有的圖案都具有裝飾性,因而一般稱為裝飾圖案。教師小結:圖案有立體圖案和平面的圖案,一般意義上指平面。(二)裝飾圖案的歷史教師:你了解圖案中探索裝飾圖案的作用與意義?圖案的作用:裝飾圖案是人類最早的藝術行為之一,從原始社會的彩陶,奴隸社會的玉器、青銅器;封建社會的陶瓷器、金銀器、漆器、絲綢、雕刻、家具、建筑等等,都能找到大量的裝飾圖案。人類通過裝飾圖案來美化生活,表達情感和寄托希望。因此,裝飾圖案不僅促進了人類文化的發生,而且也促進了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圖案與生活:圖案源于生活,又為生活服務。裝飾圖案是一種理想化的視覺表現,它可以根據裝飾的目的和人們情感的需要對物象進行自由地變化,包括改變物象的形態、色彩、關系、功能等。裝飾圖案作為一種實用性美術和現代設計,存在于我們生活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三)裝飾圖案的分類(這一塊的學生學習的程度:了解)教師:這些物品中的裝飾圖案都是以什么內容進行裝飾的?按照圖案表現的內容、題材可分為:動植物圖案、人物圖案、風景圖案。按照表現形式可分為:傳統圖案、民間圖案、現代圖案。1、傳統圖案2、民間圖案 3、現代圖案(四)裝飾圖案的文化內涵傳統圖案、民間圖案具有豐富的象征含義和強烈的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圖案具有象征吉祥的文化特色,如象征幸福、美滿、健康、長壽、豐收等。現代圖案,表現時代特色和現代文化精神,如對運動、速度、科技、流行、時尚的表現。教學意圖:讓學生對學生內容有一個塊面的認識。清晰。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教師要將知識系統的挖進去,但提醒學生,只要了解即可。(五)關于現代圖案——纏繞畫1、定義:隨意的涂畫,專注謹慎的畫出每一筆。能放松感受。2、纏繞畫的特點具象和抽象3、纏繞畫的造型要素思考:如何將纏繞畫的造型要素運用起來,融入自己的感受,要記住形式美的法則。4、圖案的形式美法則(1)對稱與均衡對稱:是圖案的基本形式之一。對稱,是圖案形態左右或上下完全相同的平衡關系,這種關系如同照鏡子或水面的倒影。提問:可以這么對稱?學生:左右、上下等,斜對稱等。均衡:是圖案形態左右或上下之間一種視覺上的平衡關系,它既可以使畫面豐富,又可以破除對稱的單調,而較為活潑。(2)對比與和諧圖案中的對比因素很多,如色彩對比、形態對比、大小對比、虛實對比、動靜對比等等。對比是圖案造型的基本條件之一,也是重要的構成形式。和諧是在對比基礎上的統一調和關系,是構成圖案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圖案美感的最終要求。(3)節奏與律動節奏是指有規律的重復,包括完全重復和漸變重復,它使圖案產生秩序美感。律動是指有規律的運動,如:有規律的重復、漸變重復能使圖案呈現出律動的感覺。小結:注意纏繞畫和形式美法則的結合。三、實踐與討論1. 嘗試存疑以各自喜歡的內容為題材,初步嘗試設計一幅裝飾圖案作品,并思考遇到了哪些問題與困難?2. 運用“創新法”嘗試發現:(1)與眾不同的新意(2)具有表現力的畫面(3)是否有效運用了形式法則(4)平淡的畫面,可以有哪些突破3. 討論釋疑,突破難點從實踐中引發討論:圖案設計的重要問題是“統一與變化”。先嘗試掌握“對稱”與“對比”的形式。繼而通過聽音樂的方式,體會節奏的存在,并將這種節奏轉化為視覺的形式。如有規律的重復形態、漸變的形態所具有的節奏感,發現節奏與律動美。4、教師引導學生思考:需找生活的靈感——路邊的馬路、生活中的花卉——四、構思與創作選擇某一內容為題材,運用不同的形式美的法則進行創意,小組討論完善構思并動手創作。教師巡回輔導,可播放有節奏感的背景音樂。(教師先示范,學生再添加結合)五、展示與評價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集體展示,并分析評價。六、課后拓展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中尋找裝飾圖案如何被運用,觀察我們身邊的物品,并從形式美的角度審視其設計方法。圖案在不同領域中應用,小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大到我們生存的空間,圖案已經無處不在,圖案用它獨特的美裝點著我們的生活,有了圖案的陪伴,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起來,它表達了人們的審美追求和吉祥的愿望。調查、收集生活中有意義的圖案,如:花開富貴、春華秋實、歲寒三友等等。裝飾圖案的形式法則知識是本課程的基礎內容,在對真實植物和動物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大膽設計,完成一幅有主題的圖案作品。通過對圖案的認知和再創造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關注作業主題的多樣性和展示的獨特性,并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全面評價。相關鏈接古蜀國的太陽鳥紋飾金沙遺址出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文物——太陽神鳥金箔。太陽神鳥呈圓形、極薄、鏤空,分內外兩層,內層為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是四只逆時針飛行的太陽鳥。四只三腳神鳥,引頸伸腿,在外沿逆向展翅飛翔,似象牙似漩渦,像云朵像光芒,如同一幅剪紙圖案般對稱和諧。這是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但設計者卻是數千年前的古蜀人。2005年,“太陽神鳥”金飾正式成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教學反思:這節課學生學習興趣很高,在規定的尺寸中完成作品,給學生很多的信心,結合纏繞畫教學的成果顯著,讓學生再圖案的世界里放松了心情,緩解了壓力。最后的環節,可以鼓勵學生來進行講述自己對作品的構思和情感融合的講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