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耕牛 戰馬學科: 美術 年 級: 七年級課型: 綜合 探索 課時安排: 一課時教材分析:這節課以作為和平時期生產資料的耕牛與戰爭時期作戰資源的戰馬為題材。作品不僅僅體現出藝術的魅力,也從某中意義上反映著當時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三、教學目標:了解中國畫中牛、馬題材的表現意義,及中國畫的繪畫語言和線條的獨特魅力。并嘗試運用線條臨摹一頭牛,提高造型能力。四、教學重、難點:重點:繪畫主題與歷史發展的綜合。難點:主觀情感與線條的表現性相結合。五、教學準備:教師:投影儀、教學課件等。學生:素描紙、畫筆等。六、教學過程:導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創設情景, 激趣導入。 從原始社會起,人們就通過簡單的線條和圖案將農忙、祭祀、戰爭、節慶等活動用美術手法表現出來。時至今日這仍是藝術家們熱中表現的題材之一,今天我們通過這節課 一起來學習關于牛馬這樣的一課。 (出示有馬和牛的圖片作品),揭示本課課題,導入學習。 學生欣賞作品,體味作品所表現的內容。二、欣賞感悟 (一)、神奇的線條。 欣賞作品《五牛圖》:工筆畫,畫面工整、古樸,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整幅畫面除最后右側有一小樹外,別無其他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大家都知道唐朝以胖為美,就連牛都很豐腴,整個畫面,用筆粗放中帶有凝重,有著濃郁的田園氣息。 認識線描。(中國畫在表現形式上劃分為工筆、寫意、工兼寫。) 請同學們說說圖中牛的形態是怎樣的? 師小結:韓滉對牛的結構比例及透視關系的把握很準確。畫家通過牛的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表現了它們不同的性情通過低頭悠閑地食草、翹首前行、回顧舐舌、縱趾而鳴、端莊緩步而行,令人回味無窮。 賞析《五馬圖》 思考:畫面表現了什么內容?如何表現的?為什么旁邊都有一個牽馬的人? 整幅圖描繪了不同造型不同品種的馬。以白描的手法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由一名奚官牽引。前三位控馬者為西域少數民族的形象和裝束,姿態各異,無一雷同,妙在其精神氣質亦微異,有飽經風霜、謹小慎微者;有年輕氣盛、執韁闊步者;有身穿官服、氣度驕橫者。馬的造型因品種而異,大小、肥瘦、高低、毛色各別,但性情都溫順平和,以示已被調教馴服。 比較《五牛圖》和《五馬圖》試分析畫家是如和用線的變化來表現不同的質感和性情特質的? 《五牛圖》中的線的變化:快慢緩急、粗細長短、虛實疏密、曲折起伏、提按。五偷牛不但有生命、有感情,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借此探究中國畫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現手法。 《五馬圖》畫家運用線條的變化,如干濕、粗細、緩急、輕重等,呈現出物象的不同質感、神情變化,使線描獨立出來,展現書法般豐富的線條韻律。 (6)教師演示: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一頭牛的線條變化,強調對牛的結構、質感表現,增強學生的直觀性,提高學生對線描的感受能力。 體會牛、馬與人們的密切關系,可以感受到人們與牛、馬的深厚情感。 牛的形象: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謹慎的。 畫面雖然不著色但是仍能表現出各不相同的質感和重量感。 《五牛圖》畫家著重刻畫了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圍的皺紋,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 《五馬圖》可以感受到富有彈性的肌膚、松軟的皮毛、筆挺的衣衫、粗厚的棉袍等。體驗 四、展示評價 教師總結 學生作業:從課本《五牛圖》中選擇喜歡的一頭牛,嘗試用線描的方法進行臨摹。 要求:掌握線條的表現語言,嘗試運用不同的筆畫,表現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須等部位的不同質感。 鼓勵先畫完的同學到臺上展示,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出,讓同學簡單說說臨摹的感受,或者友好的建議給大家。 同學之間互相評價,教師最后點評。 學生作業板書設計 耕牛。戰馬 表現牛和馬的作品 : 《五牛圖》韓滉 線條的變化:快慢緩急、粗細長短、 虛實疏密、曲折起伏、提按。 云南滄源巖畫 《五馬圖》李公麟 干濕、粗細、緩急、輕重 漢畫像磚《攻占圖》 唐代的浮雕《昭陵六駿》 李可染的《牧牛圖》 畢加索的雕塑《公牛》教后反思: 這課屬于“綜合 探究”學習領域。這樣的課內容涉及的廣,容量大,學生積極性比較難以調動,因此在課前準備上需要花很多功夫找圖片和資料。 美術課和其他學科還是有比較大的差別,上課過程中需要重視教學手段,如電影、范畫、故事,和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他們對形象的感受,對美術的濃厚興趣。讓他們感受到,上美術課是一種享受,自己是這節課的主角,能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作為學生總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作為教師首先要對學生積極參與的態度表示贊賞,并對每位學生做出合理的評價,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