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8課 《科學文化成就》教學設計一、教學內容分析《科技文化成就》是人教新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第一課的內容,建國6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累累碩果,尤其是有些科技研究成果已經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先后研制成功了原子彈、氫彈、人造地球衛星等,產生了一批以袁隆平、屠呦呦為代表的愛國科學家,文化事業的發展成就突出。二、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識記“兩彈一星”的含義及其研制的時間,認識我國研制“兩 彈一星”的原因;敘述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軌跡;了解雜交水稻和青蒿素的發明過程,體會科學力量的重要性;知道“雙百方針”,敘述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成就。(2)過程與方法:列表歸納“兩彈一星”的研制時間和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軌跡;利用有關文字、圖片和影像,了解雜交水稻和青蒿素的發明過程;列表歸納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成就,鑒賞部分優秀文藝作品。(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培養尊重知識、崇尚科學、開拓創新的精神;通過學習我國科技文化成就,堅定文化自信,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三、學生特征分析初二學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較快發展,但具體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顯著地發展起來,但認識能力還不高,仍帶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個性方面,學生的自我意識有了迅速的發展,要求獨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通過視頻等多媒體形式展示兩彈一星和農業科技成就,可以讓不同的學生會從中獲得不同的體驗。因此以這種信息技術設置作為培養學生認知的載體,順應了中學生當前心理特征和認知水平。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1、教法:(1)學案導學法:根據課標和教材內容特點,設計導學案,為學生學習提供方向盤和路線圖。(2)引導法:引導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3)多媒體輔助法: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可提高教學效率。2、學法:為了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采用自主預習法、合作探究學習法。五、教學重點及難點【教學重點】“兩彈一星” 的研制;秈型雜交水稻和青蒿素;“雙百”方針。【教學難點】理解科學技術和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六、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一)【預習檢查】課前由各小組組長,檢查各組導學案完成情況并告知老師,在此基礎上進行相應的評價。(二)導入新課新中國成立后,盡管我國的科技事業和祖國的命運一樣經歷了不平坦的道路,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廣大科技工作者保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在軍事、航天、農業、醫學等科學技術領域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提高了國際地位。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 18課 《科學文化成就》(三)講授新課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一、展示本課學習目標,讓學生們對本課要學習的知識有個明確的認識。二、請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一起走進科學技術館,今天我們將分別進入國防展廳、農業醫學展廳和文藝展廳進行參觀。國防展廳:(一)“兩彈一星”1、【自主學習】教師:“兩彈一星”指什么?我國分別是何時取得這些成就的?學生:“兩彈一星”指: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②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③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2.【史料分析】材料一: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后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毛澤東《論十大關系》材料二:這次成功的試驗,標志著我國國防現代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對美帝國主義核壟斷、核訛詐的政策是一個有力的打擊,對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鼓舞。結合材料,想一想中國為什么要下決心發展“兩彈一星”?材料三: 世界主要有核國家從研制成功原子彈、導彈到研制成功氫彈所需的時間 :國名 美國 蘇聯 英國 中國時間 7年零4個月 4年 4 年零7個月 2年零8個月教師:通過這些史料可以看出,研制核武器,我國科學家付出了極其艱辛的努力,你從鄧稼先和錢學森身上看到了什么?學生:我們看到了科學家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 神和無私奉獻精神,這是值得我們永遠學習的。教師:“兩彈一星”的成功,是在黨和國家的正確領導下,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一大批科學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的偉大成就,“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有什么意義?學生: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 國際地位。展示“日本廣島遭原子彈襲擊后慘況”的圖片教師: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核武器,我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么也 要研制原子彈?學生:國防現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科技發展水平和綜合國力,影響到它的國際地位。我國研制原子彈是為了粉碎核威脅,打破核壟斷,維護國家安全。(二)漫步太空教師: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我國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學生:①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②2003年,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③2008年,神舟七號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農業醫學展廳:(一)雜交水稻【自主學習】袁隆平的主要貢獻是什么?教師:雜交水稻培育成功后,很快得到推廣。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增產效果十分明顯。我國將首屆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了袁隆平。同時,他也是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的獲得者。袁隆平榮獲多項國際大獎,享有很高的國際聲望,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2.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有什么意義?學生:為解決我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也有重要貢獻。(二)青蒿素——醫學1.圖片展示:屠呦呦在實驗室、屠呦呦獲獎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屠呦呦由此成為迄今為止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本土中國科學家、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華人科學家 ,由此實現了中國人在自然科學領域諾貝爾獎零的突破。思考:屠呦呦為什么能獲得諾貝爾醫學獎?2.材料: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為了一個使命,執著于千百次實驗。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呦呦鹿鳴,食野之蒿。今有嘉賓,德音孔昭。——2016年感動中國頒獎詞20世紀70年代初,青蒿素的發現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其意義有哪些?學生: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由于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教師:中華民族曾創造了輝煌燦爛的科技成就,但自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科技大大落后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取得了哪些舉世矚目的成就?試分析一下建國以后,我國的經濟實力并不強大。但是,為什么我國仍然能夠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歸納:成就:原子彈爆炸成功;導彈發射成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袁隆平育成秈型雜交水稻;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原因:1、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2、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情投入和海外優秀科學家的紛紛回國;3、鄧小平多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辟論斷。伴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文學藝術也步入新的時代。文藝展廳:閱讀課文,回答問題:1、我國指導文藝工作的方針是什么?我國在文藝上取得了哪些成就?提示:方針:在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在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2、成就:雙百方針指導下作品: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教師總結:“雙百”方針為我國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將來仍然是我國科學文化工作者應該遵循的方針原則。(四)本課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新中國取得的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科技成就,認識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從他們身上我們學到了愛國奉獻、赤膽忠心、勇于創新等優秀品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讓我們繼續奏響感動中國震動世界的新樂章.(五)課堂達標訓練:賽一賽、練一練。(六)課后作業:動手制作——科技小報請同學們把今天在這堂歷史上的收獲,分享到自己的微博上。板書設計第 18課 《科學文化成就》八.教學反思本課設計我以掌握基本歷史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出發點,分別創設了國防、農業醫學和文藝三個展廳,帶領學生以參觀的形式進行學習,脈絡清晰流暢,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了歷史課程的性質和功能。首先,在教學設計中盡量采用多種方式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學過程中結合了圖片和視頻,給學生以視覺的沖擊,提供了適量的材料和思考題很有必要,例如: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核武器,我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彈?建國以后,我國的經濟實力并不強大。但是,為什么我國仍然能夠取得重大科技成果?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培養學生在老師引導下大膽質疑和互相幫助的學習習慣,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促進了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這兩個方面的轉變。然而,歷史教學是一門藝術,如何做到史論結合、論從史出、學史鑒今,學史明志等幾個方面的有機統一,對歷史教師的教學設計水平是來說一個很大的挑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