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湘美版普通高中美術鑒賞(必修)第一課時:原始人的創(chuàng)造(教學設計 )1、課時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第二單元美術的歷程分別由原始人的創(chuàng)造、禮儀與教化、心靈的幻象、人間生活、審美自律、從傳統(tǒng)到現代、新的實驗組成,在這七課當中簡單概括了整個美術發(fā)展的歷史,在七個明確的主題下,整合了具有共同美術特征和美術風格的作品, 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便于學生理解整個美術文化歷史的脈絡。原始人的創(chuàng)造作為美術歷程的開篇,對于學生了解美術的起源以及原始人的審美觀念有重要作用,也為后續(xù)美術發(fā)展的歷程奠定了基礎。在教材中,從具體美術類型(彩陶、玉石、壁畫巖畫、雕塑)中推斷原始人的生活觀念和藝術之間的關系。通過大量的美術作品,使學生提高審美感受、審美能力,欣賞原始藝術。2、課時學情分析:高一學生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雖然掌握了一定的美術知識和美術技能,但對美術鑒賞方面認識不足,需要正確的引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和文化理解的能力。在基于美術鑒賞第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已逐步了解美術鑒賞的方法,在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需有針對性的加強學生對原始美術及作品的認識。3、課時學習重點:原始人的審美觀念,原始藝術對原始人的生存意義。4、課時學習難點: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如何引導學生認識美術的價值。5、課時學習目標:①使學生了解史前原始人所創(chuàng)造的陶器、玉器、巖畫壁畫、雕塑的材質、造型、圖像特點、功能及作品內涵,提高學生的圖像識別能力。②了解并解讀中西方代表作品及多種形式、功能,尊重并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內涵與含義。③通過對藝術作品的賞析,了解原始美術在生活中的運用,探討原始藝術對人們的作用以及所表達的愿望,擴大學生的眼界,增加審美感受,提高審美判斷能力。6、課時教學過程:環(huán)節(jié) 1、彩陶情境:介紹彩陶的制作過程,展示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和馬家窯文化彩陶《彩陶旋渦紋尖底瓶》問題:仔細觀察仰韶文化彩陶和馬家窯文化彩陶的不同點和共同點?活動: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是否出現二方連續(xù)四方連續(xù)?動手畫一畫這兩種圖案。設計意圖:根據圖像識讀視覺的基本特征對作品進行分類, 從兩種文化的彩陶中對比共同點和不同點,基于形式美的原理,感知、分析、比較、詮釋不同彩陶圖形中所隱含的各種美的因素,分析原始人的審美觀念,突出教學重點。感受作品中不同藝術形式的美感,彩陶在原始人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環(huán)節(jié) 2、玉石工藝:情境:展示圖片《玉龍》《玉琮》問題:“根據圖案造型,它們的用途分別是什么?”活動:思考圖騰除了龍之外,你還看過什么形象?試著設計繪制一個簡單的圖騰。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倡導探究式美術學習,以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獲取知識和技能。使學生了解原始圖案的用意和玉器在生活中的用途。在圖像識讀的基礎上,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進行創(chuàng)意實踐,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嘗試創(chuàng)作有創(chuàng)意的美術作品。環(huán)節(jié) 3、巖畫、壁畫:情境:展示作品《將軍崖巖畫稷神崇拜圖》與拉斯科洞穴壁畫《公牛大廳》。問題:“中西方史前圖像區(qū)別是什么?猜測它們是在什么樣的情形下所產生的?”活動:組織學生思考并交流,有人說原始美術起源于勞動,有人說起源于游戲,有人說起源于巫術,你更傾向于哪種觀點?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多角度思考。使學生自主探究美術的起源,原始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圖像識別,分析圖像特點,了解原始人類的藝術觀念。在此基礎上進行審美判斷, 感受和認識美的獨特性和多樣性,采用多方面知識和多角度對藝術作品進行評價。環(huán)節(jié) 4、雕塑:情境:展示作品紅山文化《彩塑女神頭像》和《威倫道夫的維納斯》。問題:觀察中西方原始雕塑的區(qū)別及它們所代表的共同的審美觀念是什么?是否與生活有關?活動: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歸納知識點,派代表進行匯報。設計意圖:分析原始雕塑的形象所反映出人們的愿望。在作品中學會尊重并理解史前文明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內涵與含義。7、課時板書設計:8、課時作業(yè)設計:設計一個馬家窯文化彩陶紋樣,具有形式美特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