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教學設計第 1 課時 第五單元板主題二《質樸與率真——濃郁鄉情的視覺呈現》 第 1 課時《民間美術獨特的造型觀念》1.課時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美版(2019)高中《美術鑒賞》第五單元《淳樸之情——民間美術》的主題二。第一個議題“民間美術的造型為什么常常是變形與夸張的”討論的是民間美術作品中的比例與尺度的問題。教材中主要以民間年畫和民間生活中常見的獅子形象為研究案例。第二個議題是“為什么民間美術中的事物表現方式是多方位的視角”,討論的是民間美術作品的觀察視角問題。教材中大篇幅的展示陜北剪紙藝人張林召的作品,將她的作品與西方現代美術作品進行比較研究是探究這一問題的不錯的視角。第三個議題是“為什么民間美術的畫面結構經常是多時空交叉的”,關注是民間美術作品中時空觀的問題。本主題的前三個議題都是圍繞著民間美術的造型觀念展開,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具體案例,有效引導學生對民間美術的造型觀念有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拓展學生的思維和文化理解力。2.課時學情分析: 通過主題一的學習,學生對于民間美術已有初步的認識和了解,對于民間美術的種類、用途、造型意識、主題內涵等也有一定的概念,但部分學生對于民間美術作品仍存在隔閡與不理解,很難真正從內心里認識到民間美術創作者高超的造型技巧以及民間美術作品所體現的可貴的生命 力和原始思維。3.課時學習重點:了解民間美術獨特的造型特征、多方位的表現方式及多時空交叉的畫面結構。4.課時學習難點:透過具體作品,真正理解民間美術的原始思維、精神內涵及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5.課時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民間美術的造型法則和基本手段,能夠對各類民間美術作品的造型自主鑒賞(審美判斷);知道民間美術的觀察視角與表達方式,理解民間美術作品中的時空觀念,提升文化理解力(文化理解)。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具體作品的造型方式的觀察探究,了解民間美術作品的制作過程,掌握制作和欣賞的方法,體會民間美術獨特的造型觀念(圖像識讀、審美判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深入理解民間美術獨特的造型觀念中所蘊藏的精神內涵和所承載的文 化意義,激發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強社會責任感(文化理解)。6.課時教學過程:情景導入:教師播放國產動畫電影《小門神》片段,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并提問:視頻中的主人公造型是怎樣的呢,猜一猜他是誰?學生在播放過程中認真觀察主人公的形象特征,并發現他的身份——門神。簡單總結學生觀點,引出民間美術的范疇,回顧舊知繼而引出課題:民間美術獨特的造型觀念。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動畫電影切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鍛煉學生對于視覺形象的觀察、識別和解讀的同時引出課題。環節 1:民間美術的造型特征門神①教師展示福建漳州和河南朱仙門神年畫,引導學生觀察門神的造型特征。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總結:門神是“方塊狀”的五短身材。②教師引導學生用手丈量門神頭身比例,佐證自己的觀點并提問:民間藝人為什么要這樣塑造門神形象呢?思考并自由發言,發現門神如此塑造的原因:變形與夸張的壓縮造型讓門神看起來更加孔武有力,敦厚強壯。舞獅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在生活中見過的舞獅場景,請同學描述舞獅道具的造型特征、教師分享民間口訣“十斤獅子九斤頭,一斤尾巴掉后頭。”結合民間口訣理解民間美術中的獅子變形與夸張的形象。布老虎教師出示實物,請學生觀察并描述布老虎與真實老虎之間造型的區別,總結:布老虎大大的眼睛、收縮的四肢、高聳的耳朵等都在展示著民間美術變形與夸張的造型特征。總結:民間美術的造型是夸張且變形的,民間藝人不是不知道事物的正常比例,而是有意識的夸張,這是一種原始而充滿生命力的思維體現。設計意圖:銜接導入部分,自然過渡至年畫中的門神造型。結合多樣的民間美術作品,引導學生關注民間作品中的比例、尺度問題,讓學生更加直觀的理解民間美術高度概括的造型手法。引導學生總結民間美術中高度概括的創作手法,其表現形式是夸張且變形的以及造型觀念背后的原因。環節 2:民間美術的事物表現方式教師介紹剪紙大師張林召及其作品,觀察并提問:“張林召作品中的人物造型有何奇特之處?”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張林召的剪紙作品對比立體主義代表人物畢加索作品《少女的臉》,總結相似點:多方位的視角置于同一個畫面。思考:采用多方位的表現方式有什么好處呢?藝術家為什么會這樣創作呢?教師通過舉例,引導學生發現多方位的表現方式更加生動,更有生命力。出示張林召的一段話: “我愛剪啥就剪啥,看不到的東西只要心里有,就可以剪在紙上。”引導學生了解民間創作者表現的對事物的認識而不是單純的看見,是“畫所知”而非“畫所見”。通過民間美術作品與兒童畫對比,說明多方位的表現方式源自民間藝術家原始的、樸素的思想。總結:民間美術有著多方位的事物表現方式。設計意圖:通過與畢加索作品及兒童畫的相互對比,引導學生理解民間創作者是根據自己對生活、對事物的全面認識進行藝術創作,所以其畫面表現的是印象里的完整形象,繼而產生多方位的事物表現方式。在此過程中能讓學生對民間美術產生文化認同感,增強對不同藝術表現形式的包容力。環節 3:民間美術的畫面結構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作品《男十忙》,看圖說話,通過討論交流總結答案。學生發言,教師總結并帶領學生辨認其中的勞作場景,發現其獨特的多時空的畫面結構。《男十忙》與畢加索作品《格爾尼卡》進行對比,發現其在畫面結構上的共同點——多個時空的場景交叉,打破時空“講故事”。思考:民間藝人為什么要這樣創作呢?學生思考,教師結合中國人喜愛圓形的思維特點解釋多時空交叉的畫面結構來自于民間創作者追求敘事完整、圓滿,“求全”的哲學思想。總結:民間美術的畫面結構是多時空交叉的。設計意圖:這部分關注的是民間美術作品中的時空觀問題。通過具體作品引導學生自行發現民間美術獨特的畫面結構。對比西方作品尋找共同點,拓展思維,進行類比與判斷。環節 4:“暢所欲言,小試牛刀”——以剪紙作品《蘋果園》為例四人一組鑒賞王蘭畔剪紙作品《蘋果園》,完成學習單第四題的內容。問題一:畫面描述了怎樣的故事?問題二:尋找畫面中體現出民間美術變形與夸張的造型、多方位的表現方式、多時空交叉的畫面結構的地方。10 分鐘之后每組選出代表上臺進行發言。教師聆聽小組發言并總結:作品全景式的將一年四季蘋果園發生的場景打破時空置于一個畫面中,呈現出多時空交叉的畫面結構。蘋果園中大大的蘋果、三頭身的人物等都顯示出民間美術變形與夸張的造型特征,拉犁的動物、類似“古埃及”正面律似的人物都呈現出多方位的表現方式。 課堂總結:民間美術的畫面結構是多時空交叉的。我們的民間美術創作者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保留 了原始思維,在民間美術的創作中擁有著獨特的造型觀念,但是它也不是隨心所欲的夸張和異想天開的想象。無論是夸張與變形的造型特征、多方位的表現方式亦或是多時空交叉的畫面結構都是基于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和主觀認識的總結,來源于廣大勞動人民質樸率真的審美情趣、來源于中國人追求圓滿、生生不息的哲學思想、最重要的是它是來源于中國古老文化千百年來的積淀。我們只有立足于中國本土文化,同時大膽吸收外來優秀藝術的養分,這樣屬于中國老百姓自己的民間藝術才會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課后拓展:導入視頻里的小門神神荼現在遇到了麻煩,他想在過年之前給自己設計一套新戰衣, 但是他對民間美術的色彩不太了解。他的新衣要運用哪些民間美術的色彩呢,如何搭配會更加好 看?下節課我們一起走進《民間美術的色彩》一探究竟。7.課時教學板書設計: 民間美術獨特的造型觀念 一、造型特征:變形與夸張二、表現方式:多方位 三、畫面結構:多時空交叉8.課時作業設計: 收集 3-5 條民間美術的色彩搭配口訣。9.課時教學反思: 課前:(1)在事物表現方式和畫面結構部分要講解清晰,這兩個層面可能是學生的觀察盲區。(2) 要充分調動課堂探究的氛圍,在活動環節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自主討論。 課中:前半段互動較少,多為集體回答的形式。提出問題后應該給更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 課后:(1)受課堂時長所限,對民間美術的事物表現方式部分解說的不是特別詳細,應多舉例以及展開對比分析,讓學生對這部分的了解更加透徹。(2)最后的活動環節在學生以小組形式分享之后教師的總結部分應該更有針對性,了解學生對畫面的困惑之處并給出相應的解釋。附:學習任務單《民間美術獨特的造型觀念》學習任務單學科 學校 班級 小組名稱學習目標 1.了解民間美術的造型觀念,知道民間美術的事物表現方式,理解民間美術作品中的時空觀念。2.認真觀察、思考,大膽表述觀點,能夠對各類民間美術作品的造型自主鑒賞,深入理解民間美術作品質樸與率真的審美情趣。3.認識民間美術與原始美術、兒童美術及西方現代藝術之間 的關系,明白其獨特的造型觀念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濃烈的民族情感。激發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強社會責任感。課上學習任務民間美術的造型特征: 、 。 民間美術的表現方式是 的。 民間美術的畫面結構是 的。 嘗試鑒賞陜西剪紙藝人王蘭畔的作品《蘋果園》,觀察、思考并與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完成下列兩題。待討論結束后總結觀點,小組內部選擇一名代表發言。課后拓展 收集民間美術的用色口訣 3-5 條,下節課分享給大家。(《蘋果園》(1)暢所欲言,看圖“講故事”。(2)小試牛刀,尋找畫面中體現民間美術獨特造型觀念的地方。(下列三點)①變形與夸張的造型特征②多方位的表現方式③多時空交叉的畫面結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