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質樸與率真---濃郁鄉情的視覺呈現》說課稿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質樸與率真---濃郁鄉情的視覺呈現》一課, 根據新課程標準說課要求,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一、教材分析本主題是第五單元的主題二《質樸與率真——濃郁鄉情的視覺呈現》,由五個議題組成;分別是:一、民間美術的造型為什么常常是變形與夸張的,二、為什么民間美術中的事物表現方式是多方位的視角,三、為什么民間美術的畫面結構經常是多時空交叉的,四、民間美術色彩如何搭配,五、我們應當怎樣保護與傳承民間美術。本主題與主題一的內在邏輯關系是由大到小由宏觀到具體的關系, 主題一主要是從文化本源的角度出發,探討中國民間美術的內在機制與外顯樣態的形成之因。主題二主要是探討民間美術獨特的造型意識,民間美術從觀察方法、造型能力到表現形式,都充滿了原始與自發的精神,有著獨特的表現形式。針對主題二這些特點,特把本主題安排兩課時來進行:議題一、二、三、四、構成一課時,議題五構成一課時,本課是第一課時。根據本課內容特點,確立本課的教學目標以及重難點,分別是: 教學目標:1 知識與技能:通過對典型民間美術作品的鑒賞和解讀,讓學生了解民間美術的造型手段和畫面表現方式及民間美術中色彩搭配特點。認識并感知民間美術自成體系的造型觀念和色彩體系過程與方法:結合對造型與色彩的理解,能夠自己評價民間美術作品。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建立起對民間美術完整的認識,并能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喚起學生保護與傳承民間美術的意識。教學重點:通過典型作品的賞析讓學生理解民間美術造型表現的形式和獨特視角,并讓學生理解感知民間美術中的色彩搭配規則。教學難點:如何理解民間美術獨特的造型里蘊含的原始與自發的精神,如何理解看待這種造型體系,它的價值究竟在哪里?二、學情分析經過主題一的學習,學生對民間美術的產生,造型和主題意識有初步了解, 并能部分扭轉對民間美術的印象。但也能看到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的加快, 農業文明與現在的學生漸行漸遠。他們熟悉一些電玩、動漫里的卡通人物,接受的是現代化文明的熏陶,使他們無法對民間美術里表現的內容產生共鳴,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認知,是教學中必須面對的問題。目前學生對民間美術的認知表現為:1、學生對民間美術有一定認知,但程度較淺,差異性也比較大。2、對于民間美術在情感態度上的理解不夠深入。希望通過這一主題的探究, 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民間美術的范圍及內涵,更好的開發和傳承這一獨特的民族藝術,正確認知其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樹立自覺維護傳統文化遺產的意識。三、說教法、學法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結合本課內容特點,擬采用:直觀教學法、對比教學法、啟發教學法等。在學法指導上采用觀察法、欣賞法、體驗法充分調動學生眼、腦、手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四、說教學過程本課教學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導入環節、講授新課、活動體驗、課后拓展。(一)導入環節。在這部分中以一段民樂作為背景音樂,出示幾張民俗場景的圖片,創設情景,引起學生關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出示幾張民間美術作品圖片,問: 下面的民間美術作品,你喜歡哪一件?是什么吸引了你?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一.民間美術的造型、二 .民間美術的表現方式、三 .民間美術的畫面結構、四. 民間美術的色彩搭配。(二)講授新課。分別從造型、表現方式、畫面結構、色彩搭配四個方面進行講授。1、民間美術的造型以民間美術中獅子為例,這種外來的生物,緣何能夠成為我們民間美術里的傳統造型呢?學生通過課前查找資料,弄清了獅子的來歷。同時展示本地具有代表性的邳州紙塑獅頭,結合真實獅子的造型,對比觀察,從邳州獅頭的材質、色彩、造型中讓學生理解民間美術中夸張、變形的造型手法。這一環節的設計是以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間美術為例,拉近學生與民間美術的距離,更好的理解民間美術造型特點。通過對民間美術里門神造型的賞析,理解民間美術里人物的處理同樣也是夸張變形的手法。結合民間畫訣,總結出民間美術造型普遍特點——夸張變形。同時讓學生思考:民間美術造型為什么是夸張和變形的呢?讓學生討論并回答,這一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民間藝人不是不知道事物的正常比例,有意識地這樣處理,是一種原始而充滿生命力的思維體現”。2、民間美術的事物表現方式此環節的教學以陜西民間剪紙藝人張林召的剪紙作品為例展開。通過引領學生欣賞作品,讓學生感知作品里質樸、粗狂的風格,獨特的表現視角。特別是人物的臉部角度,重點引領學生觀察、欣賞,如何在一張臉中表現出多角度的,為加深學生理解又安排了其他剪紙作品欣賞,陜西剪紙作品《虎》、內蒙古剪紙作品《碾米》,讓學生觀察,作品中都有哪些角度?總結歸納出民間美術的事物表現方式——多方位視角的表現。引出問題:民間藝術家為什么要這樣表現呢?學生討論回答。以自己的語言講述作品中的價值與意義。3、民間美術的畫面結構本環節以山東年畫《男十忙》、《女十忙》為例展開教學。為加深學生對畫面內容的理解,設計了一個連線活動,把現實生活中的勞動場景和和面內容進行相連,以此來幫助學生理解畫面內容。在此基礎之上再去分析畫面結構,通過和西方繪畫作品《我和我的村莊》的對比,讓學生認識到,民間美術作品里強調主觀性,以多時空交叉的形式構成了它的主要畫面結構特點。討論:為什么要這樣來處理畫面呢?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來回答問題, 使學生認識到 “ 民間美術并不強調嚴謹、抽象的時空線索,而是根據表現內容的要求靈活地切割和重組,以達到敘事過程的完整性”。3、民間美術中的色彩搭配出示一組民間美術作品,讓學生總結出“作品中的主要色彩有哪些”?根據學生的總結引出民間美術中的“五行色”概念,結合圖示的方式,讓學生理解民間美術中色彩的象征意義。進一步結合現代色彩學里的色相環,讓學生對具體的作品進行分析,理解民間美術里強調對比色搭配的特點。(三)體驗活動為了加深學生對于民間美術里色彩搭配上的特點,安排了此環節。以布老虎造型為例,課前發放到各小組印有布老虎的紙張,要求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 結合民間美術色彩特點,給布老虎上色,完成后在黑板上展示,并進行自評互評。以動手操作的方式進一步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四)課后拓展尋找當地有代表性的民間美術形式,了解其特點,代表藝人,將作品和文字材料整理成冊,結合實際來談談如何對民間美術進行傳承與創新。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為銜接下節課的內容,為下節課教學做好準備。以上就是我的說課內容,說課完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