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心與使命——時代的美術擔當》教學設計一、 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美術鑒賞》第六單元主題三《初心與使命——時代的美術擔當》。《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指出,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新變化、科學技術進步新成果,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和話語體系,反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建設的新成就"。在美術鑒賞板塊中列出具體的內容要求:“了解近代以來中國美術的發展,以及新中國成立以后謳歌黨、祖國、人民、英雄的精品力作,探究民族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關系”。中國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一個復雜艱辛而又漫長的過程,中國美術的發展也是變化多端,所以課堂以時間為線索概括與凝練這一時期的中國美術的發展狀況。具體到本主題,主要著眼于當下中國美術發展狀況,研究與探討美術如何體現中國特色,如何實現中國夢,體現時代擔當。因此特別擇取能通過具體、生動、鮮明的形象來闡述建設、發展的理念、成就的美術作品,師生通過對具體作品的探討來完善、認識這一偉大的時期。在豐富生動的教育教學實踐中,認識當代美術創作反映了人們生活翻天覆地的改變,能夠豐富學生對這個時代的認識,達到對這一主題學習的最佳效果。二、 學情分析:高中階段的學生,人格比較獨立,思想比較成熟,接受知識能力快,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所以本課以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方式為主。課堂以標題形式,簡單明了的分析本課的學習,方便與學生在腦海里歸結知識,結合四步法進行鑒賞,學生易于掌握正確的鑒賞步驟和方法。通過接觸我發現學生有著深刻的愛國情懷,只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近代美術不太了解,需要加強對時代主旋律美術作品的了解和感知,理解和體會在當今時代中美術與生活密不可分的關系。通過美術學習活動,讓學生學會用藝術思維的方式認識世界,學習藝術表現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術素養。三、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和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當代美術發展的基本脈絡與現狀,學會賞析當代美術作品的方法。探究、比較和感受新媒體藝術與傳統美術門類的異同,了解其在表達當代中國建設成就與人們生活面面貌方面所起的獨特作用。過程與方法:通過對經典作品、代表性藝術家、典型事件的分析、研究、探索、解讀,認識這一階段美術創作的時代特征和變化,感受這一時代藝術家的價值追求,從而提高學生的圖像識讀、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等重要能力的核心素養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對改革開放以來創作的美術作品的鑒賞,認識世界、關注現實,提高學生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意識,激發學生為時代而放歌,為實現偉大中國夢而奮斗的精神,理解藝術對于生活的意義。四、 教學重難點:重點:美術創作在新時代經歷了怎樣的轉變,藝術家們是怎樣利用手中的工具和媒介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文化自信,增強文化意識。難點:新媒體的出現給藝術家們帶來了怎樣的新理念和手法,作品背后產生了怎樣的觀念變化。如何理解科技創新與藝術創作的關系,如何理解藝術與生活之間的關聯性,藝術活動通過哪些方式提高人類生活的質量,提升人類的價值和尊嚴的。學會并掌握鑒賞當代美術作品的方式方法。五、 教學設計思維導圖:六、 教學過程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情景導入 如果你是一名當代美術家,面對時代的變革和發展,你會用怎樣的作品表達我們的初心與使命? 學生觀看視頻,思考 問題。 回望當下 生活,引起共鳴,為接下來的學習做鋪墊。講授環節一 新 時 代的美術創作是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 提問(過渡語):我們該如何銘記 如何祭奠和感恩 如何將其講述給我們的后代 1、展示畫家周思聰、 盧沉作品 《同胞·漢奸和狗——礦工圖》 ,請同學們運用美術鑒賞四步法:描述、分析、解釋、評價對作品進行賞析。 2、展示畫家王迎春、楊力舟中國畫作品《太行鐵壁》,引導學生用思維導圖的方式鑒賞。 3、知識鞏固,對比鑒賞作品《同胞·漢奸和狗——礦工圖》和《太行鐵壁》,引導進一步深入理解作品。 教師總結 1、學生利用圖像識讀的方法,仔細觀察作品的細節,思考老師的問題,展開討論。 2、根據教師的提供的思維導圖,深入理解作品 《太行鐵壁》。 觀看視頻:美術評論家對作品的解讀。 3、從題材、技法、含義、構思、反映的時代擔當等方面進行對比賞析。 欣賞改革開放初期的美術作品。練習、運用在本模塊前期學習中學會的方法鑒賞美術作品。 讓學生認識、理解藝術家是怎樣講述中國故事的。講授環節二 新 媒 介藝術承載的社會使命。 提問(過渡語):隨著時代發展,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給藝術家的創作帶來了新的理念與手法,新媒介給當代美術創作帶來了什么影響,承載著怎樣的社會使命呢? 1、教師展示 2022 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的精彩視頻。 由北京冬奧開幕式看中國傳統文化與科技美學奇妙結合,新媒介藝術展示極具魅力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創新情懷。 2、比較 2008 到 2022 北京奧運開幕式新媒體藝術的變化。 1、學生探究北京冬奧會開幕式有哪些突出亮點。 2、思考、交流與討論 了解人類 21 世紀以來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發展狀況。講授環節三 藝術作品擔負起為生活更美好的價值追求。 思考(過渡語):一切創作技巧和 手段都是為內容服務的,技術革新可以帶來新的藝術表達,但藝術的豐盈始終有賴于生活。 1、瀏覽改革開放后創作的優秀美術作品。 《公元一九四五年九月九日九時·南京》陳堅 、《黃河魂》周韶華、《1978年 11 月 24 日·小崗》王少倫、《重于泰山》代大權 賀秦嶺 、《道德經》吳為山、《開荒牛——獻給深圳特區》潘鶴、 《天書》徐冰、《山水書房》呂勝中等作品 2、教師總結:給我們留下深刻記憶的美術作品,都那些承載著歷史文化記憶、表現人生意義、謳歌生命價值、彰顯人生理想與人性光芒、具有獨特藝術形式的美術作品。美術,一方面以更廣泛的形式融入生活,美化我們的生活環境,一方面擔負著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人生理想,構建“詩意棲居”的環境和凈化精神家園的使命。有藝術相伴,生活更光亮,人生更美好。 學生觀看、分析、欣賞,對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進行課后探究。 揭示藝術創作的根本目的。作業要求 讓我們懷著一份使命和擔當,嘗試運用繪畫或新媒體藝術手法創作一件關于“家 國情懷”相關主題的美術作品,表達自己對現實生活的所思所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