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校長講壇:也許,“自由生長”遠比“錯誤引導”更有價值2018年以來,中美貿易戰牽動著全世界的神經。就連一向低調的華為總裁任正非,也多次接受中外媒體專訪。談及教育在國家崛起過程中的作用,他說:“教育是最好的國防,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講臺上完成的。”關注華為過去30多年成長歷程,我們不難發現:華為始終堅持大手筆投入基礎研究,大量引進國內外人力資源,創立能引領世界通訊技術潮流的5G技術和標準,讓為企業發展全身心付出的員工獲得豐厚回報。以至于到今天,華為儼然成為此輪貿易戰中中國的“強大武器”之一。無獨有偶,翻開德國歷史,我們可以看到,200年前普魯士元帥毛奇在普法戰爭勝利后曾經自豪地說:“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讓德國人如此引以為傲的教育有很多值得后發國家學習和借鑒的地方。縱觀大國崛起的發展史,無不以優先發展教育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先手棋,作為國家強盛的基礎工程。那么,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01 深刻領悟國家政策導向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這是我們黨積極應對新世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而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在此基礎上,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教育部《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目標之一就是:“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招生考試模式”。這些都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創新發展、人力資源、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等等,已經成為新一輪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關鍵詞和風向標。02 全面把握教育綜改要求在國家戰略部署指引下,2018年3月,上海市教委公布了《上海市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對考試、綜合素質評價及招生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這是順應潮流的歷史性變革。首先是考試改革。總分從630分變為750分;增加歷史、道德與法治、跨學科案例分析、理化實驗操作考試、英語聽說測試等,這些變化的背后,旨在補齊教育短板,讓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基于現實情境的問題解決能力真正落地,縱深推進“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其次是綜合素質評價。從品德發展與公民素養、修習課程與學業成績、身心健康與藝術素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四方面,尤其關注學生社會考察、探究學習、職業體驗等綜合實踐活動,對初中階段學生四年的學習經歷進行過程性記錄,旨在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優化教育布局與結構的頂層設計。第三是招生改革。一是“全員、全考、全用”,切實保障九年義務教育普及落到實處;二是給予學生發揮專長的機會,破除“一考定終生”論;三是扶植更多全納制初中學校成為“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這些舉措旨在統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03 積極謀求學校變革舉措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興則民族興。在當下時代大背景下,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以積極的姿態應對這場變革。A. 課程內容變革長課程+短課程我們一直習慣于長課程的學習,這固然有很多優勢,如系統性強,邏輯關系清晰等等,但也有靈活不夠、時效性不強等問題。為此,我們嘗試開發短課程作為限定性拓展課程,使其既具有靈活性,又有前瞻性,讓每個學生受益。以閱讀課程為例。語文學科,我們開發出“整本書閱讀”,以“整本書”為單位和以“年段”為單位的短課程,年段之間的閱讀書目可以隨時作出調整、重組,以課內和課外兩條線推進,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多維度、進階式閱讀的需求。數學學科,我們開發了“非連續性文本閱讀”,側重于以數學文化為背景,以真實情境為依托的閱讀實踐課程,既可以讓學生熟悉了解數學史和數學美,又能讓學生逐步掌握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建模思想。目前已經形成24個主題,涵蓋初中四個年段,并已進入各年級課堂。英語學科,開發了側重于時事新聞與科創材料閱讀課程,強調實效性和科普性。歷史學科,則主要引導學生在多種復雜史料背景下,學會選擇材料、形成觀點、佐證觀點等史學方法論。系統知識+現實情景目前,我們的學科教材還是以系統性知識為主線來建構學習內容,應用已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內容相對欠缺。為此,我們在六、七年級普及項目化學習課程。如六年級的“我是小小創業家”和七年級的“點亮未來”。“我是小小創業家”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編寫商業計劃書,設計產品,制定營銷計劃,銷售產品,對營銷狀況進行總結、反思與改進等等;“點亮未來”則是針對“校園節能減排”問題設計方案、組織實施、交流展示、向校方提出可行性建議等。B. 學習方式變革接受式學習+自主性學習接受式學習有很多眾所周知的優勢,但其不足之處也很明顯。為此,我們嘗試通過學習內容變革,倒逼學生的學習方式改變。如前述閱讀短課程的實施,在課堂實踐中,我們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獨立探索、相互交流、合作分享的機會,以其達到激發自主學習的意識、尋求理性思考的路徑、養成主動探究的習慣之目的。而學生展現給我們的,往往出乎我們的想象和預料,難怪老師們常常感嘆:不是學生不能,而是我們不敢!獨立學習+合作學習獨立學習,毋庸置疑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式,但現代社會更需要相互之間的團結協作。通過項目化學習,我們引導學生學會團隊的組建、分工、合作、交流、分享等,幫助學生找準自己的位置,充分發揮每個人的特長與潛能,讓合作學習成為學生樂于選擇的學習方式之一。如,六年級普及型課程“小小創業家”的進階課程——“開一家網紅店”項目化學習中,第一輪搶到CEO職位的蔣同學曾是大家公認的好學生,但項目運作過程中,他的過于理想化的觀點和做法使得他們團隊失去了與其他組競爭的優勢。于是,蔣同學受到了“手下”的強烈質疑,換CEO勢在必行,蔣同學也給老師發了長長的微信表達自己的委屈。經過老師的分析勸導,蔣同學放棄了退出團隊的想法,改任CNO(首席談判官),發揮了他的特長,也幫助團隊獲得優異戰績。C. 組織方式變革小課堂+大課堂上海市中招中考改革方案中一個很重要的舉措,就是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融入社會,強調學習過程、經歷與體驗。因此,我們大力挖掘校內外資源,讓學生走出教室小課堂,走進校園、公園、烈士陵園、博物館、科研院所等大課堂。以“小小科創家”課程為例,選擇工程類項目的學生走進科學院、走進現代化工廠;選擇生物化學類項目的學生走進醫院、走進實驗室;選擇數學類項目的學生尋找一切能應有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觀點和話題;選擇社科類項目的學生走街串巷、四處尋訪、不斷求證……D. 評價方式變革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尤記得當年讀高中時,每到冬季長跑,因老師只在終點計時,當人數眾多時,有的同學為了貪圖省力就會少跑一圈。學生的學習亦會如此。如果我們只關注終結性評價,那么學習過程中的歷經、體驗、習得等就會被忽略,甚至被篡改、偽造,而這正是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設計學生手冊記錄學習過程,組織階段性頭腦風暴幫助學生學會分享與反思,嘗試運用積分制引導學生關注學習進程,多方位多角度強化學生關注學習經歷的意識和行為。學校評價+社會評價這里所說的學校評價,涵蓋學校內部評價和各類與學校有關的評價,如各種考試、競賽、展演等等,這在很長時間內還是對學生進行評價的主流。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學生總有一天要走進社會,接受社會性評價。因此,給予學生更多走向社會的平臺和機會顯得彌足珍貴。我們學生的創業產品——“夢想小屋”連續十二周的銷售記錄,其中周銷售額最高7500元,最低200元,平均約2800元,最終因控制成本得當、拓寬銷售渠道、引進低成本產品而獲得盈利,“夢想小屋”團隊也因精湛的商業計劃、出色的中英文雙語交流展示和產品回報率,獲得2019年全國項目化學習展評活動一等獎,僅次于一所著名的國際學校,讓學生、老師和家長收獲了一個大大的驚喜,孩子們第一次嘗到了“賺錢”的滋味。事實上,為了實現上述課程內容、學習方式、組織方式、評價方式的變革,我們還花了大力氣加強教師培訓,也嘗試運用合作分享式教研模式開展學科研究。我們堅信,唯有教師具備變革的勇氣、方法和能力,我們的教育變革才有可能真正實現。我始終認為,教育變革的最終目的:一是引導學生學會清晰的自我認知與定位——我是誰;二是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我能做什么;三是激發學生跌倒了還能爬起來的勇氣和自信——我一定可以!04 我們面臨的困難與挑戰A. 從學校角度看:課程領導力的提升永在路上管理層對教改的認識、理解和執行力仍有待提高最近五六年,我有幸一直跟著市教研室做課程領導力項目研究,最大的感嘆是:上面的頂層設計、專家的高端引領,與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之間,缺一層能充分理解并將其轉化成一線教育教學行為的中間帶,課程領導力的提升是當下基于學校實踐,提升學校辦學品質的軟實力,也是指向學校發展高度的真功夫。教師對教改的認知與行動尚不能完全匹配據了解,大多數一線教師有意愿參與教改,但“分數壓力”和“不知道從何處著手”兩大難題大大制約了教師投入教改的熱情,阻礙了他們的行動。因此,架設愿景與現實,困惑與可能之間的通途,是教改需要亟待面對和解決的問題。B. 從社會角度看:教育是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性投資教師待遇不高,導致很難真正吸引群體中的精英分子加盟教師隊伍從絕對數來講,上海教師的待遇是不低的,但與居高不下的房價相比,仍然顯得捉襟見肘,真正優秀的人才走進教師隊伍并不多見。以GDP“論英雄”衍生出的“唯分數論英雄”,仍嚴重阻礙教改推進如果哪一天,我們推進教改也有追求GDP一樣的目標和行動,我們的教改一定會成功。也許,以上我的發言還不能回答我自己提出的問題,但我始終相信,只要我們開始,只要我們認準方向,只要我們堅持,只要我們還在行走的路上,我們一定會越來越接近我們的目標,勤勞智慧的中國教育工作者一定能在國家崛起和強盛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最后,我想用一句我的話,結束今天的匯報:也許,“自由生長”遠比“錯誤引導”更有價值!因為“自由生長”,是在有底線、懂規則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孩子的優勢與潛能,讓孩子主動生長出最好的自己。而“錯誤引導”因不尊重孩子的個性特長和潛質,一味以成年人的想法和要求為孩子設置成長軌道,扼殺孩子天性,阻礙孩子潛能發揮,讓孩子始終處于被動和禁錮的狀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