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校長講壇:改變一點點,進步看得見2021年3月,我流動至上海市六團中學任校長。初來乍到,我盡快進入角色,且“自沉河底”,摸清學校各方面現狀,努力發現學校的優勢,找出存在的問題,并對之分析研究,精準施策。六團中學是浦東新區農村偏遠學校,辦學規模小(學生不足300人),辦學質量不盡如人意,2018年被列為上海市加強初中建設實驗校。在與眾多教師的交談中,我感覺到教師們樸實無華,但大都安于現狀,對專業提升、職稱評聘等缺乏追求,進取精神不足。從聽課情況看,90%左右的課堂是以“教”代“學”,“灌而輸之”,索然無味。我查閱學生資料、與學生和班主任交流、進行課堂觀察等,了解到學校80%左右的生源為隨遷子女,學生們精氣神、整體學習基礎、學習自信心、學習興趣等較弱。如何帶領全校師生擺脫困境,走出低谷,對我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所謂“困獸猶斗”,我的理解是:不困不斗,因困才斗!作為一校之長,我別無選擇。重塑學校文化我認為,學校應該是文化氤氳之場所,學校沒有文化,猶如軀體沒有靈魂,一所沒有文化的學校,是一所沒有“根”的學校,更談何文化自信?我組織教師挖掘學校文化精神之內涵。經過討論、比較和篩選,結合學校實際,確定以“改變自我,超越自我”作為學校文化精神。主要包含師生兩個層面:教師不斷反思自己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不足,刻苦鉆研業務,不斷改變現狀,不斷超越自我;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規范、學習情況、個性發展等不斷自我反思,不斷修正,每天有進步,做更好的自己。另外,我們修正、充實了“一訓”和“三風”建設的文化內涵,針對學校當前的教育教學態勢,以“勤勉自強”為校訓,以“不氣餒、不放棄”為校風,以“誨人不倦”為教風,以“學而不厭”為學風,并向全體同仁提出“勠力同心謀發展,遵循規律育人才”的口號,全校上下,同心同德,為盡快改變學校面貌奠基。文化引領之下,還得尋找出一條學校發展的路線,有了線才能“穿珠”。經過征詢、討論和研究,我們將“改變一點點,進步看得見”作為學校發展的主線。那么,要改變什么呢?此時的學校,猶如“重修岳陽樓”,要改之處很多,然而一口吃不成胖子,欲速則不達,只能小口吃,慢慢長。我認為,學校的改變,終究是人的改變,即教師和學生的改變。所以,如何改變“人”,便是我的主要任務。關于教師的改變教師的作用不言而喻。針對本校大部分教師的具體情況,我的基本策略是“明理念,重實踐”。一是改變精神境界。一個沒有崇高精神境界的人,是很難做出一番事業的,教育是一項事業,教師乃“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故教師之精神境界尤為重要!針對學校教師精神狀態比較低迷的現象,我做了幾次專題講座,并通過教師大會、道德講堂、教師座談、專家講座、教師節表彰先進、組織教師進行讀書征文活動等形式進行教師涵養建設,特別重視提升教師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日常會議上以及與教師談話中,我反復提醒教師務必提高精神境界,務必牢記“立德樹人,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負起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二是改變教學理念。教師的教育教學必須要有正確理念的支撐,不同理念支配下的教育教學,結果完全不同。在聽課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教師以講為主,忽視了學生的學,說明其教學理念存在很大問題。我通過教師大會、主動參加教研組的教研活動、個別談心等途徑,積極倡導“以學定教”“以學生的學為核心”等理念;邀請了郭景揚、劉京海等專家來校,就“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等問題進行理論和實踐指導;還專門開設系列化“教師論壇”,請本校教師探討教育教學理念。教師們逐步更新了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以新理念指導和改革課堂教學。三是改變教學實踐。首先是請專家診斷和指點。專家的指點可以讓教師們少走甚至不走彎路,實現“彎道超車”,乃至“變道超車”。為進一步摸清我校教師教學實際情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邀請浦東新區學科教研員來校對所有教師的教學實踐進行診斷,并寫出診斷報告,為學校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等提供依據;邀請穆曉東、金國樑等專家對數學、英語學科教學情況“把脈”,專家們通過交流、觀摩聽課,檢查作業布置、批改情況等途徑了解現狀,進行針對性指導;邀請松江九亭二中校長李哲民向我校全體教師作了“如何改變教學質量一直處于低谷的狀態”的專題報告;邀請課程專家戴申衛老師分析當前我校教育教學的有關數據,并就下階段教師如何開展教學實踐進行方向性指導。在確立了“以學定教”的理念后,我著力推進“以學習為核心”的課堂教學實踐探索,要求教師以“目標導向學習單”為主要抓手,認真設計學生的“學”,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逐步培養學生的“學力”,努力提升學校整體的學業水平。為了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我請青年教師金曉宏上了一堂“如何運用好學習單”的全校公開課。目前,全校所有教師都設計和使用了學習單。改變學生的“學”并不是終點,教師的“教”更得改變。我認為,師之優者并非會“教”,而是善“導”,如果“教師”都能變成“導師”,那么,我們的教師就是“全優”。鑒于此,我著力倡導教師進行基于學情的“導學設計”,并多次邀請華東師范大學的郭景揚教授具體指導,請喬麗平、顏婉穎等教師帶頭示范。教師們圍繞學科核心素養和課程目標,認真設計情景式問題、梯度性問題、拓展性問題等,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課堂導學與作業設計”的研究和實踐正在學校全面推進,其成果也將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我們還借助信息技術豐富和創新教學手段。依托強校內涵建設項目,我們正在推進的工作是建立“信息化支撐的學業質量保障體系”。不久前,我校加入了教育部科技司“智能化背景下的學生自適應學習研究”共同體,我們將這兩個項目融合起來。目前,題庫、終端設施等正在建立之中,對教師的信息技術、平臺操作,以及信息技術如何與學科融合等已進行了多次培訓。我也請一位教師上了一堂探索課,研究路徑和方法,希望能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學科的高度融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師的教學水準。關于學生的改變一是自信之重建。自信心乃戰勝困難之首要條件。對我們學校的學生而言,自信尤為可貴!如果學生在思想境界、學習等方面失去了自信,那么,他就會失去做一個高尚之人的信念,也會失去在學習道路上前進的動力。所以,在改變學生方面,我的策略是“塑自信,求發展”。為擴大自信學生的數量,學校每學期評選“六中之星”,有行為規范、學習、助人、勞動、衛生、節約糧食、文藝、體育諸方面,學生的自信心不斷得到增強。隨著學校以學生的“學”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學生總體上消極、被動的學習狀態正在改變,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有了明顯增加,“主人”意識明顯增強,學習積極性得以調動。二是“適性”之實驗。現代教育的理念是“以學生為本”,促進學生潛能開發和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德智體美勞在人的培育上是一個整體,所以必須堅持“五育融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我校學生單科學習成績還無法突破的情況下,應該更加注重“適性發展”。第一是課題引領。結合“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本校學情,我們確定了“適性發展”為“強校工程“實驗項目,并提出了“適性發展讓每個生命更燦爛”的口號,以課題“基于學情的課堂教學策略的研究實踐”為引領,研究適合學生學情的教學策略。第二是“一生一方案”。針對學校班額少的優勢,我注重“小而優”的研究。我召集畢業班教師進行座談會,以初三年級為試點,請教師們在摸清學生情況的前提下,設計“多對一”(多名學科教師對一位學生)的“一生一方案”。即根據學生個體學情等,制訂個體學習方案,促進學生更有效地學習。這是一項比較繁雜的任務,必須對學生了解透徹,否則難以制訂出適宜的方案。最終,教師們制訂了“一生一方案”并付諸實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張豪奇老師班中有位吳同學,初三年級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88分、數學34分、英語21分、物理33分、化學35分,總分只有211分。各科教師“一生一方案”策略具體實施后,臨考之前,吳同學告訴班主任張老師:“老師,你放心,我一定好好考。”7月中旬,張老師收到了吳同學傳來的中考分數單:語文109分、數學46分、英語37.5分、物理65分、化學49分、體育27分,總分333.5,雖然總分數還是不高,但遠超二模考試分數,順利畢業。這一做法,目前正在其他年級逐步推廣。第三是平臺搭建。結合校園文化建設,我們舉辦了“經典詩文朗誦”比賽,每個班的學生們都踴躍參與。許多學生原本一首小詩要讀無數遍才背得出,為了不拖班級后腿,他們下了功夫,較長的詩文也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背出了。另外,學生們積極參加“學生合唱團”“音樂”“信息技術”等多種興趣小組。第四是“適性”課程。“適性發展”要有課程的支撐。在原來的基礎上,我努力推進“觸式橄欖球”和“校園足球隊”作為學校特色課程。2020年,學校成為浦東新區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觸式橄欖球”)。為進一步豐富課程,我又積極動員相關教師編制其他“適性”課程,目前,“絲網花編織”“素描”“浦東人文歷史”也成為學校新的特色課程。不久,我們的“3D打印”“智能機器人”等也將進入校本“適性”課程,吸引更多的孩子參與,為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展示學生的才華及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多的條件。來六團中學至今已兩年多了,我的工作日志也記錄了7萬多字。教師們曾說:這個新校長很煩人的,一會兒要我們改這兒,一會兒要我們改那兒。我能理解那時教師們的埋怨,但在“煩人”的工作中,學校有了長足的進步。從教師工作的積極性看,70%以上的教師早晨7∶00左右已到校(上班規定時間為7∶40);早晨、中午,每個班級都有教師在看護學生;教師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主動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的次數有了明顯增加;關愛學生的教師越來越多,“德才兼備,亦師亦友”的教師形象正在形成。從課堂教學情況看,“灌輸”現象正逐步消弭,“以學生的學為核心”的課堂教學新模式正在形成,絕大部分的教師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學生的學習活動明顯增加,而且教師能關注全體學生、注重差異性,通過激勵、表揚等手段,讓原本學習基礎等較差的學生也能增強自信,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學生的精氣神也有了不少改變。督導評估專家們的校園觀察、與學生交談等反映,學生們文明禮貌、積極向上,“不氣餒,不放棄”的精神風貌有了很大提升。課堂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了明顯增強,良好的學習氛圍開始顯現。2020年10月,浦東新區教育局對本區18所市級強校進行了第二次增值評估,六團中學“增值排名”躍居第二。從此次專家們的問卷、訪談等數據看,師生、家長、社區等對學校的滿意度與前次評估相比,也有了較大提高。持續性的一點點改變,改變的就不是一點點。應該說,六團中學的今天比昨天好了。我相信,六團中學的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