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1張PPT) 有一條路,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羅馬。這條路,承載了無數的駱駝與商旅;這條路,傳播了東方的古老文化;這條路,傳承了東西方的友誼與文明。它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今天,讓我們一起隨著一座古樸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時空的阻隔,一起走近──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張騫線路商貿風光自學張騫出使西域他是一個冒險家,又是一個天才的外交家,同時又是一員戰將,真可謂中國歷史上出類拔萃的人物也。----翦伯贊敦煌河西走廊西 亞歐 洲今新疆地區陽關中 亞長安玉門關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西方東方下面欣賞《絲綢之路》主題音樂。西域歌舞,大漠駝鈴,黃沙萬里……絲綢之路早已成為歷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作為經濟之路,絲綢之路光榮地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作為文化之路,它卻承載著太多的歷史積淀,值得人們去品味、去探索,去研究,去永久珍藏……公酒絲稠之路A.旋律樸實,舒緩柔美,帶有濃厚的中國情調,同時又具有時代氣息,音樂畫面感相當鮮明。B.采用電子合成器演奏,聲音的層次和色彩比較豐富,具有樂隊般的音響效果,但音響效果和交響樂隊有明顯的區別絲綢之路歷史文化介紹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 為起點,東漢時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促進了歐亞非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后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張騫通西域后,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東漢時由都城洛陽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后分為兩條路線:一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另一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張騫張騫,漢中城固人,因開拓了“絲綢之路”被譽為:“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他是一個意志力極強、辦事靈活而又胸懷坦蕩、善于待人處事的人。他出使中途即被匈奴截留下來,在匈奴生活十多年,始終保持著漢朝的特使符節,匈奴單于叫他娶當地人作妻,已經生了兒子,也沒有動搖他一定要完成任務的決心。他住在匈奴的西境,等候機會。張騫終于找到機會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他們向西急行幾十天,越過蔥嶺,到了大宛(今烏茲別克共和國境內)。由大宛介紹,又通過康居(今哈薩克共和國東南),到了大夏。大夏在今阿姆河流域。張騫這才找到了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這個“行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是在伊犁河畔受到烏孫的攻擊,又一次向西遠徙。烏孫,63萬人,也是個“行國”,曾在敦煌一帶游牧,受過大月氏的攻擊。后來匈奴支持烏孫遠襲大月氏,大月氏被迫遷到阿姆河畔,而烏孫卻在伊犁河留住下來。自從大月氏到了阿姆河,不僅用武力臣服了大夏,還由于這里土地肥沃,逐漸由游牧生活,改向農業定居,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為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回國途中,又被匈奴拘禁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張騫出使時帶著100多人,歷經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個人回來。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但對于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為漢朝開辟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張騫回來以后,向武帝報告了西域的情況。這就是《漢書 西域傳》資料的最初來源。之后,由于張騫隨衛青出征立功,“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被武帝封為“博望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絲綢之路》主題音樂課件.ppt 絲綢之路歷史文化介紹.doc 張騫簡介.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