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校長講壇:構筑教育生態,傳導教育溫暖2018年夏,我被評為特級校長之后,由上海師范大學附屬外國語中學被安排流動到本區的松江四中初級中學,先過渡擔任“強校工程”顧問。一年后,我脫離原單位校長崗位,全身心擔任松江四中初級中學校長。松江四中初級中學是一所為上海市保障型大型居住區配套的初級中學,原本是松江四中的初中部。為了在泗涇鎮建滿足中心城區動遷需求的大型保障型社區(簡稱大居),就把原來的松江四中初中部獨立出來建校,滿足大居教育配套需要。我來到學校時,學校剛剛獨立,搬入新校舍一年。由于是這樣的建校過程和承擔的責任,所以學校被列為“上海市百所強校工程實驗學校”。作為初中學校,學校生源量較大,教育負擔較重;生源背景復雜多元,有相當部分外省市戶籍暫讀學生,流動性大。學生家庭教育條件差異性大,造成學生學習基礎差異性很大;從一個初中部變成獨立學校,學校各種管理制度、管理干部、教師隊伍結構、課程教學都還在建設當中,難免有些缺口。這些都是擺在學校“強校工程”面前的任務。剛剛來到學校,讓我感到意外的是,學校教師都很關注我,對我抱以很高的期望與熱情。許多陌生的教師來到我辦公室,主動跟我介紹情況,談他們的想法、建議、期待,令我感到溫暖,很受鼓舞。我想我一定要為這么一所充滿新生氣象的學校付出我的智慧和汗水,不辜負教師們的信任。我流動支教時間一般為3年,由于擔任學校“強校工程”顧問已經用去1年,所以我的工作任期也只有2年。我們這所學校像一棵剛剛移栽的小樹,需要我們各任校長前赴后繼,一層層給它鋪上營養土,一層層積累,最后輔助它長成為參天大樹,而不是翻來覆去折騰,或者為了一些指標的短期上升而急功近利。所以,我把自己的工作使命定位于:培基厚土。再加上之前學校制定的“一校一策”——“生態課堂”,結合起來,就是為我們新起步的學校建設新的教育生態而培基厚土。在接待教師的訪談中,不少教師反映平時每月拿到的工資總比其他學校教師少。我感到很奇怪,馬上去調查核算,發現原來學校獨立建校之后,還沒來得及建立自己獨立的績效考核分配方案。工資發放基本還沿用過去初高中一體時期的老方法。許多項目初高中不一樣,所以造成平時許多項目發不了、發放少,年底積累多,需要突擊發。這樣就讓教師感到平時收入少,特別是有些年輕教師每月還房貸壓力大,因此感到不滿意。找到原因后,我就與班子同志商量,形成共識,就是以此為抓手完善學校工資分配方案,增設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項目,同時配套“工作量認定”“工作評價”等一系列方案,先優化學校內部的分配、評價機制,優化內部生態。在制訂方案,聽取意見時,有老同志好心地勸我,動敏感地帶怕牽一發而動全身。我說,我認為只要體現公平、公正,老師們就會認可的。一直到召開教代會表決前,還有老同志提醒我,準備好一個方案遭否決的講話。我說,我感覺到老師的期盼,相信方案會得到大家的支持的。表決結果只有一票棄權,幾乎全票通過。幾位老同志既興奮又驚訝,沒想到大家這么團結一致。我的內心更是涌動著一股暖流,我感到為了學校良好的工作生態,大家的心是一樣火熱的,我深受鼓舞。后來,我們又做了《教師工作綜合評價方案》《“高中自主招生”優秀生評定方法》等,有力地推進了學校制度性建設,優化了內部管理機制和生態環境。我校也被評為“上海市法制教育示范校”。剛來學校時,有些初中校長提醒我:“你原來長期在高中擔任校長,學生都是經過挑選的,水平比較整齊。初中學生五花八門,你要更加辛苦了。”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我發現我們學校各種困難學生的確不少,有“家庭困難”“家教困難”“身心困難”“學業困難”等。在與教師們的情況交流中,我常聽到教師們有抱怨,認為這些困難學生拖了后腿,給自己工作造成很大壓力,甚至感到絕望。在與這些學生家長的交流中,我又常常聽到他們的抱怨,他們認為自身教育孩子有各種困難,希望把孩子托付給學校,哪知道孩子從學校返回來的問題更多、更大。時間長了,家長和孩子甚至怕上學校,對學校產生不少怨氣。這也是造成家校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對學校教育生態有嚴重影響。面對這個問題,我與書記和班子成員幾次探討,認為要轉變學校的教育觀念,把教育的溫暖傳送到每個孩子、每個家庭。我們認真排摸了全校困難學生情況,形成領導帶頭與困難學生結對幫困工作機制,要求學校黨政干部每人負責兩三名“困難學生”,形成“結對幫困”,并提出定期與學生談心、與班主任接洽、假期走訪家庭等具體工作要求,以此帶動全體教職工主動關心幫助困難學生,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有個孩子小學時因為有嚴重多動癥和狂躁癥,影響班級其他學生,所以,在小學后半階段基本是在家上學。孩子長大了,家長在家也漸漸管不住了,所以強烈要求上學。可這個孩子初中進入我校后還是影響他人和班級。為了孩子和家庭的愿望,我們就把孩子安排在一個專門的教室里,校領導和老師們輪流為他上課,形成了“一個人的班級”。有個單親學生,親人突然過世,成了孤兒。學校想盡辦法,找到了孩子從未謀面的親戚,并在街道的幫助下處理完后事。但就孩子今后撫養問題多方面商討,一時難以解決。有一天下午,孩子的兩個親戚來到校門口,要帶孩子去上訪。上級領導要學校出面勸阻。我們來到校門口,他們很客氣地說:“我們已從孩子這里了解了,學校平時校內校外很關心孩子,我們決不會為難學校。”說完就走了。過了兩天,他們又來到了校門口。我們走過去一問,他們拿出了一面專門制作的錦旗上書“愛生如子”贈送給學校。我們很受鼓舞。在我們學校,有孩子受傷,或者腿腳不便,上下樓困難,我校職工便組成小組,早晚在校門口和教室門口守候學生,背著他們上下樓梯,讓學生和家長放心。學校上上下下對困難學生的真心幫助,也感動了家長,他們更加理解、體諒學校,家校關系逐步變得融洽。由于“成績負擔”重,有些教師對“學業困難”學生失去耐心,存在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的問題。我剛開始一大早在校園走一圈,常常會看到一些教室內外有學生因為作業交不出,訂正沒完成,上學遲到而被罰站。為此常常暴發師生矛盾,師生關系緊張也經常遭家長投訴。我跟班子成員說,我們校園大、整潔,大樓巍巍但“溫度”似乎還太低。大家理解了我的意思,也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為此,我們多次利用教職工大會等跟教師們宣傳、討論。我還專門就“教育懲戒和傷害”的區別與教師們做了大會交流。為了提升學校的教育溫度,我還提倡結合學校特色課程的“鼓舞”課程文化,鼓舞師生彼此之間多理解、多欣賞。我們把師生獲獎評優信息制成短訊在校門口的大電子屏上滾動播放,讓全校師生及家長彼此欣賞、彼此鼓舞。慢慢地,我們的校園里歡呼聲多了,掌聲多了,問候聲多了,人際關系的生態越來越和諧,家長的滿意率提升很快。構建良好的學校教育生態,目的還是為了助力學生和教師,在這樣的環境中有更好的發展。為此,我根據我校學生特點,倡導開展“勵志教育”。在德育副校長和政教處積極探索下,形成我校特色的“勵志教育”系列活動和分年級目標體系,落實立德樹人,為學生發展裝上內驅發動機。為了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壓力,勃發青春陽光氣息,我還在學校推進“讀起來”“跑起來”“唱起來”的活動,讓校園書聲瑯瑯,歌聲嘹亮,充滿生命活力。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培養興趣,發展個性特長,我還主持了學校“新六藝”校本課程資源建設,建成了“3D創客”實驗室、“科創長廊”,整編了“鼓舞”課程,學校科創、藝術教育兩大特色基本形成,培養出“上海市小研究員”和多名區級科創小達人,獲得多項市級科創比賽一、二等獎,藝術表演項目多次榮獲市級金、銀大獎。在藝術、科創、勞動技術、體育等方面,學校內部形成一批優秀輔導教師,體育組的小董老師還通過自身努力,榮獲“女足國際裁判”資格。構建良好的學校教育生態,也為教師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由于我校是一所拆解后獨立出來的學校,教學和管理隊伍結構很不整齊,快速培養教學和管理骨干是一大挑戰。為此,我充分挖掘學校原有的市級專家資源,以及“強校工程”配套資源,把年輕教師推到學習平臺上,推到教學前沿。這兩年,學校每年都有兩三名教師被評為高級教師。為了加速培養管理人才,我與學校黨組織一起,推進年輕管理人才行政跟崗培訓。通過兩期培訓,選拔了2名校中層干部,近10名中層干部后備人員,大大充實了學校的管理隊伍,在學校適應中考改革、線上教學、抗擊疫情等重大任務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學校管理做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有效應對了各種挑戰。特級校長流動對我個人來說,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讓我拓展了教育視野,學到了新的知識,驗證了已往的治校經驗,結交了新的朋友。這項工作時間雖短,但已永遠銘刻在我的教育生涯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