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校長講壇:日月既往,彌足珍貴2018年9月,我榮幸地被評為上海市特級校長。這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譽,我分外珍視。在喜悅之余,我也對自己將要身體力行的流動工作倍加關注:我會流動到哪里?我能在流動校做些什么?流動工作能順利完成嗎?……我腦海里一下閃過許多念想,有點好奇,也有些憧憬,同時還略感忐忑。當知道我流動到的學校正是我區的“強校工程”實驗?!砥值谒闹袑W時,我感到,自己的流動經歷與初中“強校工程”結下了不解之緣。2018年9月,我的“流動”生涯拉開了序幕。謀劃——繪制發展愿景彭浦第四中學建校于1985年,是一所普通公辦初級中學,學校共有16個教學班,學生368人,其中外地生源占比29%;從父母學歷上看,初中以下學歷占比42%。何以強校?以何強校?凡事有其要,執其要者事成。強校規劃制定之初,我們以問卷調查和座談會的形式,找到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針對性地采取舉措:提升隊伍效能、補齊質量短板、凝練辦學特色、增強師生自信。我清晰地記得:2018年9月29日,區委書記、副區長、市教委副主任一起參加了靜安區實施“初中再加強”工程大會。在此次會議上,彭浦初級中學與彭浦四中正式作為支援校和實驗校簽訂協議,我作為校長代表在會議上作了交流發言。在發言中,根據前期對實驗校的調研與討論,我提出三點想法:(1)確立發展目標,思考頂層設計;(2)加強機制建設,明確組織架構;(3)落實具體舉措,推進支援力度。這次會議以后,我和彭浦四中的領導班子確定了推進“強校工程”的基本策略,確定在管理共益、課程共研、師資共享、教研共探、特色共建、目標共達6個方面實施試點與突破。3年中,我深入彭浦四中,與彭浦四中的領導反復溝通、籌劃,認真部署“強校工程”的實施。兩所學校的管理團隊展開了經常性的互動、合作、共享,彭浦初級中學教育教學活動對彭浦四中全開放,我校的骨干教師團隊走進了彭浦四中的校園。我們做到“每月有互訪活動,每月有活動主題,每月有反饋記錄,每月有實效推進”。在日益深入的交流中,兩校實現了辦學思想、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的滲透與融合。探索——助力學校發展從踏入彭浦四中這一刻,我就把自己深入彭浦四中的日常點滴以管理日志的方式記錄下來。我每周梳理自己的工作重點,記錄下周工作的要點,有什么困惑、疑慮、靈感也及時記錄下來,因為我覺得“流動”這是一項全新的工作,需要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對于“流動”助力“強校工程”的各項工作,我們著眼于教育教學狀態的改善、辦學特色的增強、整體辦學水平及家長滿意度的提升。提振信心,強化團隊文化我從優化教師文化入手,和彭浦四中班子成員共商激活團隊凝聚力、向心力的舉措,著重通過文化營造、制度完善、平臺搭設、任務驅動、激勵表彰等途徑,讓教職員工提振精氣神。我在彭浦四中做過多次講座,其中有一場談到“我們需要創設怎樣的團隊文化”,我倡導將團隊文化愿景提煉為:教師主動的“自我管理”文化、教師互動的“信息共享”文化、教師全員的“自主參與”文化、教師常態的“研修反思”文化、教師廣域的“讀書交流”文化,并提出以“課程”磨煉隊伍、以“評價”推進隊伍、以“特色”發展隊伍、以“文化”引領隊伍的辦學主張。這些想法在后續教師的討論、交流中引發了強烈的反響,對于形成教師理念的共識起到了積極的助推作用。提振信心,用愿景凝聚人心,學校的管理需要不斷強化使命責任、價值引領、目標激勵,使教職工從價值認同到價值踐行。立足課堂,強化研修反思在“流動”的這3年中,我每周深入流動校的課堂之中,聽課、評課、磨課,策劃并參與學科教研活動。我還組建了一支專家團隊與教師團隊,全程支援流動校的課堂教學、教研活動、備課活動、質量監控等工作。彭浦初級中學的教育教學活動對流動校主動開放,如何設計立足課堂的研究、如何推進致力專業的研修,是我與彭浦四中管理團隊交流最多的話題。課堂體現著教師的最大價值與最高尊嚴,研修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加油站,由研修而引申出的高效課堂構建、校本作業設計、命題能力提升、教師論壇創建、教學經驗提煉、學科活動設計等實踐,產生了“互動式”的聯合教研、“專題式”的教學研究、“專項式”的業務培訓。所有這些活動,引發了教師更多深耕于課堂教學的思考與研究,助推了教師立足專業的提升與突破。對于青年教師而言,起好步、開好頭,尤為關鍵。彭浦四中的見習教師每年都在彭浦初級中學進行浸潤式的培訓,我校將最優的師資投入新教師的培訓工作中。彭浦四中的化學老師小郭,只要有時間,就走進彭浦初級中學區學科帶頭人陳老師的課堂虛心求教。陳老師也一次次地深入徒弟的課堂,毫無保留地與徒弟共同切磋,共享教學資源。在初三第一次模擬考試中,小郭老師任教的班級成績遙遙領先區內同類學校,彭浦四中的化學學科教學質量有了質的飛躍。小郭老師的事例也在彭浦四中產生一定的“鯰魚效應”,學科教師更加關注教學理念、方法、手段的更新。小郭老師在陳老師的指導下,還把自己的教學探索與心得寫成論文,獲得區青年課題評比一等獎。研究項目,強化質量保障在流動的3年中,彭浦初級中學先后開展了“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學校管理策略研究”“贊賞教育視域下高效課堂的實踐研究”等項目研究。我向彭浦四中及時溝通項目研究進展,分享項目研究啟示,進行項目成果推介。彭浦四中在這3年中,也開始了項目研究。為保障項目的順利實施,我們提供研究的實踐樣本,全力支持流動校促進學生個性化的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以及個性化課程的校本化實施。還記得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間,教師們開始了線上教學的全新嘗試與體驗。當時,彭浦初級中學向教師提出“四個一”的建議,即(1)記錄“空中課堂”中印象最深的一節課,側重啟發和感悟;(2)撰寫一篇“在線教育”的經歷,側重做法和體會;(3)完成一份市級在線教育課的記錄,側重過程和點評;(4)修改一份在線教育的教案,側重互動和提煉?!八膫€一”的要求是一種任務驅動,讓教師們明確我們學什么、如何學,我們做什么、如何做,讓教師們在學、思、悟、改的過程中進一步反思課堂教學的設計與效果,優化課堂教學的策略與方法。我們在學校官方微信公眾號上連續10期推出近40位教師的實踐心得。我將這些貼近一線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及時推介到彭浦四中,這些要求與分享對彭浦四中的線上教學工作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成效——實現互助共進“心向往之,行必能至?!苯?年中,我的流動?!砥炙闹腥〉昧碎L足的進步。其一,教師有活力,素養在提升。3年中,有12位教師分別在區教研活動、市課程領導力項目上交流發言,8位教師分別在市、區級的平臺開了展示課;課題的申報立項率創下新高,達到了70%。其二,學校教學質量有提高,短板在補齊。2019屆、2020屆學生的整體發展在原來的基礎上又有了明顯的進步,獲得區教育局的肯定。其三,品牌有雛形,效應在擴大。學校的法治教育項目受到市、區領導高度的認可,學校成為“青少年法治教育協同創新中心”實驗校。在這3年中,上海教育、今日頭條、新民晚報等多家媒體對彭浦四中的各項工作進行了16次報道;家長對教師開課以及學?;顒拥臐M意度普遍較高;近年來,對口小學入學率整體呈上升態勢……3年時間,轉瞬即逝。在這一過程中,我始終將“流動”作為一項課題來思考和研究?!疤斓莱昵?力耕不欺”,我以問題為導向,把自己的經驗、做法在流動校踐行,盡自己所能,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與彭浦四中進行了毫無保留的交流、溝通……3年時間,歷歷在目。這3年來發生在流動工作中的故事、經歷,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流動工作使我這3年顯得愈發忙碌而充實,我每天的記事本上都是密密麻麻的筆跡。3年中,面對一個個新問題、新挑戰,我和我的管理團隊知難而進、迎難而上。3年中,圍繞強校支援校的工作,圍繞流動工作,我校與彭浦四中接受了多次調研與座談,我在市、區級會議上也多次做了主題發言與交流。我時常在想——流動,能帶來什么?已經帶來什么?我覺得“流動”,帶來了觀念的更新與活力的迸發;“流動”,帶來了專業的成長與面貌的改變;“流動”,帶來了學校的發展與持續推進的動力……作為親歷流動工作的校長,我感受到了流動工作對于基層學校的積極作用與長遠意義。作為一名區政協委員,我把自己的感受寫成政協提案“關于建立區域義務教育學段教師定期交流輪崗制度的建議”。此建議受到上海市教委基教處、人事處的極大關注,相關部門專門邀請我一起座談協商,并表示這一建議將寫進“十四五”師資發展規劃中。我的建議還獲得2020年度“上海市優秀人民建議獎”。流動工作是我職業生涯中難以忘懷的一段經歷。那些不眠之夜、那些困難與挑戰、那些壓力與責任,都已一一經歷……我將永遠珍藏這份回憶。現如今,看到流動校呈現一派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發展態勢,我倍感欣慰與自豪,覺得所有的辛勞與付出都值得,所有的努力與探索都彌足珍貴。2021年,我們兩所學校開始了緊密型、集團化辦學探索的征程。我將一如既往、逐夢前行,再助集團校獲得新的提升與發展,為了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