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屆高三線上畢業典禮校長致辭:延佇青春,安行無疆同學們、同事們、家長們好。又到畢業季,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今天我們在一個虛擬的場所舉行一場真實的活動,來為又一個三年舉行典禮,這很遺憾,但又值得紀念。你們這一屆學生,真不容易,三年趕上兩次停課,兩次復課。但是你們又很幸運,因為你們屬于延安人,求學在延安,成長在延安,延安所給你們的優良品質,使你們在這個特殊時期扛了過來,并取得了很好的成長。據老師們了解,本屆學生幾個加試學科的A及A以上比率,均在45%至65%之間,整體上好過歷年的學習質量。我一般是不談成績的,在成績之外,我更關注你們全面素質的成長,因為你們未來的路還很長,要依靠良好的素質來獲得更好的發展。我今天之所以談成績,是因為你們取得這個成績的背景很特殊,它驗證了你們心態良好、處變不驚、慎獨自律以及克己致學的素養。今年你們自己定的畢業主題是“延佇青春,安行無疆”。“延佇”一詞,最早出現在辭賦《離騷》中,原句是“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延佇”,是“低徊遲疑”的意思。我理解為同學們想表達不舍在延安度過的青春時光,不舍離開母校的依依之情。“佇”,是“久望而輾轉思念”的意思,我理解為同學們更想表達即使離開延安,也會始終眷念母校。整個主題的深層意思,我理解為,你們渴望自己永葆青春之念,終生努力前行。同學們把“延”和“安”嵌入畢業主題,那么,我就從“延”和“安”兩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想法,并以此作為臨別的囑咐。“延佇青春”,是臨別述情,也是自我砥礪。永葆青春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尤難。它需要同學們具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世界觀,就是你對世界的看法。一個人的世界觀是由他所見所聞的多寡來決定的。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是為了更加客觀地認識這個世界。價值觀,就是你認為怎么做是對的。人們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不盡相同,人們在不同時間對同一事物的看法也會發生變化。比如,知識、財富和健康,哪個更重要呢?再比如,享受和奉獻,哪個更值得一做呢?人生觀,是由世界觀和價值觀所決定的,你讀了書,行了路,又做出了思考,那么,你準備成為怎樣的人,樹立怎樣的理想呢?延安中學的三“延”課程給了你們很好的培育。我希望同學們走入高校,進入社會,能夠始終堅持三“延”式的學習方式,這是永葆青春的法寶之一。第一,堅持基于“知識與技能”的延伸性學習,把學習與實踐緊密結合,而不是僅僅拘泥于書本學習。學習的目的終究要學會使用,“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本質要求。同學們都知道“紙上談兵”這個真實而又充滿悲情的事例。按理說,前車之覆當為謹戒,可是幾千年過去了,至于今天仍有萬萬千千的學生在重復著“紙上談兵”式的學習,不但學無所能,而且終生厭惡學習,永葆青春從何談起?第二,堅持基于“問題與任務”的延伸性學習,把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而不是僅僅重視結論。學習的目的終究要學會思考,“學以致思”是學習的本質要求。今年的高考作文題就涉及了這個問題。小孩子喜歡發問,因為無知而好奇,好奇恰恰是思考的起點,可惜小孩子沒有研究的能力。成人重結論,對不對?這要看結論是怎么來的。重視別人的結論當然對,這是學習與運用的需要。但是別人的結論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甚至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才研究出來的。這個結論是否正確?運用者不能全信,而應當對他人的結論有質疑的習慣。古人說盡信書不如無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重視自己的結論對不對?當然也對,但是自己的結論也不能憑空杜撰出來,它一定是從問題出發,經過研究的過程才得出的。重結論,更要重過程,而這一切,都是從發問題開始的。由此,我們說保有發問的習慣,必經研究的過程,重視得出的結論。今天的許多學生,眼中只有題目,卻提不出問題;只會做題,卻不會解決問題。輕視思考的過程,重視作業的結論,永葆青春從何談起?第三,基于“創新與創造”的延伸性學習,把學習與創造緊密結合,而不是“復制”與“拿來”。學習的目的終究要學會創造,“學以致創”是學習的本質要求。“創新”是從有到好,“創造”是從無到有。“創造”比“創新”更難,是零起點。今天的中國科技,創新能力越來越強,但是創造能力還是很低,需要你們這樣的青年才俊參與進來,創造出有益于國家發展、百姓生活的東西出來,使我們的民族更加強大,成為世界的領跑者。“安行無疆”,是臨別述志,也是自我設標。堅持一往無前說起來容易,堅持到底做起來尤難。延安中學的三“安”目標給了你們很好的指引。我希望同學們走入高校,進入社會乃至更長的人生路上,能夠始終堅持三“安”目標,這是行者無疆的法寶之一。第一,學會做人以“安身立命”。這是最低的發展要求。生命倏忽短暫,彼此的生命都彌足珍貴。我們要善待自己并由此善待所有遇見的人,善待所有雖未遇見但可能因我們的決策或行動受到影響的人。生活五味雜陳,我們要在善待彼此中獲得更大的生活勇氣和更多的快樂體驗。我希望你們:行善積德。只要有可能,應該給予自己遇見的困境者以力所能及的幫助,并喚起更多的慈善參與者。適者生存是自然界和人類的進化規律,而不是人與社會的文明規則。讓幫助別人成為自己內心的需要,以避免留下見難未幫、知困不助的愧疚。有惻隱之心是為仁,仁者無須受謝與回報,而是把助人作為快樂之本。公共場所不能僅僅依據先來后到的公平原則,還要依據優讓弱困的正義原則。公共場所不能僅僅依據隨心所欲的共享原則,還要依據彼此不擾的私享原則。公共場所的消費性資源不可浪費,不可貪占。提供這些資源的目的,是以備不時之需,以解燃眉之急。要樹立并強化共情意識,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少使用或不使用公共資源。秉持公平正義,分清共享私權,做一個有教養的紳士。尊重私權。不可議論他人的長與短,個人長短純屬私權。如果心存善意,請擇機與之交流。不要做一個告密者,而要學會尊重他人的隱私,不負他人的信任,寬容他人的錯誤,化解他人的牢騷。告密的目的無非邀功或害人,二者必居其一。不要在沒有事實根據的情況下跟風針對某一事件的輿論審判,這種事件經常被一面之詞和偏見所主導,造成傷害與侵權等后果,甚至影響法律的審判。保護權益。處理個人沖突與維護個人權益時要和諧而不隱忍,平和、理性而有理據地說出自己的質疑、判斷或要求。在追求自己目標的同時,要特別注意不傷害別人的權益,時時記住維護他人的權益就是維護自己的權益。共情角色。每個公民的身份都在服務者和被服務者之間來回轉換,這兩個身份平等,各有尊嚴。服務他人時不要低三下四,被他人服務時不要頤指氣使,不做人格分裂的人。第二,學會求知以“安貧樂道”。這是中等的發展要求。安貧樂道,不是甘于貧困,而是不慕外物,生活的目標是“正好就好”,不要急功近利、貪得無厭。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追求“道”上。我希望同學們:修身養智。努力成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而不只是一個上過學的人。前者全面發展,品學兼具;后者只會考試,不堪大用。成為一個有自由思想、獨立精神和勇敢性格的精神貴族;不做一味謙遜、懦弱和服從的精神奴隸。做一個尊重常識的人。常識,是社會對同一事物普遍存在的日常共識,是經過持久檢驗的認識。尊重常識是一個正常人應有的底線。要交往知識和品德都高于自己的人,總跟誰在一起,也會慢慢成為與之相同的人。涵育品格。做一個重誠實的人。寧可因誠實而卑微,也不要因欺騙而顯赫。但是假話不可能一句都不說。生活中需要善意的假話來避免和化解一些矛盾,這種以善為目的的行為非但沒有違背自己的意志,恰恰相反,它是自己意志的特殊體現。做一個有意志的人。說話不要違背自己的意志。如果不愿意或者不能說出內心真實的想法,那么寧可選擇沉默。做一個有定力的人。一切偉大的人物并不是沒有卑鄙的念頭,只是沒有把任何卑鄙的想法變成現實。偉大與卑鄙只是一念之差。正確定位。要關注生命本身的意義,包括健康、快樂、好學、多趣、善良和正義等方面;要適度而不是傾力追求生命以外的意義,否則,財富、權力和地位將成為生命的枷鎖甚或是絞索。了解自己的智能優勢、職業興趣和社會能力,不盲從、不羨慕他人,人在合適的位置上才能充分顯示自身的價值,提前為遙遠的事情做好準備。避免反復開始,浪費生命。第三,學會做事以“安邦定國”。這是最高的發展要求。忠勇是公民之魂,是國家之義,是祖先的血脈之約。任何時候都要忠誠勇毅,不負國家民族。做事有大有小,都是服務國家和百姓,都要從安邦定國的目的出發。萬仞高峰起于累土,十里大堤潰于蟻穴,所有于國于民有關的事情,大事很大,小事不小。我希望你們:法器慎用。作為公民個體可以做法律禁止以外的任何事情,作為公職人員不可以做法律授權以外的任何事情,任何人必須做好法定的職責。拒絕接受一切于法無據、與法沖突的任務,為維護法律的嚴肅性寧可辭去當前的職務。尊重批評。尊重他人批評的權利。批評需要勇氣,難能可貴。要感謝他人批評的行為,批評對了受益,批評錯了無害。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聽正直、誠實與有學識者的批評,是難得的收獲。不可追究批評者的動機,否則沒有人再敢發出批評的聲音,這和防川是一個道理。批評和陰謀有著明顯本質的區別,胸懷闊大者所見即批評;內心猥瑣者所見即陰謀。尊重他人辯解的權利,判斷對方表達的邏輯性與合理性,而不是固執于自己的推測。在沒有實證之前,所有的事情都不是真實的,所有的事情也都是有可能的。慎重決策。要敬畏天道,敬重人心。不要想著征服一切,人并非無所不能,除了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別無它路可走。事非經過不知難。在做出決策、給出評價或進行處置之前,需要進行換位思考,同理心往往讓自己找到更貼近人性的解決辦法。對于不懂得和不了解的事情,不要輕易表示贊成或反對,要習慣于科學求證和多方請教,在哪里說得越少,在哪里聽到的就越多。在了解事情的全貌之前不要先入為主選邊站隊,更不要只聽一面之詞。要依據事情的因果邏輯、涉及的法律問題和社會倫理等要素提出疑問,不輕易做出結論。好了,說得不少了。這是一個老教師給同學們的囑咐,我是真心希望你們這一代能成為我心中的模樣,如此,國之甚幸,民之甚幸,我也甚幸,我爭取活到你們有為的那一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