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師大八年級生物上冊復習知識點第15章 動物的運動動物的運動對動物的自身生存和繁衍后代都有重要意義。1、動物的棲息環境大體上可分為:水、陸地和空中三大類。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動物,其運動方式與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現象。2、動物在水中的主要運動方式:游泳3、動物在陸地上的運動方式有:爬行、行走、奔跑和跳躍(1)爬行:如蝸牛、馬陸、蛇(特點:身體貼近地面)(2)行走:如貓、狗、大象、馬。(能行走就能奔跑)。(3)跳躍(特點:后肢較發達)如青蛙,袋鼠,跳蚤等4、動物在空中的運動方式:飛行,包括鳥類(翼)、昆蟲(翅)、與蝙蝠(借助翼膜飛行)等。鳥類飛行的基本方式鼓翼飛行,鳥類在飛行時常常是鼓翼飛行與滑翔(省力的方式)交替進行。5、強調:①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動物,運動方式也有所不同,表現出對其生活環境的適應。 ②動物的結構與運動方式相適應。如:蛙在水中用蹼游泳,在陸地上用發達的后肢跳躍,★6、運動系統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部分組成。骨和骨連結構成了骨骼,也可以說運動系統由骨骼和骨骼肌構成。7、在神經系統的調節與其他系統的配合下,運動系統起著支持、保護和運動的作用。★8、骨的結構:骨的結構包括骨膜、骨質和骨髓三部分。※ 1.骨膜: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經以及成骨細胞等,其中血管為骨提供營養;骨膜內層的成骨細胞,與骨的長粗和骨折的修復有關。※ 2.骨質2.1骨密質:骨干外周的骨組織致密2.2骨松質:骨干內側和骺端的骨組織呈蜂窩狀※ 3.骨髓3.1紅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骨松質的腔隙內始終保留紅骨髓。3.2黃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強調:一塊骨就是一個器官。人體有206塊骨。骨髓: 幼年時骨髓腔與骨松質內的骨髓都為紅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后骨髓腔內的紅骨髓被脂肪取代,稱為黃骨髓,暫時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可恢復造血功能;終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紅骨髓位于骨松質內。★10、骨的生長包括兩個方面:長長和長粗長粗與修復:與骨膜內的成骨細胞有關長長:與骺端軟骨層的細胞有關11、骨的成分是水、無機鹽和有機物。(1)無機鹽主要是鈣鹽,使骨有一定的硬度。人體內的鈣約有99%以骨鹽形式沉積在骨組織內,骨是人體最大的“鈣庫”。(2)有機物主要成分是骨膠蛋白,使骨有一定的韌性。12、人的不同時期骨的成分和特性的變化:時期 有機物 無機物 骨的特性兒童少年期 多于1/3 少于2/3 彈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變形成年期 約占1/3 約占2/3 既堅硬又有彈性老年期 少于1/3 多于2/3 彈性小,易骨折13、 ①不活動的骨連結:顱骨的連結等骨連結的類型 骨連接 ②半活動的骨連結:椎骨的連結等(椎間盤有彈性,減緩對腦的震蕩)③可活動的骨連結:也稱關節:肩關節,膝關節等14、關節的結構: (結合圖形記憶)關節面 關節頭 覆蓋著一層關節軟骨。關節窩關節囊:由結締組織構成,分泌滑液。關節腔:內有滑液,能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15、關節的特性:靈活性:A.關節面上覆蓋一層關節軟骨可減輕震蕩和摩擦B.關節腔內有滑液可減少關節面之間的摩擦牢固性:A.關節頭與關節窩的凹凸結構 B.關節囊包繞關節 C.關節周圍及關節腔內有韌帶加固16、全身的骨骼肌有600多塊,一塊骨骼肌就是一個器官。骨骼肌包括肌腱和肌腹兩部分。(1)肌腱:由結締組織構成,分別附著于相鄰的骨上。肌腹:屬于肌肉組織,是骨骼肌收縮舒張的部分,內有血管和神經。(2)骨骼肌的功能:參與運動、維持人體形態、保護內臟器官、參與呼吸和排便、表達情感、維持體溫等。★17、軀體運動的形成是由骨、關節、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的。骨骼肌收縮時,牽引骨繞著關節活動,從而產生運動,這一過程是神經系統的支配下完成。骨骼肌大多附著于關節周圍,一個運動通常是由多塊骨骼肌協調完成的。記住特例:(1)手臂自然下垂時: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都舒張 手臂提重物:肱二頭肌與肱三頭肌都收縮;(2)屈肘時:肱二頭肌收縮,肱三頭肌舒張 伸肘時:肱三頭肌收縮,肱二頭肌舒張。18、運動是以骨為杠桿,關節為支點,骨骼肌收縮為動力形成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