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教案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感受詩畫的完美結合,其中所蘊含的文化,了解印章在作畫時的用法,及怎樣與畫結合,表達出怎樣的意蘊。教學重點:1、詩書畫印的結合。2、領會蘊藏在詩書畫印中的中國傳統人文思想。教學難點:引導學生發現詩書畫印的美。教學進程:一、教授引導學生自己去發掘中國古代山水畫作品中所具有的中國人文精神,以及這種思想對山水畫發展的影響。作為中國古代山水畫的高峰時期——宋、元的山水畫來說,大體經歷了北宋、南宋和元代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的山水畫呈現出彼此不同的面貌和意境。1、北宋特別是前期的山水畫,雖然在所描繪的自然景物中包含著畫家對這些景物的感受和理想,但更主要的還是以客觀地描寫自然物為主。(板書:客觀地描寫自然物為主。)范寬《溪山行旅圖》,是絹本水墨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占據畫面約三分之二,聳立在中的主峰,右側有深谷瀑布,另一邊矮小的側鋒。中景與主山之間,被云氣阻絕,烘托出主山高不可攀的氣勢。這幅畫構圖并不復雜,細部的描寫卻很仔細,顯示出畫家有高度觀察能力和寫實功夫。描寫的手法也極其生動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規律。范寬運用深黑的墨色和扭曲顫動的筆觸,畫山石的輪廓和皴紋,分出巖石的塊面,然后用濃淡層次的不同,雨點般的短線,順著石塊組織的方向,逆筆皴擦,產生明暗深淺的立體感,而且加強了由皴紋引導的山石的動勢,賦予山石強韌的生命力。在這幅山水畫中,山的地位遠遠超過人物,它顯示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大自然生生不息,恒古不滅,人類則如同山中行旅,只是一個短暫停留的過客。郭熙《早春圖》,描寫北方早春時節清晨的景色,著重表現自然界不同季節的不同特征。王希夢《千里江山圖》長卷,成功地運用中國山水畫“咫尺千里”的表現手法,以濃重的色彩、宏大的氣勢,描繪了祖國山河的遼闊和壯美、抒發了畫家對大好河山的熱愛。2、南宋的山水畫與北宋的山水畫有顯著的不同,突出表現在追求詩的意境。(板書:突出表現在追求詩的意境。)馬遠《寒江獨釣圖》。設問:大家在這幅畫上都看到了一些什么?一條船、一個漁翁和水,還有大面積的白。是的,在畫面表面上只能看到這些。大家是否想到還有天呢?畫面上出現大片的空白,表面看這些空白是虛的,而實際上并非空白,而是虛中有實,這“實”既代表水——一片汪澤,也代表天。正是這種水天一色、無邊無際、空曠渺漠的境界,突出了江面的遼闊和寒意蕭索的氣氛和漁翁寒江獨釣的情景。這種根據創造意境的需要在畫面上留出大片空白的藝術手法,正是中國畫在構圖上的組成部分,因為它既是創造意境的需要,又是增強畫面形式美的一種手段。3、元代山水畫在意境的創造上更強調主觀書法與個人風格的創造。(板書:強調主觀書法與個人風格的創造。)倪瓚《六君子圖》,畫面的重點是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樹,從提拔上看“居然相對六君子,正直特立無偏頗”,顯然是借景抒情。全畫氣象蕭疏,近乎荒涼,用筆簡潔疏放,突出地表現了倪瓚獨特的藝術風格。王蒙《青卞隱居圖》,描寫浙江吳興縣北卞山的自然景色,整個畫面茂密蔥郁、氣勢雄偉,與倪瓚的山水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從以上兩幅元代山水畫可以看出,元代畫家在努力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的同時,更強調藝術個性的反應。(注:以上涉及到圖片的可在多媒體上放映,使得學生對它的不同時期的意境特點有進一步的理解與認識)4、印章的用法大家注意到了沒?很多畫上都有印章,這是為何呢?印章又有怎樣的用法呢?學生回答。國畫直幅落款字下蓋印,直下底角,不可再蓋壓角閑章。如右上落款,左下角可蓋閑章,左上落款,右下角可蓋閑章。如上款字印接近下角,閑章就不需蓋了。國畫棋幅落款,左右兩頭角邊,不可蓋閑章。右上落款,左下角可蓋方形閑章,左下落款,右下角可蓋方形閑章。此處如不需要蓋閑章,而勉強蓋上,反而弄巧成拙。長方形,圓形,長圓形閑章,爾不可蓋在下角方形壓角閑章處之地位。 方形閑章,不可蓋在書畫上端空白處,否則,就喧賓奪主了。胡鵬圖先生告誡大家,印章不要隨便蓋,如果蓋不好反而會適得其反。二、作業欣賞作品。三、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