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第一課《世界的格局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20世紀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現了三次大的演變,按其形成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一組是( )A.多極化趨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極格局B.兩極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多極化趨勢C.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D.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答案】C【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一戰后形成的世界格局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后北約、華約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蘇聯解體后,當今世界格局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按其形成的先后順序排列應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C項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符合題意。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的是20世紀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2.(2017九上·臺州期中)塞爾維亞某城有一石碑,刻有文字“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諾 普林西普在這里用他的子彈,表達了我們人民對暴虐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向往”,碑文記載的事件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個事件是( )A.來克星頓的槍聲 B.珍珠港事件C.薩拉熱窩事件 D.九一八事件【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薩拉熱窩事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在得到德國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故選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薩拉熱窩事件的識記。3.(2017九上·杭州月考)法國元帥福煦在聽到《凡爾賽和約》簽字的消息后說: “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這主要是因為《凡爾賽和約》( )A.沒有消除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B.不可能帶來任何和平局面C.激化了日本與美國之間的矛盾 D.解決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答案】A【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凡爾賽和約》帶來的影響。因為這一條約是建立在對戰敗國和弱小國家的欺凌基礎上的帝國主義國家的分贓協議,因此它只是暫時調整了各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隨著各帝國主義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必將發生新的戰爭,因此這不是和平,而是休戰。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凡爾賽和約》帶來的影響。4.陸軍實力之總數不應超過10萬人,軍官及補充部隊在內,并應專為維持領土之秩序及邊界巡查之用。……萊茵河之東50公里一線以西……陸地要賽均應解除武裝并拆卸之。”這些規定( )A.加劇了殖民國家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B.暫時協調了亞太地區的矛盾C.經全體協約國簽字后促進了戰后世界和平D.埋下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答案】D【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凡爾賽和約》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1月到6月,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開和會,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其中規定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這樣造成了戰勝的協約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凡爾賽和約》的識記。5.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大陸各國掀起締約結盟狂潮時,英國一開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反對結盟 B.光榮結盟 C.獨立自主 D.光榮孤立【答案】D【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初世界格局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大陸各國掀起締約結盟狂潮時,英國一開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光榮獨立。一戰前,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是巴爾干地區,有著歐洲“火藥桶”之稱。美、德的崛起迫使英國不得不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與法、俄組成“三國協約”。 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了由德國控制的“三國同盟”。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初世界格局的識記。6.(2017九上·慈溪期中)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把槍挑起一場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 )A.薩拉熱窩事件 B.馬恩河戰役C.美國參戰 D.凡爾登戰役【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薩拉熱窩事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在得到德國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故選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薩拉熱窩事件的識記。7.19世紀末,德國聲稱:我們過去把土地讓給一個鄰國,把海上讓給另一個鄰國的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在陽光下的地盤。為與鄰國爭奪“陽光下的地盤”,德國主導締造的軍事集團是( )A.三國協約 B.歐洲反法聯盟C.三國同盟 D.反法西斯同盟【答案】C【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三國同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爆發前,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后起的國家要重新劃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出現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兩大集團的競爭,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其中德國主導成立的是三國同盟。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三國同盟的識記。8.(2017九上·臺州期中)“戰場上隨處可見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號掙扎的傷兵和堆積如山的尸體。”這場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人們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的戰役是( )A.凡爾登戰役 B.斯大林格勒戰役C.日德蘭海戰 D.馬恩河戰役【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凡爾登戰役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造成雙方70多萬人的傷亡,因此被稱之為“凡爾登絞肉機”,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故選A。 【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凡爾登戰役的識記。9.(2017九上·杭州月考)1919年,美、英、法、日等國在巴黎和會上都(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 B.根據自身實力提出利益要求C.分得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 D.為歐洲持久和平作出了貢獻【答案】B【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巴黎和會的準確記憶能力。解題時注意回顧巴黎和會上,美、英、法、意、日五大國的共同之處的相關史實。回顧已學史實可知在巴黎和會上英國為保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在殖民地的分割上美國沒有分到,且在會后的海軍軍備競爭卻成了華盛頓會議的背景,由此分析可知ACD的表述均不合史實;在巴黎和會上各參與國都根據自身實力提出利益要求,因此B符合題意與史實。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巴黎和會的準確記憶能力。10.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國變成世界帝國……德國的貨物,德國的知識,德國的勤奮要漂洋過海。”這番話反映的實質是( )A.要向全世界擴展勢力 B.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聯系C.與英國進行商業競爭 D.使德國成為世界工廠【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一戰前德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導致政治發展不平衡,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要求重新分割世界。根據材料“德意志帝國要成為世界帝國”可知,這是德國要對外實行侵略擴張,稱霸世界。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戰前德國對外擴張的識記。二、材料分析題11.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數據參戰國家 卷入人口 傷亡人數 經濟損失30多個 15億人口 3000余萬 3400多億美元材料三: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0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占領,東岸50千米內不設防區。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1)材料一中的斜線、方格部分分別表示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是什么?它們的形成最終對世界形勢產生什么影響?(2)請寫出材料二中戰爭的性質(3)請問引起材料一和材料二事件產生的根源是什么?(4)材料三中“條約”是哪次會議上簽訂的什么條約??【答案】(1)斜線:三國協約;方格:三國同盟;影響:瘋狂的擴軍備戰,最終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2)性質:一場爭奪世界霸權的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3)根源: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4)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根據地圖可知畫斜線和方格部分的國家分別是英國、法國、俄國和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爭奪霸權,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國、法國、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得出答案斜線、方格部分分別表示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地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2)本題考查的是一戰性質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參加這次大戰的共有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這次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而進行的戰爭,是一場爭奪世界霸權的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3)本題考查的是一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美國、德國經濟發展迅速,后來居上超過了英國法國,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為了能在競爭中戰勝對手,列強之間從自身利益出發,結成軍事聯盟,出現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以后,瘋狂的擴軍備戰,最終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4)本題考查的是巴黎和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結合材料中的關鍵信息“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占領,東岸50千米內不設防區“可以判斷是該條約是《凡爾賽和約》。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召開巴黎和會,經過激烈的爭吵,1919年6月,戰勝國簽訂與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規定阿爾薩斯和洛林交還法國,廢除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制,德國支付大量賠款,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交給戰勝國委任統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戰爆發背景、原因、性質和影響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2.(2017九上·平陽開學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后起之秀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要求分割世界,同英、俄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材料二:19世紀是“科學的世紀”。但是,在20世紀初爆發的一場世界大戰中,一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首次在戰場上使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1)請寫出材料一中兩大軍事集團的名稱。它們的較量最終導致世界陷入巨大災難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什么?(2)請寫出一種在此次戰場上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說說人類應如何更好地運用科學技術。(3)分析材料一,說說此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4)閱讀材料,談談這場戰爭對人們有什么啟示?【答案】(1)三國協約、三國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戰。(2)坦克、飛機、毒氣彈等;我們應該把科學技術應用于造福人類、推動社會發展上,而不是應用于戰爭中。(3)兩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進行的戰爭。(或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4)珍惜和平,反對戰爭;發展、壯大愛好和平的力量;提高綜合國力。【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及后果。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由于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矛盾十分尖銳,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爭奪霸權;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兩大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本題考查科學技術的應用的相關知識相關知識。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坦克、毒氣等新式武器首次使用,使得戰爭變得更加殘酷,客觀上推動了科技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把科學技術應用于造福人類、推動社會發展上,而不是應用于戰爭中。(3)本題考查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4)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啟示,屬于開放性試題,圍繞“珍愛和平、遠離戰爭”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三國協約、三國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戰。(2)坦克、飛機、毒氣彈等;我們應該把科學技術應用于造福人類、推動社會發展上,而不是應用于戰爭中。(3)兩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進行的戰爭(或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4)珍惜和平,反對戰爭;發展、壯大愛好和平的力量;提高綜合國力。【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13.(2017九上·杭州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根據材料回答:材料二:一戰前夕英法德美力量對比1870—1913年美德英法工業產值在世界生產中的變化材料三:“一戰”爆發時,首先挑動戰爭的德國,其目的是企圖用武力取得“陽光下的地盤”(即擁有大量的殖民地以解決其發展資本主義所需的市場等問題)。(1)列強對抗的結果形成了上圖的對峙形勢圖,其中AB分別代表哪兩個國家?兩集團的形成產生了什么影響?(2)根據材料二,分析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3)依據材料三,寫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答案】(1)德國,英國。量大集團的擴軍備戰,造成國際關系的極度緊張,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陰云下。(2)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3)性質:一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19十九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締約結盟的狂潮,結成了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三國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國、法國、俄國三國組成的“三國協約”:, 其中AB分別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核心國英國和德國。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瘋狂擴軍備戰,使世界和平受到嚴重的威脅,世界局勢日益緊張,世界大戰一觸即發。故答案為:德國,英國。量大集團的擴軍備戰,造成國際關系的極度緊張,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陰云下。(2)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及學生解讀歷史圖表的能力。根據材料二的圖表可看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和德國的工業產值增長,在世界生產中的位次已經躍居第一和第二,而其殖民地的占有量卻沒有變化,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世界霸權。即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故答案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3)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除塞爾維亞等極少數國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衛戰爭性質外,一戰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而進行的非正義的掠奪性戰爭。故答案為:一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戰爭的發生是整個人類的悲劇,一切非正義的侵略戰爭都是對人類社會犯下的罪行,維護世界和平,避免戰爭是人類社會每個公民的職責和義務。1 / 1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第一課《世界的格局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步練習一、單選題1.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20世紀至今世界政治格局出現了三次大的演變,按其形成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一組是( )A.多極化趨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極格局B.兩極格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多極化趨勢C.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D.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2017九上·臺州期中)塞爾維亞某城有一石碑,刻有文字“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諾 普林西普在這里用他的子彈,表達了我們人民對暴虐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向往”,碑文記載的事件直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個事件是( )A.來克星頓的槍聲 B.珍珠港事件C.薩拉熱窩事件 D.九一八事件3.(2017九上·杭州月考)法國元帥福煦在聽到《凡爾賽和約》簽字的消息后說: “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這主要是因為《凡爾賽和約》( )A.沒有消除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B.不可能帶來任何和平局面C.激化了日本與美國之間的矛盾 D.解決了戰勝國之間的矛盾4.陸軍實力之總數不應超過10萬人,軍官及補充部隊在內,并應專為維持領土之秩序及邊界巡查之用。……萊茵河之東50公里一線以西……陸地要賽均應解除武裝并拆卸之。”這些規定( )A.加劇了殖民國家與殖民地之間的矛盾B.暫時協調了亞太地區的矛盾C.經全體協約國簽字后促進了戰后世界和平D.埋下了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5.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大陸各國掀起締約結盟狂潮時,英國一開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 )A.反對結盟 B.光榮結盟 C.獨立自主 D.光榮孤立6.(2017九上·慈溪期中)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把槍挑起一場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 )A.薩拉熱窩事件 B.馬恩河戰役C.美國參戰 D.凡爾登戰役7.19世紀末,德國聲稱:我們過去把土地讓給一個鄰國,把海上讓給另一個鄰國的時期已經一去不復返……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在陽光下的地盤。為與鄰國爭奪“陽光下的地盤”,德國主導締造的軍事集團是( )A.三國協約 B.歐洲反法聯盟C.三國同盟 D.反法西斯同盟8.(2017九上·臺州期中)“戰場上隨處可見坍塌的房屋,血肉模糊、呼號掙扎的傷兵和堆積如山的尸體。”這場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被人們稱為“絞肉機”、“屠場”和“地獄”的戰役是( )A.凡爾登戰役 B.斯大林格勒戰役C.日德蘭海戰 D.馬恩河戰役9.(2017九上·杭州月考)1919年,美、英、法、日等國在巴黎和會上都( )A.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 B.根據自身實力提出利益要求C.分得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 D.為歐洲持久和平作出了貢獻10.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宣布:“德意志帝國變成世界帝國……德國的貨物,德國的知識,德國的勤奮要漂洋過海。”這番話反映的實質是( )A.要向全世界擴展勢力 B.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聯系C.與英國進行商業競爭 D.使德國成為世界工廠二、材料分析題11.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數據參戰國家 卷入人口 傷亡人數 經濟損失30多個 15億人口 3000余萬 3400多億美元材料三:根據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12.0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占領,東岸50千米內不設防區。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1)材料一中的斜線、方格部分分別表示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是什么?它們的形成最終對世界形勢產生什么影響?(2)請寫出材料二中戰爭的性質(3)請問引起材料一和材料二事件產生的根源是什么?(4)材料三中“條約”是哪次會議上簽訂的什么條約??12.(2017九上·平陽開學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后起之秀的帝國主義國家如德國要求分割世界,同英、俄等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軍事集團。材料二:19世紀是“科學的世紀”。但是,在20世紀初爆發的一場世界大戰中,一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首次在戰場上使用,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1)請寫出材料一中兩大軍事集團的名稱。它們的較量最終導致世界陷入巨大災難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什么?(2)請寫出一種在此次戰場上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說說人類應如何更好地運用科學技術。(3)分析材料一,說說此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4)閱讀材料,談談這場戰爭對人們有什么啟示?13.(2017九上·杭州月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根據材料回答:材料二:一戰前夕英法德美力量對比1870—1913年美德英法工業產值在世界生產中的變化材料三:“一戰”爆發時,首先挑動戰爭的德國,其目的是企圖用武力取得“陽光下的地盤”(即擁有大量的殖民地以解決其發展資本主義所需的市場等問題)。(1)列強對抗的結果形成了上圖的對峙形勢圖,其中AB分別代表哪兩個國家?兩集團的形成產生了什么影響?(2)根據材料二,分析一戰爆發的根本原因。(3)依據材料三,寫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一戰后形成的世界格局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戰后北約、華約的建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蘇聯解體后,當今世界格局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按其形成的先后順序排列應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C項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兩極格局——多極化趨勢,符合題意。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的是20世紀至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2.【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薩拉熱窩事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在得到德國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故選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薩拉熱窩事件的識記。3.【答案】A【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凡爾賽和約》帶來的影響。因為這一條約是建立在對戰敗國和弱小國家的欺凌基礎上的帝國主義國家的分贓協議,因此它只是暫時調整了各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隨著各帝國主義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必將發生新的戰爭,因此這不是和平,而是休戰。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凡爾賽和約》帶來的影響。4.【答案】D【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凡爾賽和約》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1月到6月,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后的世界作出安排,在巴黎召開和會,簽署了《凡爾賽和約》,其中規定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這樣造成了戰勝的協約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凡爾賽和約》的識記。5.【答案】D【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20世紀初世界格局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大陸各國掀起締約結盟狂潮時,英國一開始奉行的外交政策是光榮獨立。一戰前,帝國主義矛盾的焦點是巴爾干地區,有著歐洲“火藥桶”之稱。美、德的崛起迫使英國不得不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與法、俄組成“三國協約”。 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了由德國控制的“三國同盟”。故選擇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20世紀初世界格局的識記。6.【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薩拉熱窩事件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在得到德國的支援后,于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薩拉熱窩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故選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薩拉熱窩事件的識記。7.【答案】C【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三國同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一戰爆發前,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后起的國家要重新劃分殖民地和爭奪世界霸權,出現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兩大集團的競爭,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其中德國主導成立的是三國同盟。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三國同盟的識記。8.【答案】A【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凡爾登戰役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16年的凡爾登戰役,造成雙方70多萬人的傷亡,因此被稱之為“凡爾登絞肉機”,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故選A。 【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凡爾登戰役的識記。9.【答案】B【知識點】凡爾賽體系【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巴黎和會的準確記憶能力。解題時注意回顧巴黎和會上,美、英、法、意、日五大國的共同之處的相關史實。回顧已學史實可知在巴黎和會上英國為保持歐洲大陸的均勢反對過分削弱德國,在殖民地的分割上美國沒有分到,且在會后的海軍軍備競爭卻成了華盛頓會議的背景,由此分析可知ACD的表述均不合史實;在巴黎和會上各參與國都根據自身實力提出利益要求,因此B符合題意與史實。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巴黎和會的準確記憶能力。10.【答案】A【知識點】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一戰前德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于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發展不平衡,導致政治發展不平衡,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德國要求重新分割世界。根據材料“德意志帝國要成為世界帝國”可知,這是德國要對外實行侵略擴張,稱霸世界。故選擇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戰前德國對外擴張的識記。11.【答案】(1)斜線:三國協約;方格:三國同盟;影響:瘋狂的擴軍備戰,最終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2)性質:一場爭奪世界霸權的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3)根源: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4)巴黎和會;《凡爾賽和約》。【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凡爾賽體系;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根據地圖可知畫斜線和方格部分的國家分別是英國、法國、俄國和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爭奪霸權,形成了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國、法國、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得出答案斜線、方格部分分別表示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兩大軍事集團展開瘋狂地擴軍備戰,世界大戰一觸即發。(2)本題考查的是一戰性質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參加這次大戰的共有30多個國家,15億人口。這次大戰是帝國主義國家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而進行的戰爭,是一場爭奪世界霸權的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戰爭。(3)本題考查的是一戰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后,美國、德國經濟發展迅速,后來居上超過了英國法國,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使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為了能在競爭中戰勝對手,列強之間從自身利益出發,結成軍事聯盟,出現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形成以后,瘋狂的擴軍備戰,最終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 。(4)本題考查的是巴黎和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結合材料中的關鍵信息“萊茵河西岸由協約國占領,東岸50千米內不設防區“可以判斷是該條約是《凡爾賽和約》。1919年1月戰勝的協約國召開巴黎和會,經過激烈的爭吵,1919年6月,戰勝國簽訂與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規定阿爾薩斯和洛林交還法國,廢除德國的普遍義務兵役制,德國支付大量賠款,德國的海外殖民地交給戰勝國委任統治。【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一戰爆發背景、原因、性質和影響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2.【答案】(1)三國協約、三國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戰。(2)坦克、飛機、毒氣彈等;我們應該把科學技術應用于造福人類、推動社會發展上,而不是應用于戰爭中。(3)兩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進行的戰爭。(或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4)珍惜和平,反對戰爭;發展、壯大愛好和平的力量;提高綜合國力。【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及后果。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由于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矛盾十分尖銳,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爭奪霸權;形成了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兩大敵對的帝國主義侵略集團。兩大集團展開瘋狂的擴軍備戰,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2)本題考查科學技術的應用的相關知識相關知識。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機、坦克、毒氣等新式武器首次使用,使得戰爭變得更加殘酷,客觀上推動了科技的發展,所以我們應該把科學技術應用于造福人類、推動社會發展上,而不是應用于戰爭中。(3)本題考查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4)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啟示,屬于開放性試題,圍繞“珍愛和平、遠離戰爭”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三國協約、三國同盟;第一次世界大戰。(2)坦克、飛機、毒氣彈等;我們應該把科學技術應用于造福人類、推動社會發展上,而不是應用于戰爭中。(3)兩個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進行的戰爭(或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4)珍惜和平,反對戰爭;發展、壯大愛好和平的力量;提高綜合國力。【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形成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13.【答案】(1)德國,英國。量大集團的擴軍備戰,造成國際關系的極度緊張,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陰云下。(2)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3)性質:一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知識點】第一次世界大戰;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19十九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國家掀起了締約結盟的狂潮,結成了德國、奧匈帝國、意大利三國組成的“三國同盟”和英國、法國、俄國三國組成的“三國協約”:, 其中AB分別是三國同盟和三國協約的核心國英國和德國。兩大軍事集團形成后瘋狂擴軍備戰,使世界和平受到嚴重的威脅,世界局勢日益緊張,世界大戰一觸即發。故答案為:德國,英國。量大集團的擴軍備戰,造成國際關系的極度緊張,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陰云下。(2)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根本原因及學生解讀歷史圖表的能力。根據材料二的圖表可看出:第二次工業革命后,美國和德國的工業產值增長,在世界生產中的位次已經躍居第一和第二,而其殖民地的占有量卻沒有變化,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世界霸權。即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故答案為:帝國主義國家之間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3)本題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除塞爾維亞等極少數國家具有民族解放和自衛戰爭性質外,一戰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為爭奪殖民地和勢力范圍而進行的非正義的掠奪性戰爭。故答案為:一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相關知識。戰爭的發生是整個人類的悲劇,一切非正義的侵略戰爭都是對人類社會犯下的罪行,維護世界和平,避免戰爭是人類社會每個公民的職責和義務。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第一課《世界的格局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步練習(學生版).docx 人教版(新課程標準)2018-2019學年九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第一單元第一課《世界的格局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同步練習(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