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構圖的作用》教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讓學生了解繪畫語言的表現形式和繪畫作品中的形式美法則;過程與方法:正確地運用形式美法則評析繪畫作品;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在體驗與感悟繪畫作品交流語言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促進學生審美觀的發展。教學重點:繪畫作品中形式美的規律認識與運用。教學難點:運用形式美的相關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描述與分析。教 具:多媒體課件。教學進程:(含課堂教學內容、激情導入、明確目標、問題導學、師生釋疑、當堂練習、系統知識、布置作業、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展示、討論,反饋、鞏固):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繪畫的語言,了解了不同的風格的繪畫作品。了解了自達 芬奇開始,就形成了一種傳統的寫實主義畫法,藝術家 “通過研究光線揭示形式的方式,通過發展并運用直線透視法來獲得景深幻覺的規則,通過研究人體解剖,藝術家給他們的作品注入了一種全新的現實主義感。”他們的藝術作品弘揚了“人文主義”,在繪畫的總體風格上,姿勢華麗、典雅、宏偉、和諧,寫實技術嫻熟,形成了我們稱之為“古典主義”的畫風。區別與古典畫風的印象派畫家們,用光與色描繪自然和抒發自己的感情,他們擅長表現陽光和色彩。他們對瞬息萬變的光色變化非常敏感,注重色彩的表現,畫家運用分色技術,將色彩合理組合,使畫面變得明快絢麗。印象派畫家不再因襲傳統的畫法,他們的作品則替我們詮釋了光色的功用。在色彩的表現里,印象派畫家完美地表現了一種抒情風格,他們很好地運用了繪畫語言,給作品注入了抒情性外表美。今天我們將繼續探討繪畫作品中的藝術語言及其表現形式。比例:造型各部分間的尺寸關系。部分與整體之間,整體的縱向與橫向之間等都存在著尺寸數量間的變化,適度的變化可以產生美感,例如“黃金比例”就是比較典型的。作品分析:德拉克羅瓦的《自由領導人民》提問:作品中運用了哪些藝術語言?為了突出“自由”這一主題畫家是怎樣來安排畫中人物的?對稱:一個軸線兩側的形狀以等量、等形、等距、反向的條件相互對應而存在的方式。作品分析:賽尚的《玩牌者》提問:在人物的安排上有什么特點?畫家為什么要這樣來安排人物?均衡:在視覺上的形、量、色或力的平衡感。有兩種平衡形式:對稱平衡與不對稱平衡。對稱與均衡是互為聯系的兩個方面,對稱能產生均衡,而均衡中又包括著對稱的因素在內。作品分析:潘天壽的《松枝荔枝》提問:松枝與荔枝在哪些方面形成了對比?這一對比是否使畫面達到了平衡?節奏:在繪畫中,運用形、色、線等反復對比呼應。作品分析: 蒙德里安的《百老匯的爵士樂》聽音樂感受爵士樂的節奏,分析作品中的節奏元素。韻律:是指動勢或氣韻的有秩序的反復,在和諧、統一中包含著更富變化的反復。在造型藝術中,韻律有多方面的表現,各種構成因素有規律的變化,有節奏的遞增或遞減,相互之間的反復與呼應,都能夠產生韻律。有起伏變化、連續變化、漸次變化、分割變化的韻律,韻律是在各種不同的方式中產生的。作品分析: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提問:分析作品中線條的變化的規律。變化統一:在變化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多樣變化,和諧統一。“變化”體現了多樣,“統一”體現了各個事物的共性或整體聯系。“變化統一”是形式美法則的高級形式,也叫和諧。這一法則包含了對稱、均衡、對比、比例、節奏、韻律等因素,也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則。提問:分析作品中的語言元素,找一找畫面安排上的特點?利用形式美法則對繪畫作品中的藝術語言進行賞析。繪畫作品中的形式美法則不是固定不變的,只有在生活中不斷地發現,及時地總結才能更好地把它運用于我們的生活。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