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變形的魅力》教學設計一、 教學目標1、 引導學生了解生活中的事物變形現象,認識美術中變形創新 手法的多樣性,體驗、學習變形人物畫。2、 培養學生善于觀察與發現的習慣,提升觀察與創新思維的品 質,發展其想象與個性化創造的能力。3、 使學生養成關注生活、勤動腦、巧創造的學習習慣與生活態 度,抒發樂于創新、奇思妙想的情感。二、 教學重難點1、 教學重點:掌握哈哈鏡變形的方法,進行人物變形繪畫。2、 教學難點:進行變形繪畫時,體驗個性和趣味性。三、 教具準備課件、彩色卡紙、畫好變形后的作品等。四、 學具準備彩色卡紙、彩色筆、鉛筆等五、 教學過程(-)動畫激趣,導入新課課件出示一段動畫。(長頸鹿變形動畫)師:同學們喜歡動物嗎?那你們認識長頸鹿嗎?最近它經歷了一 件特別匪夷所思的事情,你們想知道嗎?生:想。師:那還等什么,快讓我們一起去瞧一瞧吧!(播放動畫)師:事情我們了解了,是不是非常神奇,它變成什么樣子啦?生:身體變形了,它的脖子和腿都變短了。師:是不是很有趣?你們想不想體驗一下變形的樂趣?那就讓我 們一起走進變形的世界,感受變形的魅力吧!(板書課題)(二)觀察景象,聯系生活課件展示(安徽宏村建筑物水中倒影圖片、玻璃幕墻映射的變 形 )師:變形現象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一起來看這些景象,都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生:水中倒影和玻璃墻上映出的房子都變的彎彎曲曲。師:那你們知道為什么會變形嗎?生:知道,水中的波紋導致了房子倒影的變形。師總結:沒錯,是凹凸不平使房子的倒影發生了變形。在生活中 還有很哪些類似于這樣的變形現象呢?現在快速的轉動一下你的小 腦筋,可以與小組內其他的伙伴分享一下。生代表回答:后視鏡、放大鏡、勺子……師總結:除了生活中的這些變形,還有一種特別會變形的神奇魔 鏡,它你們照過這樣的鏡子嗎?生:哈哈鏡。師:沒錯,哈哈鏡是表面凹凸不平的鏡子,它會把人變成不同的 樣子!同學們,當你們身邊人站在哈哈鏡面前,被哈哈鏡改變了, 你們還能認出他們嗎?生:能!師;那就讓我們猜猜他是誰!(三)學習新知,掌握重點(1)課件展示照哈哈鏡的小男孩照片,讓學生猜猜是班級里的哪位 同學。師:仔細觀察,鏡中的小男孩發生了哪些變化?生:身體變胖了,頭和腳變小了。師:變化后的外部輪廓像什么 讓生大膽想象,暢所欲言。這個男孩鏡中的樣子就像以前用過的木桶,所以這種變形現象就稱 為:桶形變化。(板書并展示“桶形變化”的紙片教具)這種變化 的特點是:中間向外擴張,兩頭變小。在人物獨有特點的表現上還 采用了夸張的手法,使身子更胖,頭和腳變得更小(引導學生利用 夸張手法表現人物的特征。)緊接著依次講解并用卡紙紙片展示其余三種變形變化,以身邊 的同學變形照片為例展示變化特征:枕形變化,特點:鏡中的人物形象像枕頭,兩頭胖中間向內擠壓。波紋變化,特點:鏡中的人物形象像水中的波紋,變得彎彎曲曲; 拉伸變化,特點:鏡中的人物形象像有兩個人在兩邊拉著一樣,變 得又瘦又長;(2)課件展示名家作品蒙克的《吶喊》和莫迪里阿尼的《珍妮》。 師:變形方法可真豐富,不僅我們感覺有趣,著名的油畫大師也非 常喜歡。那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幅名家作品采用了哪種變形方法呢? 生代表回答:《吶喊》是波紋變化。師:這樣的運用,讓你感受到畫中人物有著怎樣的情緒呢?生:恐懼、悲傷、害怕……師:你們真是讀懂了畫家的想法。那這幅作品呢?生:《珍妮》是拉伸變化。師:這樣運用,顯現出模特更怎么樣?生:顯得更高、更瘦了。師總結:不同的表現方式會產生不同的表現效果。師:了解完這么多,老師也想嘗試一下繪制哈哈鏡中的形象畫呢! 教師逐步示范并講解重點。(教師示范)(四) 提出要求,完成作業。出示任務:用喜歡的變形方法,畫出哈哈鏡中的自己。要求: 要求:1 .構圖飽滿,畫面頂天立地。2.添加細節,畫面豐富有趣。學生自主表現,教師巡視指導。(五) 作品展示,多元評價。學生完成作業后,展示作品,學生評、自評、教師評。出現主 要問題:個別同學人物形象繪制的太小,未能撐滿外形。(六)拓展延伸,教師小結。師總結:老師看到同學們還在意猶未盡,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很 多的變形現象,它們都散發著不同的美。課下讓我們換個全新的視角, 細心觀察,用心體會,去發現生活中不一樣的美,繼續探索無窮的變 形世界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