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要學習的基礎知識有:西漢建立的時間;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西漢初年,統治者為什么要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漢初休養生息政策措施的實施與文景之治局面出現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學習,培養學生形成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認識到西漢社會經濟之所以得到恢復發展,是在秦末農民戰爭的推動下,由于漢初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要從思想上明確一個道理:經濟上的發展是大一統的物質基礎,國家的統一是國家強盛的先決條件。課型 新授 課時 第1課時教學重點 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教學難點 文景之治教法分析 啟發、討論式教學方法學法分析 小組合作,分析歸納法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教 學 過 程 設 計問題與情境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的一個短命王朝,它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么?(暴政)暴政導致了什么呢?(多起農民戰爭爆發)農民戰爭爆發前期都有些誰?(陳勝、吳廣)結果如何?(失敗)陳勝吳廣起義失敗,那還有誰起義嗎?(后期劉邦項羽領導的農民軍)他們的起義結果怎樣呢?(勝利)可一山不容二虎啊,誰最后奪得了天下?(劉邦戰勝了項羽)劉邦的了天下后肯定是要建立王朝的,那他建立了我國古代哪個王朝?(西漢)公元前202年,在秦末農民戰爭和楚漢之爭的廢墟上,建立了西漢王朝,漢朝究竟怎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一課。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講授新課:一、西漢的建立 教師引導:秦朝滅亡后,兩位農民軍的領袖面臨著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就是由誰來做皇帝呢?為了爭奪皇位,項羽、劉邦在秦朝滅亡后又進行了四年的楚漢戰爭。最終劉邦獲勝,建立漢王朝。那漢朝建立時間人物呢?學生結合書本回答。教師出示材料展示:“民失作業,而大饑饉①。……人相食,死者過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駟②,而將相或乘牛車。” ——《漢書·食貨志》小注: ①饑饉:莊稼收成不好或沒收成。②醇駟(chún sì):四匹毛色一樣的馬。原文大意:百姓不能進行生產,出現了大饑荒。社會出現了人吃人的事情,大多數人都死了。皇帝的馬車都配不上毛色一樣的四匹馬,將相只能乘坐牛車。教師引導學生討論。(1),材料反映了漢朝初期是一幅什么景象呢?(2)、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結合書本,小組合作討論。教師引導:我們回想一下秦朝的歷史,秦朝經過了15年的暴政,再加上后來的秦末農民戰爭,到了西漢建立初年,整個社會是一片荒涼的景象,歷史資料當中記載了西漢初年的社會現象,當時糧食奇缺,物價飛漲,一石米,原來只要100錢,而這時卻要10000錢,不僅老百姓窮,連國家也很窮,過去皇帝出行要配齊4匹同樣顏色的馬,現在都辦不到了,而那些將相卻只能乘牛車。在這種情況下,統治者們吸取教訓,實在地解決問題。當時有人對漢高祖劉邦說:你能夠騎在馬上打天下,但你卻不一定能夠騎在馬上治天下。劉邦聽了很受用,于是總結秦亡教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恢復和發展生產。 論從史出,先展示一些材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綜合能力。二、休養生息政策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1)休養生息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漢高祖休養生息政策的內容(3)休養生息政策結果。學生結合書本探討。教師總結:目的: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措施:1、下令“兵皆罷歸家”2、釋放奴婢為平民3、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采取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及兵役作用:使漢初的經濟逐漸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2、通過問題思考的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三、文景之治 教師引導:漢高祖采取的這些措施解決了當時的貧困狀況。之后的漢文帝和漢景帝又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材料夫農,天下之本也,朕親率天下農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內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親桑以奉祭服,其具禮儀。 ——《漢書·文帝紀第四》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 ——《漢書·景帝紀第五》(1)兩組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文帝、景帝具體措施是什么?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出示材料年八十已上,賜米人月一石(dan),肉二十斤,酒五斗;其九十已上,又賜帛人二匹,絮三斤。 ——《漢書·文帝紀第四》教師引導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學生討論,教師總結出示材料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you)、車騎服御無所增益。 ——《漢書·文帝紀第四》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 ——《史記·孝文本紀第十》 上常衣綈(ti)衣(材質粗糙的衣服),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ye)地,帷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 ——《史記·孝文本紀第十》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也,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 ——《史記·孝文本紀第十》教師引導:四組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文景之治的措施內容教師引導文景之治的表現。學生討論: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 這一時期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之為“文景之治”。 論從史出,先展示一些材料,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綜合能力。通過分析討論回答等形式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與探究的興趣。總結新課 西漢初建,民生凋敝,政權不穩高祖吸取教訓,穩定政權文帝、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為武帝大一統打下基礎 通過分析討論回答等形式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與探究的興趣。作 業 設 計1. “文景之治”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清明的統治時期,下列與之有關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文帝、景帝時期吸取秦亡的教訓,注意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B.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 C.文帝、景帝提倡節儉D.文景之治的出現,與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也有很大的關系2.秦始皇為自己修建了巨大的驪山陵墓,漢文帝修建陵墓要求從簡,不許用金銀裝飾,對比他們的不同做法,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A.漢朝的國力不如秦朝強盛 B.法治不如仁政C.只有采用儒家學說才能治理好國家 板 書 設 計2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