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4.2因地制宜謀發展一、單選題1.我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自然和社會條件千差萬別,因此在發展區域經濟時應首先( )A.依靠科技創新 B.加強政策扶持C.加強交流與合作 D.因地制宜2.海南島正朝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方向邁進,具備的得天獨厚的區域優勢有( )①交通便利,氣候宜人②人口素質最高③豐富而獨特的熱帶海島旅游資源④經濟發展最具活力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3.分別位于東、中、西部經濟地帶的省區是( )A.四川、江西、浙江 B.內蒙古、甘肅、山東C.江蘇、山西、陜西 D.福建、青海、河南4.由下表可知( )時間 人物 治水活動距今4100多年 大禹 采用疏導的方式,堵疏結合,將洪水引入大海公元前500年左右 蜀王杜宇 在岷江出山處開一條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公元前256年 李冰 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建成了都江堰A.治水人需要具有堅強的意志 B.治水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C.治水需要強大的經濟做后盾 D.治水都會加重人民徭役負擔“從塞罕壩看美麗中國。”從1962年開始,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在茫茫的塞北荒原上,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被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授予“地球衛士獎”。據此回答問題 。5.塞罕壩林場由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生動詮釋了( )①保護生態環境就是造福人類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③人與自然可以和諧共生④解決環境污染的中國智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下列公民的微行動符合這一要求的是( )①講究衛生,多用一次性產品②垃圾分類,倡導文明生活新時尚③減少浪費,踐行“光盤行動”④低碳出行,盡量乘公共交通工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要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必須( )①堅持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 ②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 ③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④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保護國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這要求我們必須( )①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②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③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首位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下圖是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合作雙向交流圖。它的含義是( )A.因地制宜,優勢互補 B.西部大開發戰略C.西部落后于東部 D.東部帶動西部發展10.長江在不同河段地理特征不相同,因此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發展策略。下列組合,不正確的是( )A.發源地——保護植被B.上游——注重水質和生態環境的保護C.中下游——大力開發水能資源D.下游——開發航運,注意防治災害11.2月13—15日,金華市人力社保部門精心挑選了 25 家優質企業,節后第一時間前往四川南充參加春風行動暨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三天時間,在南充市系列招聘活動中,共吸引到場求職者 1 萬余人,提供各類就業崗位 4396 個,達成就業意向 383 人。市人力局的做法有利于( )①幫助對口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 ②共享發展成果③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④擴大公民的權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12.武義縣物寶天華,螢石蘊藏量約4000萬噸,居全國各縣之首。以前螢石僅作為價值不高的工業原料使用,現在這些晶瑩剔透、色澤鮮艷的晶體被匠人們巧手雕刻,制成了精美的珠寶、工藝品,大大提高了螢石的附加值,從按噸計算走向“克拉時代”,武義也從“螢石之鄉”邁向“中國螢石文化之都”。如今,武義螢石工藝品已熱銷韓國、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此回答以下各題。(1)武義要打造“中國螢石文化之都”,要求我們( )A.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 B.加強資源立法的力度C.實施資源跨區域調配 D.加大獲取資源的速度(2)武義螢石工藝品熱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體現了( )①立足自身的自然特點和優勢,尋求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方式是一條可行的出路②資源問題的解決需要世界各國的通力合作③當今世界具有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④發展經濟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毛烏素沙漠位于陜西省與內蒙古自治區的交界處。“毛烏素”在蒙語中意為“寸草不生之地”。但唐朝之前,這里是一片水草豐美之地,之后逐漸毀于人類過度開發。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當地人在這里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到2020年,該地沙化土地治理率已達93.24%,意味著毛烏素沙漠即將“消失”。毛烏素沙漠的命運體現了( )①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 ②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國的中心工作③踐行尊重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④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14.為了防止N省土地進一步沙化,以及提升該省的生態環境,該地區必須( )①人口外遷,減少人口數量②科學利用,保護生態環境③因地制宜,實行退耕還草④禁止放牧,進行生態旅游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二、問答題15.【區域生活 各具特色】小春愛看新聞,平時喜歡關注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時事,還會加點評論。下面是他整理的一張摘記卡片,根據所學知識請你幫忙把卡片補充完整。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發展區域經濟的基本原則是因地制宜,優勢互補,故D符合題意。ABC發展區域經濟的原則,但不是首要原則,故與題意不吻合。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區域經濟的發展原則,屬于容易題2.【答案】C【解析】【分析】根據題意中“海南發展旅游業”可知,海南便利的交通條件和良好的自然環境,有利于發展旅游業,①③符合題意;②人口素質最高,題干沒有體現;④經濟發展最具活力應該是上海。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理解因地制宜發展區域經濟的思想,屬于容易題3.【答案】C【解析】【分析】我國三個經濟帶的劃分,根據所學可知,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是我國東部地區,山西、河南是中部地區,陜西、青海、內蒙古、四川是西部地區。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我國經濟帶的劃分,屬于容易題4.【答案】B【解析】【分析】題干中的“大禹采用疏導的方式,堵疏結合,將洪水引入大海”“蜀王杜宇在岷江出山處開一條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李冰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建成了都江堰”都說明治水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AC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B項治水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屬于表格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表格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答案】5.A6.D【解析】【點評】 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5.(1)、塞罕壩林場由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生動詮釋了①保護生態環境就是造福人類 , 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③人與自然可以和諧共生,①②③,正確。④解決環境污染的中國智慧,說法錯誤,不是環境污染問題。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6.(2)、建設美麗中國需要每個公民的自覺行動。①講究衛生,多用一次性產品 ,會造成資源消耗增多,環境問題凸出,不利于可持續發展。②垃圾分類,倡導文明生活新時尚,③減少浪費,踐行“光盤行動”,④低碳出行,盡量乘公共交通工具,②③④,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7.【答案】D【解析】【分析】解決上述問題,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需要我們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保護國策,故③④符合題意;①我們不能走先發展經濟、后治理環境的資本主義老路,故錯誤。 ②降低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益 ,錯誤,我們追求的是高質量的經濟發展。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可持續發展概念: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基本思想:經濟可持續發展;生態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8.【答案】B【解析】【分析】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這要求我們必須:①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②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④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①②④,正確。③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首位 ,說法錯誤。應該是基礎,不是首位要素。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9.【答案】A【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區域發展的原則。圖示體現的是東西部都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優勢互補,A項符合題意。B項,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目的是把東部沿海地區的剩余經濟發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題干信息沒有體現西部落后,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圖示是東西部地區經濟合作雙向交流,不是東部帶動西部發展,故錯誤。【點評】知道因地制宜、優勢互補的區域發展原則。10.【答案】C【解析】【分析】河流的發源地的生態環境直接影響河流的水質和水量,所以應保護好發源地的植被生態,A項正確。長江上游需要注意水質,保護生態,以保證 “一江清水向東流” ,B項正確。長江中下游地區是平原,地形平坦落差小,水能不豐富,不適合進行水能開發,C項錯誤。長江下游河道寬闊,河流流量大,所以長江中下游航運發達,但需要注意防治災害,D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河流流域的綜合開發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11.【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題意,市人力局的做法有利于:①幫助對口地區打贏“脫貧攻堅戰” ②共享發展成果③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①②③,正確。④擴大公民的權利,錯誤。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公民權中基本的、主要的部分。通常由憲法加以明確規定。我國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體現了廣泛性、平等性、真實性以及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一國憲法確認的公民在政治、經濟、文化、人身等方面所享有的基本權利。12.【答案】(1)A(2)C【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可知,武義縣利用豐富的螢石資源,充分開發螢石的價值,制成了精美的珠寶、工藝品,從按噸計算走向“克拉時代”,這說明了武義縣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故A正確,BCD錯誤。(2)武義螢石工藝品熱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體現了:立足自身的自然特點和優勢,尋求合理開發利用資源的方式是一條可行的出路; 當今世界具有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發展經濟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故選項①③④符合題意,故選: C.【點評】本題考查了人類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發展經濟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13.【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題中信息,毛烏素沙漠的命運體現了①正確處理環境與發展的關系;③踐行尊重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④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 ①③④ 正確。②保護生態環境是我國的中心工作,沒有體現。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毛烏素沙漠位于陜西省榆林市長城一線以北,因此榆林市也被稱為駝城,意為沙漠之城,毛烏素沙漠面積約4.22萬平方公里。降水較多(250 400毫米),有利植物生長,原是畜牧業比較發達地區,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積較大。14.【答案】D【解析】【分析】 為了防止N省土地進一步沙化,以及提升該省的生態環境,該地區必須②科學利用,保護生態環境,③因地制宜,實行退耕還草,防止土地沙化。對于④禁止放牧,進行生態旅游,①人口外遷,減少人口數量這兩種措施不符合實際,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個復雜過程,它是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和脆弱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自然地理條件和氣候變異為荒漠化形成、發展創造了條件,但其過程緩慢,人類活動則激發和加速了荒漠化的進程,成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異常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嚴重的干旱條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風蝕加快,引起荒漠化。干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地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因而干旱本身就包含著荒漠化的潛在威脅;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15.【答案】①農業;②機械化生產;③地處平原、地勢低平、旱地為主;④騎在羊背上的國家;⑤畜牧業;⑥現代化的機械;⑦沙漠綠洲(綠洲農業);⑧沙漠;⑨采用最先進的農業節水技術;使用噴灌和滴管技術;海水淡化;實行用水分配制度;開發節水作物等;⑩不同區域的人們都根據各自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美國中部平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業是美國人民的衣食之源,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中部大平原用機器種莊稼反映了農業生產具有機械化生產的特點,形成這一特點的自然原因有地處平原、地勢低平、旱地為主。(2)本題考查的是澳大利亞現代牧場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澳大利亞被譽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這里草原平坦遼闊,適宜大面積發展畜牧業,牧民在放牧、打草、投料、剪毛、擠奶、屠宰等環節上都使用了現代化的機械。(3)本題考查的是以色列節水王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盡管以色列有近三分之二土地是沙漠,水資源匱乏,卻躋身于農業發達國家的行列,與其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方式密不可分。以色列人充分利用水資源的措施有:采用最先進的農業節水技術;使用噴灌和滴管技術;海水淡化;實行用水分配制度;開發節水作物等。可以說以色列綠洲農業發達。(4)本題考查的是因地制宜原則的有關知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不同區域的人們都根據各自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美國中部平原、澳大利亞現代化牧場、以色列節水王國的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