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資料來自于資源最齊全的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國上半年就業形勢有望超去年同期新華網北京7月8日電 經濟增速回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走低……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面臨下行壓力,但就業形勢卻有望超過去年同期水平。中國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有望超過去年同期的655萬人,并且呈現出東部保持平穩、中西部增長較快的態勢。一、經濟生活角度1、勞動是勞動者腦力和體力的支出,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活動。勞動者是生產過程的主體,在生產力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勞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源泉。在我們社會主義國家中,要以辛苦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使熱愛勞動、勤奮勞動、尊重勞動、保護勞動蔚然成風,努力形成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時代新風。大學畢業生無論是工作在東部,還是中西部,無論是農業、工業、服務業等,都只是分工不同,地位平等,光榮屬于勞動者。2、就業是民生之本,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就業使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社會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勞動者通過就業取得報酬,從而獲得生活來源,使社會勞動力能夠不斷再生產。同時,勞動者的就業,有利于其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豐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我國的人口總量和勞動力總量都比較大;勞動力素質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不完全適應;勞動力市場不完善,就業信息不暢通。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盡管總量壓力依然很大,但勞動者技能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勞動力供給與企業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根據人社部的統計監測,招工難從沿海向內地蔓延并呈常態化的趨勢更加明顯,技能人才和普工雙短缺的特征更加突出。很多地方的技術工人處于嚴重短缺狀態,僅制造業高級技工的缺口就達400余萬人。4、為了解決日前嚴峻的就業問題,黨和政府必須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隨著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對就業的影響日趨增大,需要政府提供更好的就業服務,減少摩擦性失業。中國應適時出臺政策,給予小微企業和就業困難群體更多的就業補助,同時鼓勵創業帶動就業。5、勞動者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要樹立自主擇業觀、競爭就業觀、職業平等觀、多種方式就業觀,靠自己的雙手開拓新的生活,展現平凡而偉大的社會主義勞動者的風采。勞動者要積極響應黨和政府的號召,要基層和中西部地區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通過職業技能培訓等方式提高自身技能,積極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同時,還可以利用國家靈活的就業政策開展自主創業。新聞出處:http://news./2012-07/08/c_112385655.htm新華網北京7月8日電(記者徐博)經濟增速回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走低……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速面臨下行壓力,但就業形勢卻有望超過去年同期水平。記者采訪相關部委權威人士時獲悉,中國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有望超過去年同期的655萬人,并且呈現出東部保持平穩、中西部增長較快的態勢。經記者調研了解,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就業保持平穩。廣州市一位負責人指出,近年來珠三角的“騰籠換鳥”已初見成效,制造業減少了,但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的興起和濃厚的創業氛圍吸納了大量就業,因此就業形勢能夠保持穩定。“傳統制造業用工減少,但醫療器械、光伏發電等新興產業目前發展不錯,吸納了很多就業,”蘇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因此蘇州就業形勢總體保持平穩,就業人數凈增了約10萬人。”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認為,出口對就業的拉動有一定的滯后效應。今年出口增速雖然有所下降,但去年出口增速仍然很快,擴大了上下游產業的就業規模,產能的形成對就業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中西部新增就業快速增長,這也是中國上半年就業形勢能夠總體保持平穩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位負責人分析說,這主要是因為東部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正在逐漸向中西部轉移,這不但直接拉動了中西部的用工需求,也帶動了這些地區餐飲、運輸等服務業的發展,創造出很多就業崗位。“投資拉動就業有一定的滯后效應,去年下半年的投資處于較高水平,對今年上半年的就業起到了很強的拉動作用,”人社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莫榮說,“比如貴州、山西,由于有不少新項目上馬,用工需求比較強勁。”不過,盡管上半年中國城鎮新增就業有望超過去年同期,但經濟增速下行對就業影響的苗頭已經出現。以廣州為例,上半年新增就業人數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此外,政府就業服務機構提供的是相對低端的工作,因此求職者更愿意在市場上尋找工作。同時,中西部雖然承接了大量東部產業,但不少以出口貿易為主,企業“貓冬”熬得過一時,如果出口持續低迷,難免要裁員。隨著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對就業的影響日趨增大,莫榮認為,首先需要政府提供更好的就業服務,減少摩擦性失業。摩擦性失業是指勞動者由于各種因素變化而暫時無法就業的現象。“美國勞動力失業周期大約為9個月,比中國的要短很多。這就要求中國的就業服務機構加強供求雙方的信息對接,”莫榮說,“同時,也要加強職業教育并提供更多培訓,減少結構性失業。”他表示,盡管總量壓力依然很大,但勞動者技能與崗位需求不相適應、勞動力供給與企業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根據人社部的統計監測,招工難從沿海向內地蔓延并呈常態化的趨勢更加明顯,技能人才和普工雙短缺的特征更加突出。很多地方的技術工人處于嚴重短缺狀態,僅制造業高級技工的缺口就達400余萬人。周天勇認為,中國應適時出臺政策,給予小微企業和就業困難群體更多的就業補助,同時鼓勵創業帶動就業。據中國中小商業企業協會統計,中小企業提供了75%以上的城鎮就業機會。“第三產業最能吸納就業,中國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只占全體就業人員的35.7%,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周天勇說,“同時,扶持小微企業也是穩定就業的重要手段”。21世紀教育網 -- 中國最大型、最專業的中小學教育資源門戶網站。 版權所有@21世紀教育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