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匠心之用-雕塑藝術》“紀念與象征—空間中的實體藝術”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本課選自人民美術出版社普通高中《美術鑒賞》第三單元《匠心之用-雕塑藝術》的主題一“紀念與象征-空間中的實體藝術”。課程以紀念性雕塑為樣本,呈現了雕塑藝術的材質特點、審美歷程、代表作品和藝術家。課程依據高中課程標準“了解雕塑基礎知識及藝術表現形式”的要求,認識和理解紀念性雕塑的特征與象征意義。本課學習任務一是了解雕塑的基本知識,分析浮雕與圓雕的差異,從材料工具、造型手法等角度體會雕塑與繪畫的不同美感,進一步認識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本課時的學習重在讓學生嘗試理解雕塑藝術的形式、藝術特點及文化內涵。本課以學科閱讀及線上互動的方式進行,體現了線上教學的特點。二、學情分析本課的教學對象為高一學生,他們在初中美術課上已涉及了雕塑藝術的初步學習,但缺乏對雕塑藝術較為全面和系統的認識,對很多優秀藝術作品也缺乏了解,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層次地對雕塑藝術進行比較性研究和分析,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三、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知識與技能: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雕塑的基礎知識,了解雕塑空間占有形式的差異。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深度理解作品所呈現的文化內涵,并具備分析作品的審美能力。過程與方法: 通過理論學習、對比觀察等方式,引導學生從對雕塑作品的觀察及對其材料工具、造型手法等多角度,理解雕塑作品的藝術表現力,提高美術鑒賞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啟發學生認識雕塑藝術的社會作用。通過視頻觀賞及對作品的理解,感知英雄人物的崇高境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并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及對國家及民族的自豪感與使命感。四、教學重點及難點教學重點:掌握雕塑的基礎知識、圓雕與浮雕實體特征區別及藝術代表人物。教學難點:如何觀賞和深度理解雕塑藝術的形式語言及文化內涵。五、教學過程(一) 情景導入1、播放抗日戰爭勝利歷程短視頻老師總結:剛剛我們觀看的短片大致描述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偉大歷程,經過多年的抗戰我們終于取得了勝利。為了紀念偉大的勝利,藝術家們通過各自獨特的方式來表達對抗日英雄的敬意,例如雕塑作品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設計意圖】視頻情景導入,重溫歷史,引導學生初步了解雕塑與歷史傳承的關系。問題導入主題:以紀念為主要目的而創作的雕塑是藝術嗎?它與我們的生活又有什么關聯呢?引入課題:紀念與象征:空間中的實體藝術1、問題主導:為什么雕塑是空間中的實體藝術呢?學習任務概述:了解雕塑的基本知識,分析浮雕與圓雕的差異。從材料工具、造型手法等角度體會雕塑與繪畫不同的美感,進一步認識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性。學習任務1:什么是雕塑?學生參與互動回答。老師小結:運用一定的實體物質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質材料,創造出具有一定空間的藝術形象學習任務2:雕塑與繪畫的不同之處老師展示藝術作品兩件,請同學們觀察及思考兩者的不同之處學生參與互動回答。老師小結:兩件作品最大的區別在于,繪畫是是平面的展示,并沒有真正的對空間產生占領性。而雕塑則是通過對空間的占領而實現的,它是三維立體的可觸可感。2、思考與探究一:1、浮雕與圓雕的實體性特征有何區別老師展示兩件雕塑作品,引導分析浮浮雕與圓雕的差異。浮雕: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種雕塑,是一種介于繪畫與圓雕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占據空間小,既能發揮歷史紀念性,又能起到裝飾作用。圓雕:能從多角度觀賞、完全獨立的雕塑,在當代社會十分普及。學生提問,引發思考探究藝術家是不是給藝術作品賦予了內涵?老師答疑小結,引入下一個環節【設計意圖】對比特點,解析概念在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并提出疑問的互動活動過程中,為學生解惑,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三)經典解讀 作品賞析 :(浮雕與圓雕)1、中國經典雕塑《人民英雄紀念碑》主題浮雕賞析知識普及:人民英雄紀念碑八幅作品反映了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革命事件,它們依次為“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和“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老師小結對主題的浮雕的設計過程及雕塑作品的藝術表現形式、教育意義和社會實用性價值等方面進行總結。藝術表現形式:寫實的手法,采用敘事性的形式教育意義:從紀念性雕塑的藝術形象中了解革命和歷史,并從中受到極大的啟迪和鼓舞。實用及社會價值:與園林建筑相互襯托,對周圍環境也起到了美化的作用。【設計意圖】以理論講授的方式對人民英雄紀念碑及其浮雕作品進行知識的普及,提升學生對主題雕塑的認識和了解。在對作品認識的過程中,了解歷史,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鼓舞精神。2、國外經典雕塑作品賞析①《馬賽曲》法國巴黎的凱旋門的主體浮雕引導學生賞析雕塑藝術作品展示圖片《思想者》雕塑,引入藝術大師羅丹及其作品②《巴爾扎克》雕塑知識拓展及延伸。【設計意圖】老師以故事激趣法的形式和中西藝術作品風格相對比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觀察兩副作品的相同之處,展開對作品的藝術特點及創作意圖的探究。③《地中海》馬約爾 法國老師介紹作品,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地中海》象征著"地中海"的裸體女子身體健美、四肢粗壯、姿態優美。整個造型給人以簡潔、樸實、飽滿又富有健美之感,充滿古希臘的藝術精神。3、思考與探究二:老師提問:分析馬約爾和羅丹的作品,在造型手法上有何不同?引導學生從馬約爾的作品《地中海》和羅丹的作品《巴爾扎克》中進行對比。學生參與互動回答問題。老師小結:馬約爾的作品整個造型采用象征和概括的手法,使作品顯得平衡和柔和以簡化的形式與平靜的節奏來建立一種客觀和平衡的狀態。羅丹的作品不注重造型的寫實,注重精神的表現,以造型上對人體的扭曲來表現出作者內在的精神和情感的宣泄。【設計意圖】對比區別,解析雕塑的造型手法的不同在師生問答的互動活動過程中,依據問題導向,引導學生細致觀察作品及自主思考和探究的能力,并鼓勵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的能力。④作品賞析:《側倚的人體》亨利·摩爾老師啟發談話,引導學生從造型手法、材質變化等角度去欣賞亨利摩爾的作品,總結推測作者的創造意圖。雕塑實體中的空洞如同深山和懸崖上的洞穴一樣具有神秘的魅力,《側倚的人體》這件作品也將空洞的特性發揮得淋漓盡致。空洞被亨利摩爾廣泛應用到他的創作之中,他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摩爾洞”。4、回到問題主導:為什么雕塑是空間中的實體藝術呢?雕塑的空間呈現是具象實體的空間,而非繪畫中的虛擬空間,其直接涉及到作品呈現的多維性。而物質實體性的形體及其空間變化是雕塑藝術最主要的語言。老師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的內容并進行深入探究,加深對雕塑藝術基礎概念的認識和理解,感知雕塑是空間中的實體藝術的真正內涵,體現雕塑藝術在生活中的獨特的育人的價值。(四)學習與評價老師出示評價學習單:比較一下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作品與亨利·摩爾的作品,在造型手法、形象性特征及創作意圖上各自有什么區別。學生分享自已對作品的理解及感受,并進行評價。評價效果:觀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再次強化雕塑的表現形式的特點,積極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學習態度。【設計意圖】本評價表立足于對雕塑從造型手法、形象特征及創作意圖等特點,在對雕塑作品進行對比和分析的同時,引導學生從作品的不同角度和方向對作品進行鑒賞,幫助學生建立對雕塑的整體認識和理解。(五)課堂總結老師總結:重溫本課內容,引導學生對雕塑作品進行鑒賞的時,從多方面去認識和理解,領會雕塑空間塑造中的造型及藝術形態的表現。(六)課后拓展通過本課的思考探究和學習,選擇一件你最喜歡的雕塑作品從造型手法、形象性特征和創作意圖等方面列一張分析表,并思考雕塑作品與材料有什么聯系?它是什么借用材質來凸顯其藝術特征的?【設計意圖】鞏固本課知識點,課后問題的延伸為學生主動、主動探究提供機會,并為后續課程學習進行鋪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