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第一課什么是美術作品思考與交流1. 發散思維,用“美是……”造句,表達你對“美”的認識和看法,并與同學交流討論,看是否能從這些句子中找出一些美的形式法則。例:美是流暢的線條。/美是1:1.618的黃金比出例。/美是撞色。/美是整齊劃一。/……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對比與和諧\變化與統一2.很多博物館都收藏有夸張、粗獷的非洲雕刻藝術作品,比如下圖中這件來自非洲的面具。它原本是非洲土著在宗教儀式中使用的道具,在20世紀早期以后卻成為歐洲藝術家最喜愛的收藏品。這些非洲雕刻品甚至對現代主義藝術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請結合本課所學內容,思考一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與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家試圖突破學院派乃至整個傳統藝術體系的實踐有關,西方現代主義美術中的“原始主義”潮流就是這一實踐的重要方向之一。很多藝術家從原始美術作品粗獷而質樸的藝術風格中獲取創作靈感,以突破西方古典主義藝術過分精致細膩的美學追求。3.請你結合本課所學的知識來進行判斷,圖中這些手提袋、手套是美術作品嗎 說說你的理由。1、美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源于人們的生活實踐。2、美的觀念與相應形式法則的產生是長期的歷史積淀的結果。將美的觀念與相應的形式法則運用于生產、生活乃至藝術創作中,就產生了美術作品。第一單元第二課 美術作品與客觀世界美術作品除了可以再現我們眼睛所見到的事物之外,還可以表現我們腦海中的幻象、夢境乃至我們的內心感受。所以美術作品不但具有再現性,還具有表現性。《水果籃》和《壽桃圖》兩幅作品同是表現水果,請在再現性、表現性兩個維度上,用 0-10分的標準為兩幅作品打分,并說出你的理由。A再現性8-9表現性1-2原因:側重再現客觀世界,客觀物象的細微之處都描繪得非常充分,物象的比例大小、空間的表現都嚴格符合眼睛看到的情形。B再現性2-3表現性7-8原因:不拘泥于客觀物象的真實再現,通過改變物象的比例、 色彩、時空,以滲透美術家的主觀認識和情感。第一單元第三課 我們怎樣鑒賞美術作品達芬奇的作品《巖間圣母》,圣母、幼年基督、幼年施洗約翰和一個天使從幽暗的巨穴中浮現出來,微妙的光影營造出一種空氣感。構圖 穩定的三角形,金字塔式構圖明暗關系 漸隱法,又稱“薄霧法”筆法 細膩、柔和,不顯露筆觸色彩 整體比較灰暗,但人物頭部、手部等裸露的部位卻十分明亮參考《巖間圣母》的形式鑒賞表,比照作品《蒙娜麗莎》,說說《蒙娜麗莎》的形式特點。與同學討論交流,說說這兩幅作品在形式上有什么異同。相同點構圖 穩定的三角形,金字塔式構圖明暗關系 漸隱法,又稱“薄霧法”筆法 細膩、柔和,不顯露筆觸色彩 整體比較灰暗,但人物頭部、手部等裸露的部位卻十分明亮不同點題材 人(世俗肖像畫)與神(宗教題材)內容 個人肖像與宗教群像第二單元第一課 原始人的創造1、古代先民在觀察自然界各種形象的基礎上,進行提煉和概括,并用點、直線、曲線、圓形等最簡單的幾何元素加以組合,創造出飽滿而富有韻律感的圖案。參考下圖中魚紋的演變過程,嘗試動手畫一畫由鳥紋演變而成的抽象幾何圖形。2、史前社會意味著什么?那是一個沒有文字記載的蒙昧而混沌的時代。因為沒有文字說明,我們無法確定美術作品被創造出來的原因,也無法確知它們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它們的鑒賞,反而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發揮想象,選取一個史前時代的美術作品,說說它的身世和故事,以文字或圖文結合的方式將你想象中的畫面表達出來。如《人面魚紋盆》《良渚文化玉琮》《威蘭多夫的維納斯》第二單元第二課 禮儀與教化這五幅饕餮紋樣圖是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的,你能發現它們有何不同嗎?你覺得它們的變化趨勢是怎樣的?饕餮紋又稱獸面紋,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是這一時期青銅器上最常見的紋飾之一。商代獸面紋的發展大致分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概括來說,獸面紋的發展經歷了由簡單到繁縟,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時代 青銅器特點 獸面紋特點圖一 商代早期 器壁很薄 1.獸面紋的紋飾為單層,沒有底紋 2.裝飾于器物頸部和腹部,帶狀分布。 3.上下邊界為連珠紋。 4.身首連成一片,分界不明顯。 5.以粗獷、回旋的線條構成,無立體感。圖二圖三 商代中期 器壁增厚 1.獸面紋的紋飾比早期精細,神秘氣氛增加。 2.圖案抽象,出現新的浮雕獸面紋。 3.獸目突出,紋飾比較圓渾。 4.以云雷紋襯底的復層獸面紋是這時期的特色。 5.紋飾多用繁密的雷紋和羽狀紋 6.身首無明顯分界線,尾端上下彎曲分開。圖四 商代晚期 器壁厚 1.造型裝飾華美,層次分明,富麗繁縟而神秘。 2.通體滿花與立體多層裝飾相結合,立體感強。 3.獸面紋主紋多飾有地紋,浮雕現象普遍。 4.獸面紋、裝飾花紋與云雷紋交織,構成繁麗詭秘的三重花紋。圖五第二單元 第三課 心靈的幻象1.比較唐代壁畫中的維摩詰像與比它早一些的北涼時期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人物形象,你能感覺到哪些不同?請從人物形象、裝束、畫法、作品風格以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談談你的看法。聞法天人像(局部壁畫)克孜爾石窟 維摩詰像(壁畫)局部 敦煌莫高窟2.古希臘人創造了三種柱式,他們奠定了西方古典建筑的基礎,仔細觀察,你能說出它們之間的異同嗎?第二單元第四課 人間生活三、評析題:1、張擇端所畫的《清明上河圖》為國寶級文物,屬于北宋風俗畫,請從時代背景、表現內容、藝術特色、審美情感幾個方面對《清明上河圖》進行欣賞評述。時代背景:北宋末年,畫家張擇端描繪的一幅中國最著名的風俗畫。表現內容:以長卷式構圖,高度寫實的手法,描繪了初春北宋京都汴梁從城郊、汴河到城內街市的繁華景象。整個長卷循序漸進,如同一首樂章,由慢板、板,逐漸進入快板、緊板,最后進入尾聲,留下無盡懸念。藝術特色:藝術手法質樸無華,墨骨淡彩,線條道勁老辣,兼工帶寫,設色清淡典雅,樸實厚,宮殿門墻、橋梁舟車結構準確、比例合理。它不同于一般的界面,兼取了界畫工整準確和寫意畫活潑淋漓的長處,以工帶寫,使作品既有界畫典雅精美的特點,又有寫意畫神韻畢肖的優點審美情感:對宋代社會城市社會面貌、社會風俗做了百科全書式的描繪,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風俗畫,反映了一種美好而真切的人間情懷。2、《最后的晚餐》和《創造亞當》都是誕生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這兩幅宗教題材的美術作品都反映了人文主義精神。請先簡述人文主義精神,然后比較觀察這兩幅作品的細節處理(人物的表情、動作和服裝,人物造型,畫面構圖等),評述畫家是如何在畫面中通過細節的刻畫展示人文主義的精神。作品 人物的表情 動作 服裝 人物造型 構圖創造亞當 亞當以渴望的眼神望著上帝,上帝的目光堅定而有力。小天使有的對這一過程表現出了關注,有的則顯得懵懂無知,表明藝術家對心理活動的把握與刻畫非常到位。 上帝從空中穿行而來,頭發、胡須以及衣紋的方向表現出了飛行姿態。他以手指觸碰亞當,“生命”就像一團火花從上帝強有力的手指躍向亞當。 以寫實的手法表現了被天使簇擁的上帝與尚且無力地癱坐在地上的人類始祖亞當。上帝如同人間的一個長者,形象充滿力量而且睿智。最后的晚餐 耶穌宣布有人要出賣他后,耶穌和十二門徒表現出了不同的表情。耶穌的表情很平靜,而十二門徒有的向耶穌表達自己的忠誠,有的則顯得很憤怒或者竊竊私語,只有猶大表現出了恐懼的表情。 耶穌和十二門徒表現出了能夠展現其性格特點、精神狀態以及所扮演的角色的動作。比如耶穌與告密者猶大的身體姿態就各不相同(注意猶大的姿態是向后退縮的。其他人物姿態可以參見教學參考資源《最后的晚餐》介紹)。 以寫實的手法表現了耶穌與他的十二個門徒,耶穌和十二個門徒的形象與性格各具特色。達·芬奇在創作前進行了大量的寫生,畫面上的形象是基于對現實生活中人物的觀察創作出來的。四、思考與交流1、早期美術作品中并非沒有表現人間生活的情景,漢代畫像磚石上保留著很多生動的生活勞作場面,傳為東晉顧愷之創作的《洛神賦圖》描繪了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你覺得這些作品是否符合“人間生活”這一美術創作主題呢?還原它們被創造出來的真實意圖,說說你的看法,并與同學進行交流。弋射收獲畫像磚(東漢)這些作品是否符合“人間生活”這一美術創作主題。《弋射收獲畫像磚》屬于修建墓室的建筑材料上的圖像,是為死去的人服務的。因為漢代主張“事死如事生”,重視喪葬,尤其是貴族階層試圖通過各種方式(例如制作各種富于生活氣息的隨葬陶俑、各種精美的隨葬品,以壁畫裝飾墓室或者制作帶有圖像的畫像石、畫像磚,等等)使死去的親人在另外一個世界延續人世間的生活。所以在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上的圖像中,表現死者生前生活的場景占據了較大的比重。應該說,這類作品的創作出發點并非純粹地表現人間生活,人間生活只是人們克服對死亡的恐懼以及滿足對死后生活的幻想的一種途徑。《洛神賦圖》源自三國時期曹魏文學家曹植創作的辭賦名篇《洛神賦》,表現了幻想中的人神之戀。眾所周知,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動蕩的時期,但同時又是一息想解放與文學藝術獲得很大發展的時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出現了像《洛神賦》這樣充滿奇幻的想象力與表現凄美愛情的作品。與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相比,這一作品沒有任何說教的意味,畫家用人的姿態、眼神等表現出了曹植對洛神的愛戀與不舍,以一種人們可以感知的情感體驗表現了帶有神題材特征的文學作品。這兩件作品的出發點都不是純粹地表現世俗生活,但都是包含了對世俗生活的表現。2、上面是從中國傳統繪畫中總結出來的表現人物的傳統慣例。結合圖示仔細分辨《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中有哪幾種,嘗試畫一畫二分像和三分像的簡單圖示。3、《創造亞當》和《最后的晚餐》誕生于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在那個人文主義流行的社會環境中,畫家在宗教題材的創作中透露出了他們對人生的看法,歌領人的偉大。觀察細節,看看這些人文主義思想具體表現在哪些細節上,你能說出多少呢?第二單元第五課 審美自律1.《蘭亭序》出現20個“之”字,但每一個“之”字的體態和美感各有不同。如果將它們在作品中的位置互換,會影響整篇布局與審美和諧嗎?為什么?不能換中國書法講究章法布局與氣韻貫通,《蘭亭序》充分體現了藝術家的情緒與書法創作的關系。中國的書法并不是呆板地“寫字”,而是一種能夠反映書寫者精神狀態的藝術創作。《蘭亭序》充分反映了王羲之創作時的精神狀態,具有一種酣暢淋漓、一氣呵成的效果,呈現了魏晉書法重視個人情感表達、追求神韻的美學特征。其中的每一個之字,或大或小,游絲帶引,都在法則之內,使書法成為一個整體。2.法國新古典主義觀念和浪漫主義觀念之間有著巨大差異,請對照表格欣賞《荷拉斯兄弟的誓言》(新古典主義)和《自由引導人民》(浪漫主義)兩幅作品,并說說這兩種觀念是通過哪些形式在作品中體現出來的。新古典主義 浪漫主義畫室操作 “野外”或“現場”操作草圖是創作前的準備 肯定草圖的美學價值已形成(永恒的、不變的)的經典題材 正在形成(瞬息的、變化中的)的題材理性(如何完美地表現主題)創作 感性(真實地展現自己的情感)創作集體(公眾的意志、具有再創性)行為 個性(個性表現、具有原創性)行為觀眾沉思內涵、被動接受 觀眾發現內涵,積極接受古典的 浪漫的《荷拉斯兄弟的誓言》 《自由引導人民》第二單元第六課 從傳統到現代1.欣賞三幅現代中國山水畫作品,試分析每幅作品側重在哪一方面進行新的嘗試,在括號中填寫相應的作品序號。幾何性的形體組合,鮮明純正的色彩,明亮的色調,詩一般的意境。( 3 )借鑒素描與水彩的寫實手法,采用中國畫的材料工具和筆墨形式。( 1 )將革命詩意以象征和隱喻的手法融入傳統山水,是“山水畫推陳出新的樣板”。( 2 )《常熟田》 錢松喦 《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李可染 《春雪》 吳冠中2.凡·高繪畫中的奧威爾教堂與現實景象有很大的不同,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說說你的看法。奧威爾教堂 《奧威爾教 堂》油畫 凡·高凡·高作為后印象主義畫家,更對景象的主觀處理,主要表現在線條、筆觸、色彩、裝飾性等方面。他借鑒了日本浮世繪的藝術風格,用線條勾勒物象的輪廓,形象趨于平面化且進行了變形處理;筆觸富于動感,點、線具有旋轉、掃動的特征;運用純度較高的色彩表現形象,明暗關系被減弱,畫面具有裝飾性。但是其在空間透視關系方面基本準確。第二單元第七課新的實驗三、評析題你對現代藝術的看法是怎樣的?你同意以下評論嗎?請結合下面兩幅作品談談你的看法。教皇英諾森十世像 委拉斯開茲仿《教皇英諾森十世像》弗朗西斯-培根1.一堆垃圾2. 他們不過是在畫上用些顏料,再加上諸如“號叫的教皇”的標題,然后就開口要價。3.現代藝術不需要像照片那樣真實地再現物體,那樣做完全沒必要。4. 天啊!他們把眼睛畫在臉頰上了。5. 我的孩子能做得更好。6.過去的畫很乏味,現代作品總是更有趣味些。7.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正確的繪畫方法8.有很多不同的風格流派,我們不可能全部都知道。現當代藝術包含了對以審美為中心的傳統審美觀的顛覆。不同意面對形形色色的現當代美術作品,很多作品不是用簡單的“美”“丑”可以衡量的。兩張不同的《教皇英諾森十世像》,第一張委拉斯開茲的作品,作為傳統的繪畫方式,更注重形象的再現,而第二張弗朗西斯-培根作品,其藝術價值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表現形式上有所突破,這幅作品便是借用西班牙畫家委拉斯開茲的《教皇英諾森十世像》并加以變形的,故意讓教皇英諾森十世顯得滑稽可笑。在這幅畫上,坐在金色交椅上的教皇似乎很孤寂,為了發泄,他正伸直脖子,張著大嘴大聲尖叫。二是表達了較為深刻的觀念。在觀念上,他要“力圖把某種感情形象化”。培根的“肖像”感情的歇斯底里,還通過流動的油畫筆觸,即添上瀑布流水似的“屏幕”來展現。教皇的前方有展覽場所的圍欄。畫家那粗獷的處理方式,令觀者困惑和不安。這是那些的一味博人眼球、制造新聞而無內涵的“嗎噱頭”無法達到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