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分析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意圖》 課時 1課時授課 對象 高一 教師 許思淼教材 分析 《分析理解美術作品的創作意圖》是人美版美術教材,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本課講述的藝術家的創作意圖是理解美術作品的必要環節,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可能是針對現實的,也可能是針對藝術的,而且無論是針對什么,它們都與藝術家所生存的社會和文化情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從對藝術家的生存和成長環境中就可以找到藝術家創作美術作品的意圖,進而幫助我們理解美術作品。學情 分析 在前面講述的幾課中由于學生接觸到的一些內容,例如美術的語言、藝術美和形式美等,還是比較抽象的,對于學生來說在理解上還有不少困難,所以,本課的教學目的主要是使學生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更好地鑒賞美術作品。教學 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引導學生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幫助學生增強美術鑒賞的興趣,提高美術鑒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從理解藝術家的創作意圖的角度分析美術作品,掌握美術鑒賞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分析與討論,使學生關注美術作品中藝術家創作的意圖和情感,讓學生理解在美術作品中藝術家情感表達的意義重點 讓學生認識理解藝術家創作作品并不神秘,而是都表現了藝術家的某種創作意圖,而這種意圖具有其現實的依據,重點掌握不同的美術類型表現意圖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難點 藝術家的創作意圖與美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設計教學 方法 本課教學堅持“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以認知主義學習理論作教學為基礎,把教學活動的重心從教師引向學生。 教法:講授法 、 問答法 學法:觀察法 、練習法 課前 準備 教師:ppt、教材、教案 學生:教材、等課堂教學環節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備注導入 (3分鐘) 1、提問:“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這句歌詞是杜甫在什么時候寫下的,是在晚唐時期安史之亂時候有感而發寫下的。這個“感”就是詩人的創作意圖,畫家作畫也需要這樣的有感而發,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繪畫作品的創作意圖。 回答問題 用文學的創作靈感遷移到藝術的創作靈感新課 (20分鐘) 創作意圖來自哪里 出示《清明上河圖》局部,提問:張擇端為什么要畫清明上河圖?他的創作意圖來源于哪? 解釋繪畫背景,如果沒有宋代社會繁榮的景象,張擇端也不可能記錄下這樣的畫面。歸納總結:創作意圖可以來源于現實生活。 出示《巴爾扎克像》,講解雕塑的故事,提問:為什么羅丹選擇把巴爾扎克的手鏟掉?他的創作意圖來源于什么? 總結:羅丹的創作意圖來源于他對藝術的理解。 出示《愚公移山》,講解繪畫背景。讓學生用剛才總結的兩點歸納徐悲鴻的創作意圖。 總結:抗日戰爭時期,用了中西結合的手法。 思考并回答問題 初步了解創作意圖的來源。 無二、影響創作意圖的因素有哪些? (1)對比《草地上的圣母》和《六君子圖》。提問:為什么兩幅畫選用不同的物象表達自己的人文精神? 歸納總結:特定的社會和文化情境 (2)對比《豆花蜻蜓圖》和《寫生珍禽圖》,講解兩位畫家的生平,理解“黃家富貴,徐熙野逸” 對比《怒吼吧,中國》和《離婚訴》 ,講解兩位畫家的生活處境,理解藝術家的藝術成長過程、環境、家庭以及個性、知識水平等也會影響藝術家的創作意圖。 欣賞畢加索的三個時期作品 “藍色時期”、“粉紅時期”、“立體時期”,理解同一個畫家在不同時期的心境、情感也會影響藝術家的創作意圖。 思考并回答問題 通過對比,讓學生更能理解知識點 無三、創作意圖如何體現 (1)欣賞具象藝術,以《開國大典》為例。理解具像藝術是通過典型形象與典型環境來體現創作意圖的。 (2)欣賞意象藝術,以《日出》為例。理解意象藝術是通過整體氛圍的渲染來體現創作意圖。 (3)欣賞抽象藝術,以《第三國際紀念碑》為例,理解抽象藝術是通過形式語言本身或者構成關系來傳遞藝術家對事物的認知。欣賞《這不是一只煙斗》、《泉》 觀看杜尚的視頻短片。 回答問題并思考 通過三個例子教會學生賞析方法,能夠舉一反三 無課堂作業 (10分鐘) 分析下列作品的創作意圖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生日》、《牛頭》 無展示與交流 (5分鐘) 交流自己的看法 無課堂小結 (2分鐘) 創作意圖的來源 影響創作意圖的因素 不同藝術類型如何表達創作意圖。 無板書設計 (PPT) (分析理解作品創作意圖現實、對藝術的理解影響因素:社會環境、藝術家個人如何體現:具像、意像、抽象)教學反思 教學效果自評:課堂游戲環節設計可以再生動有趣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