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走進大師——梵高》教學目標1.初步了解梵高的生平、繪畫風格及藝術成就。2.通過對梵高作品的欣賞,討論并用簡單的語言對梵高的作品進行欣賞評述,提升審美素養(yǎng)與能力。3.感悟梵高的藝術精神,體會作品的情感,升華對藝術的熱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初步認識、了解梵高及其作品,學會賞析梵高作品。教學難點:感悟梵高藝術表現的情緒,表達自己對作品的評述。教學方法欣賞法、提問法、隨機提問法。教學過程課前準備:1. 課前3分鐘將本節(jié)課的導學單和作業(yè)單發(fā)到班級群。2. 課前3分鐘在班級群建立本次作業(yè)的家校本。3. 課前2分鐘做好直播準備,開啟視頻會議,開啟共享鍵,借用ppt出示課堂要求,并請同學們準備好本節(jié)課需要的工具。新授過程:(一)回顧舊識,導入新課提出問題:你肯定聽過梵高的名字,他的哪幅作品讓你印象深刻?學生回答,教師借用ppt出示,中小學美術教材中經常出現的梵高作品圖片——《向日葵》和《星月夜》。教師隨機提問:你喜歡他的哪幅作品?理由是什么?學生1回答,教師簡單總結。(這里需記住剛剛提問同學的名字,本課學完后需再請這位同學來分享自己的感受,形成學前后的對比。)教師過渡:這幾幅作品是梵高的著名代表作。其實,梵高的一生創(chuàng)作了非常多的美術作品,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梵高的世界,深入了解他的人生,賞析他的作品。(二)巧用學案,問題引領教師:為了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梵高,這節(jié)課我們將借助導學單來完成知識探究。課前我已經將導學單和作業(yè)單發(fā)到班級群里,請同學們參考作業(yè)單的格式,將你手中的A4白紙做簡單的序號標記。1.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A4白紙豎向對折,白紙分成兩個區(qū)域。上區(qū)域完成123題,下區(qū)域完成第4題。2. 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閱讀導學單的4個問題,請同學們帶著問題進行接下來的學習。問題1.梵高屬于什么畫派?問題2.梵高生前賣出去的唯一畫作是?問題3.梵高生前的最后一幅畫是?問題4.作業(yè)二選一。①如果穿越時空,與梵高對話,你能告訴他最喜歡他的哪幅作品嗎?理由是什么?(可從構圖、色彩、筆觸等方面來分享)②讓我們試著拿起畫筆,更深入地了解梵高,走進梵高。請同學們選取一幅你最喜歡的梵高畫作,并嘗試進行臨摹。(可從學習單中選擇畫作,也可借助網絡搜尋你最喜歡的梵高畫作)(三)三段視頻,深入了解1. 播放微視頻,了解梵高的一生。(視頻時長3分鐘)2. 教師提問:了解過梵高的一生,你對他有哪些新的認識?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梵高的生平。教師過渡:只有了解畫家的人生經歷,我們可能才會讀懂他的作品。下面讓我們帶著對梵高生平的認識,一同走進他的作品。3. 播放微視頻,了解梵高的藝術特點及三幅經典作品的深入賞析。(視頻時長5分鐘)三副作品分別為《向日葵》、《星月夜》、《烏鴉群飛的麥田》4. 教師隨機提問:《向日葵》是為了迎接誰的到來而作畫?《星月夜》梵高當時深處何地所畫?《烏鴉群飛的麥田》對于梵高而言有什么特殊意義?5.教師總結:了解過每一幅畫背后的故事,你是否感受到了當時梵高畫這幅作品的情感?你對這幅作品是否有了新的認識?教師過渡:梵高生前雖只賣出一幅畫,并不是因為梵高畫的不好,而是由于梵高的作品與當時的審美主流不相符,作品才不被世人所認可。縱觀藝術的發(fā)展,梵高獨特的藝術風格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他的色彩、獨特的筆觸和作品背后的情感,總會給人直擊心靈的震撼。下面讓我們一起靜靜欣賞梵高的其他作品吧!6.播放微視頻,賞析梵高的作品集。(視頻時長3分鐘)教師總結:在短暫的37年生命里,梵高經歷了太多......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藝術作品。雖然梵高離開我們一百多年了,但他的作品為觀眾帶來的感動和震撼,卻一直從未消退。了解過梵高藝術的一生,相信你對他的作品應該有了更深的理解,相信大家也能明白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人喜歡梵高。(四)拓寬思維,致敬梵高教師:世界上很多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致敬梵高。圖片展示,打開學生的思路,升華情感。不同的表達方式,相同的熱愛,一位來自伊朗的插畫師則用自己的畫筆,向眾人展示了他眼中的梵高。他用自己童趣的筆觸,致敬可愛又孤獨的梵高。下面讓我們也用自己的方式致敬梵高吧!教師再次出示作業(yè)單,再次強調作業(yè)單中的第4題,二選一作業(yè),可用文字的方式賞析作品,也可以臨摹梵高的作品。(五)學生創(chuàng)作,在線交流在學生完成作業(yè)單的這段時間里,教師要求學生都打開攝像頭,開啟靜音模式,隨機點名抽測學生分享交流自己的收獲與感受。學生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對于梵高的作品有那些新的認識?(與課前的提問形成對比,教師可以更直觀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學生2: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學生3:你最喜歡梵高的哪幅作品?理由是什么?學生4:你能從這幅作品中讀懂梵高想表達的情感嗎?(網課和線下課堂的區(qū)別在于,教師可以采取全員靜音的方式保證課堂靜音,并且保證聲音與畫面可以無差別的傳遞到每一位學生的設備中。這就為學生在完成作業(yè)時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六)展示和點評1. 在課堂上學生完成作業(yè)單的20分鐘里,教師會對每一位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并簡單總結。2. 課堂上學生在完成作業(yè)單期間,教師要求學生打開攝像頭,這樣可以關注到每位學生的作業(yè)完成情況,并進行實時過程性點評與建議。3. 課后學生將自己完成的作業(yè)單進行豎向拍照打卡上傳家校本中,教師進行批改,并將優(yōu)秀作業(yè)設置為可進行全班展示。(七)課后拓展課堂微視頻最后推薦了一些梵高的書目和電影,學生完成作業(yè)期間,教師為學生播放了音樂家特意為梵高創(chuàng)作的歌曲《vincent》,希望同學們課后有時間可通過不同的方式去了解梵高。(八)課堂小結英年早逝的梵高,其才華被人們所肯定,但身上仍舊有無數謎團無從得知,后人會通過他的作品,試圖一次又一次地走近這位天才畫家。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相信同學們一定會對梵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對他的作品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讓我們一起致敬梵高!教學反思課程案例的開發(fā)思路:在《走進大師——梵高》這課中,整個課程的設計依托教師自制的梵高微視頻。微視頻的時間控制在10-15分鐘以內。為了不讓學生視覺疲勞,并能充分調動起學生專注力與積極性,更好地帶領學生了解梵高及其作品,本課將原來總長度11分鐘的微視頻分成:梵高的一生(3分鐘)、深入分析梵高作品的魅力(5分鐘)、賞析梵高作品集(3分鐘)三大部分。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反思:《走進大師——梵高》屬于“欣賞·評述”學習領域課程。欣賞活動是一種視覺分析練習,是從感性開始的。在“欣賞·評述”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欣賞活動從感性層面逐步提升到理性層面,用美術語言、形式分析作品,積累美術知識,建構美術能力。梵高對于初中的學生來講并不陌生,但也不算熟悉。提起梵高的繪畫作品,學生都能準確的說出《向日葵》和《星月夜》這兩幅名作。但對于梵高個人以及藝術特點、其他作品,學生卻又不太了解。基于學生的認識基礎,本課首先通過3分鐘介紹梵高一生的微視頻,幫助學生建立起對梵高的基本認識,了解梵高一生的真實經歷。在已知梵高一生的基礎上,再通過播放梵高藝術特點及深入分析梵高藝術作品的5分鐘微視頻,讓學生對梵高的作品形成初步認知,并在越來越了解梵高作品的過程中,慢慢對其產生新的興趣,逐步掌握欣賞美術作品的方法,并嘗試去讀懂梵高作品的情感,從而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最后,通過三分鐘賞析梵高作品集,全面地去了解梵高的藝術歷程。在本課中,主要以學生已有知識為基礎,結合梵高的個人經歷、藝術特點去深入賞析梵高的作品,并嘗試理解梵高作品重所蘊含的情感。1.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通過教師提問,考察學生對于梵高已有知識的程度,并隨機選取學生進行提問:你喜歡他的哪幅作品?理由是什么?通過學生此刻的答案與學完本節(jié)課后的答案形成對比,便于老師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在此環(huán)節(jié)應該再補充一句:雖然是這位同學在回答問題,也請屏幕前的你也思考一下,你喜歡梵高的哪幅作品?簡單的幾句話,應該就可以讓屏幕前的學生有參與感。2.導學單與作業(yè)單的設計是希望能培養(yǎng)學生是問題意識和主動探究的能力;其次作業(yè)單設計了分層作業(y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進行梵高作品的文字賞析或者作品臨摹。但在進行作業(yè)單介紹的時候,我對于第二選一的作業(yè)尺寸并沒有介紹的太清楚,導致學生臨摹作品的尺寸過于雜亂,出現某些同學尺寸過大,作業(yè)沒有完成。3.從學生交上來的作業(yè)看,還有以下問題是需要引起我的注意:①學生大多數都去關注作品的內容,而忽略了美術手法。②對于梵高作品的賞析,學生發(fā)自內心的、真實自我的感受不夠。③作品不寫書名號、錯別字多、語句不通。④臨摹梵高作品的尺寸大小不一,出現敷衍了事的作業(yè)情況。4.網課和線下課堂的區(qū)別在于,教師可以采取全員靜音的方式保證課堂靜音,并且保證聲音與畫面可以無差別的傳遞到每一位學生的設備中。這就為學生在完成作業(yè)時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在學生完成作業(yè)單的這20分鐘時間里,我采取了隨機點名的方式,請學生來分享交流自己的收獲與感受,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課堂參與感。通過學生的眾多分享,我可以很直觀清晰地感受到學生在本節(jié)課的收獲,無論是對于梵高本人的了解、還是對于梵高作品更深層次的解讀、又或是燃起了他對于藝術這門學科的熱愛,我個人認為,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講,全都已經達到我的預想要求了。也希望通過《走進大師——梵高》這一節(jié)課,可以在學生心中悄悄埋下一顆藝術的種子,待日后,開出最美的藝術之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