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哲學概論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美好生活的向導生活處處有哲學哲學就是智慧哲學產生于人類的實踐活動,源于實踐過程中人們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哲學的任務就是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的哲學可以使我們正確的看待自然和人生的變化與發展,正確對待社會進步與個人發展集體利益與個人關系,正確對待進與退得與失名與利,從而為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哲學總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關于世界觀的學說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1)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哲學家依據一定的自然、社會、思維知識,把不自覺不系統的世界觀加以系統化、理論化而形成的思想體系方法論:既反對把哲學簡單化,把零散的不自覺的學說當作哲學學說,也反對把哲學神秘化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世界觀所涉及的問題是關于整個世界最普遍一般的問題(3)方法論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人們關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樣的根本觀點就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4)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個問題的兩方面。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不存在脫離世界觀的方法論,也不存在脫離方法論的世界觀。方法論具有相對獨立性,世界觀相同方法論不一定相同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功能(5)哲學與世界觀的研究對象都是整個世界。哲學以世界觀為內容,世界觀以哲學為最高表現。哲學是對自然、社會、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具體科學揭示的是自然社會和思維某一領域具體的規律和奧秘。人們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各種各樣的具體知識,大致可以分為三類:自然、社會、思維科學。哲學與具體科學是一般與個別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哲學:提供思維方法,提升思維層次具體科學:增長知識和技能聯系:1.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哲學的發展,哲學是對具體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哲學之所以富有生機和活力,能夠存在和發展,就在于他從不斷豐富的具體科學知識中概括出最一般的結論。把哲學看做科學之科學,認為哲學可以取代具體科學的看法是錯誤的。2.哲學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任何輕視哲學,否認哲學對具體科學研究指導作用的看法都是錯誤的,有害的百舸爭流的思想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這是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主要分歧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人們從事的活動包括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是人們在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和無法回避的基本問題,是一切哲學都不能回避和必須回答的問題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三種基本形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五行說;陰陽說;形神說;氣理說;氣者,理之依也(王夫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正確的揭示了物質世界的基本規律,反映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唯心主義(1)基本觀點:意識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依賴意識(2)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夸大為唯一的是在,當成第一性的東西,認為客觀世界以及整個世界都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主觀唯心主義典型觀點;萬物皆備于我、心外無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我思故我在、人的理性為 自然界立法、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觀念的集合、人是萬物的尺度、萬物是我們的表象(3)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絕對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現實的世界只是這些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客觀唯心主義典型觀點;盤古開天地、、理念論 、絕對觀念論 (黑格爾)、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理在事先(朱熹)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哲學史上的兩個對子,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相對唯物唯心主義的斗爭來說,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斗爭具有從屬意義,總是依附于唯物或者唯心主義。世界上不存在第三個基本派別時代精神的精華一、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上的精華(1)真正的哲學都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精神生活的構成部分,是一定社會和時代的經濟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2)真正的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他們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把握了時代的脈搏,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哲學家可能是真理的發現者,也可能是謬誤的制造者(3)真正的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首先體現在它可以通過對舊制度、舊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觀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學對社會變革的作用,還可以體現在它可以預見和指明社會前進的方向,提出社會發展的理想目標,指引人們追求美好未來;動員和掌握群眾,從而轉化為變革社會的巨大物質力量(4)任何反映自己時代客觀要求和社會發展趨勢的哲學,都可以成為這一時代社會變革的先導,推動時代前進的步伐,指導社會的變革二、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1)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1、階級基礎; 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2、自然科學基礎;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3、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1、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往哲學和科學發展的思想結晶,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統一,實現了在實踐基礎上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確立的科學的實踐觀,堅持從實際出發,認識周圍的世界。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馬哲與以往舊哲學的本質區別在于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一2、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在于它正確地反映了物質世界的本質和規律,他的全部理論都來自于實踐,又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3、馬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是改變世界的科學,是指導人類解放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崇拜任何東西,其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全部問題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把變革舊世界和改變現存事物作為自己的任務和目的科學性是革命性的前提和基礎4、關注無產階級利益相關的現實問題是馬哲的內在要求5、為無產階級提供認識改造世界的工具是馬哲的歷史使命6、物質的統一性原理是馬哲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3)馬克思哲學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鄧小平理論“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怎樣建設黨,建設什么樣的黨”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最新成果辯證唯物主義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探求世界的本質世界的物質性1、定義:物質是指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概括的宇宙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2、表現:(1)自然界的物質性。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形成和發展的,都是統一的物質世界中的一部分。我們應該超越日常生活的經驗層次,通過食物各自生動的具體特性,探究其共同的屬性和本質特征。人類社會的物質性。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在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性作用。勞動創造了人的生理結構,形成了手腳分工。勞動使猿腦變成了人腦,形成了語言和意識。勞動使人結成了社會聯系,形成了社會關系。因此,勞動造就了人和人類社會,沒有勞動就沒有人,沒有人類社會。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這三者都是客觀的物質的要素。這些要素的客觀性,集中體現了人類社會的物質性。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生產力是客觀的物質力量,生產力的實體要素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都是物質的。生產關系是客觀的經濟關系,它包括物質資料所有制。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關系等,它們都是物質關系。人們既不能隨意選擇生產力,也不能隨意選擇生產關系。(3)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質性。認識運動 把握規律運動1、定義:哲學上所講的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2、運動與物質的辯證關系(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生命有機體是生物運動的載體,生產方式是社會運動的載體,人腦是思維或精神運動的載體。(3)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都是錯誤的。3、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系(1)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永恒的 “動中有靜,靜中有動”(2)就物質的具體存在方式來說,它又有靜止的一面。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狀態。它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展的一定階段和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生變化。而是說物體相對于某一參照系來說沒有發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一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因此,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相對的。(3)馬哲肯定絕對運動性的同時,也肯定相對靜止的存在。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是形而上學的不變論;只承認運動而否認靜止,則導致相對主義和詭辯論。規律1、定義: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2、性質: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規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在其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沒有規律的物質運動是不存在的。方法論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律。在客觀規律面前,人并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把握思維的奧妙意識的本質意識產生的條件(1)從意識的起源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一切物質都具有的反應特性是人類意識產生的物質基礎生物的反應形式(刺激感應、感覺和心理)是人類意識產生的前提意識是社會的產物、勞動的產物。人的意識從動物的心理發展而來,但純粹的動物心理并不會自發地形成意識。意識不僅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還是社會發展的產物。(2)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3)從意識的內容(本質)看:意識是客觀存在(獨立于意識之外)的主觀映象。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2、認識的作用:人的意識只有反映了事物的本質才具有能動性(1)意識具有能動性,它是對物質能動的反映,又對物質有能動的反作用。(2)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人在反映客觀世界的時候,總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動之前還要確定目標、行動方式和行動步驟等。(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意識活動具有自覺選擇性。意識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主動、有選擇的,并不限于客觀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意識不僅能夠反映事物的外部現象,而且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它不僅能夠“復制”當前的對象,而且能夠追溯過去、推測未來,創造一個理想或幻想的世界。(3)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反作用)。人們在意識的指導作用下能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沒有人的參與永遠也不可能出現的東西。正確的意識,能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歪曲的意識,對人們的實踐活動有阻礙作用。動物沒有自覺的意識,不懂得自己活動的意義,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所以既不能認識世界,又不能改造世界。意識對人們生理活動有調節和控制作用。意識活動依賴于人體的生理活動,有對生理活動有著能動的反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進;萎靡的精神,則會使人悲觀、消沉,喪失斗志。方法論:要求我們一定要重視意識的作用,自覺地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3、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意識具有能動性,它是對物質的能動的反映,又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要求我們樹立正確意識。尊重規律和發揮能動性的辯證關系規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人在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人可以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人類。方法論: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又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5、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含義: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進行調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不是臆造的規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怎么做:(1)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進俱進, 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與規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2)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3)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為的思想。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求索真理的歷程實踐(人的認識從何而來)【主客體不斷相互作用】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性質:直接現實性: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客觀物質性: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主體、對象、手段都是客觀的,并且實踐活動的過程及其結果也要受到客觀事物及其規身律的制約。能動性:實踐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可以把觀念的存在轉變為現實的存在。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在改造社會的過程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實踐給客觀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動的烙印。社會歷史性:社會性:任何實踐活動都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歷史性:實踐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隨歷史條件的變化發展而變化發展,是歷史條件的產物實踐的主體和客體只有通過中介才能相互作用類型:人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有三種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勞動):即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這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變革社會的實踐:在階級社會中,變革社會關系的實踐主要表現為階級斗爭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實踐與認識的關系(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2)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的反映,這種反應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實現。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移動工具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3)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善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在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斷和推理能力,從而推動認識不斷深化。(4)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實踐是溝通主觀和客觀的橋梁。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真正反映了客觀事物。(5)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真理(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1、定義:真理是標志著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2、性質(1)客觀性:真理最基本屬性是客觀性,真理只有一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3)真理是具體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4)真理和謬誤: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認識(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認識具有反復性。從認識的主體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顯現需要一個過程。人們對一個事物的正確認識往往要經過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才能完成。認識具有無限性:認識的對象是無限變化著的世界,作為認識主體的人類是世代延續的,作為認識基礎的社會實踐是不斷發展的。因此人類的認識是無限發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3、認識具有上升性: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是一種波浪式前進或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真理永不會停止前進的步伐,它在發展中不斷地超越自身,那些經過實踐反復檢驗的,已經確定的真理并沒有被推翻,而是在不斷地向前發展。4、方法論:要求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補充: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和規律是認識的根本任務人在實踐中認識把握世界的過程,就是追求真理的過程物質世界的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觀點,也是黨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統一的。解放思想,就是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與時俱進,就是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前提,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和與時俱進的目標和歸宿唯物辯證法思想方法與創新意識唯物辯證法的聯系觀一、定義:聯系,就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二、地位: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系的根本內容是矛盾三、性質1、聯系是普遍的,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2、聯系是客觀的。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要求我們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人們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調整原有的聯系,建立新的聯系。(人可以創造具體聯系)事物的聯系就其與實踐的關系可以分為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人為事物的聯系在通過實踐形成后便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違反聯系客觀性的兩種表現;一是否認聯系,割裂事物之間的聯系,如人為的破壞環境等;二是主觀臆造并不存在的聯系3、聯系有多樣性(條件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直接、間接聯系;內部、外部聯系;本質、非本質聯系;必然、偶然聯系。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容易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利益,往往忽視間接的、本質的、長遠的利益。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既要注重客觀條件,又要恰當地運用主觀條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內部條件,又要關注事物的外部條件;既要認識事物的有利條件,又要重視事物的不利條件。要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四、整體與部分1、整體和部分相互區別。整體是事物的全局或全過程,從數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發展的各個階段,從數量上看它是多。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率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發展過程中處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從和服務于整體。2、整體和部分相互聯系,密不可分。(1)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帥著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備的功能。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立足整體,選擇最佳方案,實現整體的最優目標,從而達到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2)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的功能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發展推動整體的發展。(3)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離開整體,部分就不成其為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也會影響部分。系統和要素1、整體和部分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和要素的關系。系統是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統一整體。2、系統的基本特征: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3、方法論:(1)整體性:系統作為一個整體有其每一個要素都不單獨具備的功能。要求著眼于事物的整體性,重視整體的功能。(2)有序性:系統的各個要素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和方向發生作用。要求注意遵循系統內部結構的有序性。(3)內部結構優化趨向:系統內部各要素的有序結合使整體的功能具有了趨向強化的特征。要求注重系統內部結構優化趨向,力求實現整體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4)用綜合的思維認識事物。要著眼于事物整體,從整體出發,把各個部分、要素聯系起來考察,統籌考慮,優化組合,形成關于這一事物的完整準確的認識。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定義: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發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自然界是發展的:自然界總是處在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中。人類社會是發展的:人類經歷了原始、奴隸、封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社會,還將進入共產主義社會。人的認識是發展的。認識沒有終點,科學沒有巔峰。任何事物都有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2、事物都是運動和變化的,但并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展,物質運動和變化的總趨勢是前進的和上升的。3、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構成了事物的變化和發展。地位:發展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又一個總特征。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矛盾。發展的根本途徑是辯證否定。前進性與曲折性判斷一個事物是新事物還是舊事物的標準:是否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相符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觀規律、具有強大生命力和遠大前途的事物,它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產生,克服了舊事物中消極的、過時的、腐朽的東西,汲取了其中積極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為舊事物所不能容納的新內容,因而具有舊事物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舊事物違背事物發展的必然趨勢,因而最終會走向滅亡。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新事物符合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社會進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事物發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弱點和不完善的地方,人們對新事物的認識也有一個過程。舊事物則往往比較強大,總是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新事物。新事物戰勝舊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經歷曲折的過程。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因此,我們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熱情支持、細心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還要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和考驗。四、量變和質變1、定義:量變是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通常人們在生活中看到的統一、相持、平衡、靜止都是事物在量變過程中呈現的狀態。質變是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飛躍,是一種顯著的、根本的變化。統一的分解、平衡和靜止的破壞,都是質變過程中呈現的狀態。過程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 (事物發展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要求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量變達到定程度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變的必然結果。要求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質變又為新的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方法論:要求我們重視量的積累錯誤觀點:形而上學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只承認質變,否認量變。另一種否認質變,認為是物質有量的前進,沒有質的飛躍。發展一定是事物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發生了變化事物發展的途徑: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事物發展的狀態:量變與質變的統一事物發展的動力:內因與外因的統一(矛盾)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矛盾)定義: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一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的兩方面。地位:(1)矛盾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矛盾是聯系的根本內容,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矛盾。(2)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3)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兩個基本屬性:同一性、斗爭性含義:同一性:矛盾雙方互相吸引、相互連接的屬性和趨勢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兩方處于一個共同體中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相互滲透、包含,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斗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對立的屬性。體現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辯證關系同一性是相對的,斗爭性是絕對的。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展。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一體的存在, 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展。在斗爭性中把握同一性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以此推動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普遍性和特殊性1、普遍性:(1)定義: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穿于每一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2)承認矛盾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3)方法論:堅持一分為二和全面的觀點。要求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2、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要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含義: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2)表現:一是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這些不的矛盾構成了一事物區別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質二是同一事物在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矛盾,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事物發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3)方法論:要求我們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普遍性、特殊性辯證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無論怎樣特殊,它總是和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處,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哲學基礎,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依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1、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2、含義: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3、地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認識物的基礎。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是因為各種事物內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這種特殊矛盾規定了一個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本質。只有從實際出發,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質的事物區別開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解決問題的關鍵。我們認識矛盾的目的是為了正確解決矛盾。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決定解決矛盾的方法也不相同。只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主次矛盾主次矛盾辯證關系要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1)在復雜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矛盾,其中必有一對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決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這種在事物發展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決定工作的中心和重點。要就我們堅持重點論,著重把握主要矛盾。(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求堅持兩點論,在認識復雜物的發展過程時,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主次方面矛盾主次方面辯證關系要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的方法。(1)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要求堅持重點論,在認識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2)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排斥,并在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要求堅持兩點論兩點論和重點論(主次矛盾+主次方面)辯證法的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而不是均衡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論。我們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一點論和均衡論。創新意識與社會進步一、樹立創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辯證否定&否定之否定)1、辨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展自己。2、辯證的否定是發展的環節,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它總是吸取、保留和改造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作為自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辯證的否定是聯系的環節3、辨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辯證否定觀要求我們樹立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二、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世界永遠處在不停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的過程中,任何事物對它產生的那個時代和那些條件來說,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對它自己內部逐漸發展起來的新的、更高的條件來說,它就變成過時的和沒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讓位于更高的階段,而這個更高的階段也要走向衰落和滅亡。因此,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創新的。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創新意識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創新是對既有理論、實踐的突破,要創新就要有批判和發展。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陳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三、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1、創新的作用(1)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①科學技術的每一進步都是通過創新實現的。②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社會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③創新更新了人們的生產工具,促進了生產技術的進步,提高了勞動者的素質,開辟了更廣闊的勞動對象,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2)創新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①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②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3)創新推動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①思維方式的變化,歸根到底是由人的實踐方式決定的。不同的實踐活動決定著思維活動的不同性質和思維方式的不同內容。②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和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創新,使得人類認識的對象日益擴大,使得人類思維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四、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1)分歧:辯證法堅持“聯系的”、“發展的”、“ 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堅持“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看問題。(3)對立的焦點和根本分歧:辯證法承認矛盾的存在,承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形而上學否認矛盾的存在,否認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歷史唯物主義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尋覓社會的真諦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的高級運動形式一、社會發展的規律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②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展。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2、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鑰匙。3、社會基本矛盾運動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社會形態的更替。在生產方式中,生產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③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這一普遍規律的發現,使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第一次成為真正的科學。4、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怒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歷史唯物主義科學的解釋了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2.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通過階級斗爭實現。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當舊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時,只有通過先進階級反對反動階級的革命,才能推動社會發展。3.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和根本目的①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在社會主義社會是非對抗性的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②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③我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④改革的意義: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二、社會歷史的主體1、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2、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廣大勞動群眾作為物質生產的承擔者和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創造了必需的生活資料。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展的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展的源泉。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人民群眾還直接創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的變革、社會制度的更迭,都是通過人民群眾的革命實現的。人民群眾通過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改造和改變社會關系,從而不斷推動社會歷史進步和發展。要求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3、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1.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民主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并且成功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2.群眾觀點基本內容: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3.群眾路線基本內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4.方法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發揮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權益,更好地保障人民當家做主。人民群眾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要緊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要把集體個人社會利益三者的統一作為選擇標準第十二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運用價值觀的知識回答問題)一、價值與價值觀1、定義: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積極功能和屬性。人的價值在于創造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的統一。評價:對一個人價值的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價值觀:人們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的導向作用:①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導向作用。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價值觀不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就不同。價值觀影響人們改造世界的活動,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②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一個人走什么樣的人生道路,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都是在一定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價值觀不同,人們在面對義與利、生與死等沖突時作用的選擇也不同。3、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1.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基礎上作出的。各種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都是是在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的。2.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是指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因時間、地點和條件的變化而不同。把握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3.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往往因人而異,具有主體差異性。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認識的角度不同、立場不同,會有不同的價值觀,會作出不同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4.怎樣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①必須堅持真理,要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②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把獻身人民的事業,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4、價值的創造與實現1.在勞動和奉獻中創造價值;(積極投身為人民服務的實踐(勞動與奉獻),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人生價值;①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②人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條件、享受條件和工作條件都是由社會提供的。人在實踐活動中實現自己價值的時候,必須利用社會和他人提供的各種物質條件和知識成果。③人的價值只能在社會中實現。只有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才能在奉獻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價值。④我們強調在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個人價值,并不否認追求人的個性發展。但是,這個個性不應表現為人的怪異和陋習,而應表現于對他人、對社會的獨特的貢獻方式。3.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②實現人生價值,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③實現人生價值,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勞動:1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世界的物質性2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尊重勞動是尊重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要求3尊重勞動是尊重人民群眾社會實踐主體地位的要求,是人民群眾利益為最高價值標準的必然要求4人只有在勞動中才能創造價值,勞動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5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是創造美好生活,促進人自由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6勞動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和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7意識是勞動的產物8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