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容要求:“2.2闡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二、教學目標1.明確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理解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2.了解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過程,懂得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知道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意義。3.能夠列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各族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4.能夠結合所學的歷史知識,懂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5.能夠理解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進行的艱辛探索。三、教學重難點1.重點: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歷史意義。2.難點: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歷史邏輯;如何全面而正確地看待和評價改革開放前30年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四、教學方法圍繞議題,情景感悟,合作探究,啟發引導;遵循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統一,史論結合。五、課時安排:1課時六、教學過程環節一:新課導入播放視頻:【永遠的豐碑---紅色記憶】“進京趕考”——我們不當李自成。情境材料:材料一:1949年3月,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材料二: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說:“歷史是不斷向前的,要達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著我們確定的道路不斷前進。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材料三: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說:“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不要忘記我們是共產黨人,我們是革命者,不要喪失了革命精神。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著今后能夠永遠成功,過去的輝煌并不意味著未來可以永遠輝煌。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教師導語: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了28年的浴血奮戰,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完成了近代中國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并開啟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偉大中國夢的新征程。“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前進,不斷回答新的歷史課題,帶領中國人民為開辟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道路進行了哪些理論探索和實踐探索呢?這就是我們今天這節課所要學習的主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設計意圖:梳理歷史線索,增強學生歷史感,引發學生思考,導入框題。)環節二:新課學習1.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議題一: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角度看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歷史意義探究活動一:播放視頻:文獻紀錄片《旗幟》(片段)“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的問題任務還很重”。情境材料:材料一:美國拒絕承認并竭力阻撓其他國家承認新中國,阻撓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對新中國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的政策。材料二:所繼承的是一個十分落后的千瘡百孔的爛攤子。當時中國的經濟不僅遠遠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就是與許多亞洲國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1949年,人均國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當于亞洲國家平均值的2/3,4000萬災民等待救助。許多工廠倒閉,大批工人失業,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人民生活遇到極大的困難。同歷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業總產值減少一半,糧食產量減少約四分之一,在廣大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1949年的中國鐵路主干線沒有一條能夠全線通車,1950年時美國的鋼產量是8700萬噸,中國只有61萬噸,相差140多倍。材料三:解放全中國的任務還沒有完成;國民黨從大陸撤退時遺留下的100余萬軍隊、200多萬政治土匪以及60多萬特務分子還有待肅清;在廣大城鄉,反動會道門和黑惡勢力還危害著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探究問題: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新中國成立之初,新生的人民政權面臨著哪些任務、問題和考驗?結合所學知識,面對舊政權留下的滿目瘡痍,冷戰格局下誕生的新中國是怎樣站住腳,進而邁開大步向前進的?學生活動:回顧歷史事實或查找歷史資料,思考問題、合作探究,觀點交流、展示和碰撞。教師總結: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很快就把國民黨留下的爛攤子收拾得井井有條,主要做了四個方面的努力:第一,建立各級人民民主政權。第二,恢復被多年戰亂破壞的國民經濟。第三,蕩滌了帝國主義的污泥濁水。第四,打贏了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共產黨讓舊中國面貌煥然一新,“敢教日月換新天”。(設計意圖:遵循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統一,按照“時代是出卷人,中國共產黨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的思路,使學生明白,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回答歷史課題,使新生的人民政權“站住腳”,為不斷回答新的歷史課題創造了條件。)探究活動二:播放視頻:文獻紀錄片《旗幟》(片段)“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的提出”。情景材料:材料一: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提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材料二: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黨的七大政治報告中明確指出:“在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條件獲得之后,中國人民及其政府必須采取切實的步驟,在若干年內逐步地建立重工業和輕工業,使我國由農業國變成工業國。”材料三:1949年3月5日,即新中國建立前夕,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說:“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材料四:1954年,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說:“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探究問題:①結合上述材料,談談隨著形勢的發展、新的經驗的積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人民將怎樣從我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長期落后的農業大國特點出發,去開辟一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道路?②原來設想過渡時期需要十年或十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結果是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1956年底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過渡時期最終只用了7年左右時間。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有著哪些有利條件?學生活動:回顧歷史事實或查找歷史資料,思考問題、合作探究,觀點交流、展示和碰撞。教師總結:①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去完成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任務。過渡時期的劃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內容概括說來,就是“一化三改”。②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有利條件有:一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逐步成為社會經濟中的主導性因素;二是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三是個體農業經濟難以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迫切需要組織起來;四是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快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設計意圖:遵循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統一,按照“時代是出卷人,中國共產黨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的思路,使學生明白,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繼續回答新的歷史課題,選擇走社會主義道路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究活動三:播放視頻:文獻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片段)“一化三改”。情景材料:播放視頻:文獻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片段)“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歷史意義”。情景材料: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材料二: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材料三: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探究問題:①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歷史意義。②如果用一條橫線表示時間軸,請嘗試在橫線上標出這些時間節點,并試著表示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學生活動:回顧歷史事實或查找歷史資料,思考問題、合作探究,觀點交流、展示和碰撞。教師總結:①1956年,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②(設計意圖:遵循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統一,引導學生明白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歷史意義。)2.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議題二:從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角度正確看待改革開放前30年的歷史探究活動四:播放視頻:文獻紀錄片《我們走在大路上》(片段)“嶄新歷史課題:如何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和“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播放視頻:文獻紀錄片《紅旗》(片段)“黨的八大確定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探究問題:①結合所學知識,說說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新中國面臨著怎樣的嶄新歷史課題?②結合所學知識,說說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是如何回答這一嶄新歷史課題的?進行了怎樣的探索?做出了哪些理論創造,提出哪些獨創性的理論觀點?學生活動:回顧歷史事實或查找歷史資料,思考問題、合作探究,觀點交流、展示和碰撞。教師總結: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面臨的嶄新歷史課題是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為此,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②黨的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設計意圖:遵循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統一,按照“時代是出卷人,中國共產黨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的思路,使學生明白,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之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繼續回答新的歷史課題,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究活動五:情境材料: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中國全面建立,這預示著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即將開始。在新的起點到來之際,毛澤東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1956年4月,毛澤東將這些探索和思考進行總結,發表了《論十大關系》的講話,這標志著中國開始自主探索一條更適合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這為隨后召開的中共八大做了理論準備。黨的八大通過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和新黨章。規定了黨和全國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強調要堅持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制度,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系。這次大會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1957年2月,毛澤東在擴大的最高國務會議上,進一步總結了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展中的歷史經驗,創造性地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做出了一系列理論創造,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的理論觀點。此時的中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交織著建設新國家的巨大熱情,匯聚成一股無窮的力量。探究問題:①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人民,在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過程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同時,又經歷了哪些曲折?②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經歷的曲折?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和評價改革開放前30年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學生活動:回顧歷史事實或查找歷史資料,思考問題、合作探究,觀點交流、展示和碰撞。教師總結:①【一個飛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完成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②【一個結論】我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雄辯地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③【一個肯定】雖然經歷嚴重曲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和物質基礎。(設計意圖:在全面了解歷史主要脈絡的基礎上,使學生明白改革開放前30年的歷史時期本質上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懂得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積累了條件,改革開放后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對前一個時期的堅持、改革和發展。)環節三:新課總結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務,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性成就,并為我們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積累了經驗和提供了條件,為我們黨和人民事業勝利發展、為中華民族闊步趕上時代發展潮流創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習近平總書記說:“這一偉大歷史貢獻的意義在于,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中國發展富強、中國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堅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建立的不朽功勛,將永遠銘刻在黨和國家的歷史豐碑上。(設計意圖:首尾呼應,歸納總結,升華主題,進一步明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確立的歷史意義。)板書設計:七、教學反思(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