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第一節The evolution of the thought of man land relationship文 明 時 期 生產力水平 人地關系思想 環 境問 題采獵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低下提高突飛猛進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不嚴重局部出現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短缺后工業文明人地和諧共生自主探究:閱讀教材90頁至92頁,完成下表人地關系的歷史回顧過去地理環境決定論人定勝天論人地伙伴論直面環境問題現在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人類活動作用于人們周圍的環境,引起環境質量下降或生態失調,以及這種變化反過來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不利影響的現象。人類社會環 境物質和能量廢棄物人類與環境的相處模式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資源本身及替代品的再生速度。生態破壞自然資源衰竭產生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速度超過了環境本身的自凈能力。環境污染產生ABCD人類影響環境環境反作用與人類土地資源、森林資源、淡水資源、能源資源等等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世界滅絕動物墓地每一塊墓碑代表一種滅絕的物種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噪聲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各有什么特點?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同時期,城市地區和鄉村地區環境問題存在怎樣的差異?環境問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不同歷史時期的環境問題不同,不同區域所面臨的環境問題也有所不同環境問題 形成原因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較發達國家嚴重,以生態破壞為主較發展中國家輕,以環境污染為主① 一般處在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口增長很快,環境承受著人口和發展的雙重壓力② 限于經濟技術水平,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 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利用強大的經濟力量進行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使其環境大為好轉環境問題的分布特點現在人均資源消耗量較大地區 環境問題 形成原因城市鄉村主要表現為環境污染,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等主要表現為生態破壞,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堿化、森林減少、物種減少由于交通、工業活動和人類聚居地的過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利用資源的方式不當或強度過大環境問題的分布特點現在圖:世界主要環境問題舉例環境問題日趨全球化世界主要環境問題臭氧層空洞后果:危害人體健康,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破壞。主要分布區域:兩極的上空,青藏高原上空等地,有向全球性發展的趨勢。成因:制冷劑等釋放含氟氯烴的氣體。防治措施:減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的發放;積極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統。光化學煙霧后果:明顯降低大氣的能見度,刺激人們的眼睛、喉、鼻,使人頭痛嘔吐,并使植物受到損害。主要分布區域:洛杉磯等。成因:汽車尾氣(碳氫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在紫外線的作用下產生光化學反應,生成的混合氣體,在逆溫的大氣條件及不易擴散的盆地等地形成。防治措施:控制運行的汽車數量,保持道路通暢,使用清潔能源等。沙塵暴后果:明顯地降低大氣能見度,影響交通和人體健康等。主要分布區域:干旱、半干旱地區明顯。成因:(1)自然原因:氣候干旱,地表分布大面積的沙漠;多大風,蒸發旺盛。(2)人為原因:濫伐森林、濫墾草原、超載放牧,使生態環境惡化,導致土地沙化嚴重。防治措施:保護森林草地,退耕還林、還草、還牧,嚴禁亂墾、濫伐、過度放牧,植樹造林,恢復植被。赤潮后果:世界性海洋災害,赤潮中的水生生物含有毒素或因水藻大量繁殖而缺氧,造成海洋生物大量死亡。主要分布區域:較封閉平靜的海區,在海洋中較多見。成因:生活污水、工業廢水等排放大量含氮、磷的物質,使水中營養物質增多。在陽光強烈、水溫升高、海水停滯等條件下赤潮生物集結。防治措施:控制污水排放量,實施污水處理,使用無磷洗滌用品。水荒后果:影響人們正常的生產、生活。還可能引發其他環境問題,如土地沙化、沙塵暴、生物種類、生態種類、生態系統的變化。主要分布區域:全球性干旱、半干旱,人口稠密區的半干旱區較嚴重。成因:淡水資源的補給少,造成徑流量少,以及季節分配不均,旱季更少;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的地區用水量大;水污染嚴重等。防治措施:節約用水;修建水庫,調節徑流的季節變化;開發節水農業,改進灌溉方式;研發抗旱作物品種;保護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海洋石油污染后果:油膜覆蓋海水,使水中缺氧;石油有毒性,造成海洋動物、植物死亡。主要分布區域:沿海水域及主要航線的交通要道上。成因:石油運輸,海上石油鉆井平臺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出。防治措施:噴灑強效洗滌劑,使石油迅速分解;播撒粉狀石灰,使其沉降;利用麥稈、泥炭聚苯乙烯等物質吸收石油,然后集中處理;小面積油污可用圍欄圈住回收;可用燃燒法清除。物種消退,森林草地萎縮,生態平衡失調后果:物種消退、基因庫存大減、生態惡化、人類的生存空間和選擇余地縮小,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主要分布區域:全球性問題。成因:人類濫采濫用生物資源,毀林開荒,人口急劇增長,工農業的迅速發展,污染加劇等。防治措施:嚴禁濫采濫用生物資源,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一切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實現可持續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認。聯合國召開了一系列環境與發展會議,推動全球的可持續發展。201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我們希望的未來》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人類環境宣言》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2000年《千年宣言》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21世紀議程》《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015年聯合國發展峰會《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中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Road Transport包括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生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可持續發展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可持續發展未來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持續發展是目的可持續發展系統示意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未來公平性原則包括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類與其他物種之間、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公平。持續性原則地球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人類的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環境承載力之內。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是世界各國共同的任務,需要各國的積極參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6.1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pptx 威脅人類生存的全球十大環境問題.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