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辛亥革命的過程和歷史意義,理解人類社會形態從低紛到高級的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身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人民群眾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等唯物史觀。2.時空觀念:以時間為線索,展示辛亥革命的歷史過程以及所產生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3.史料實證:通過展示及讀取文物圖片、數據圖表、文獻等資料信息,培養學生史料實證。4.歷史解釋:學生通過分析辛亥革命的兩面性,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孫中山等人不斷探索救國道路,培養學生敢于創新的時代精神和廣闊的國際視野。通過講述辛亥革命的英雄事跡,激發學生民族自尊心,增強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教學重點】資產階領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立的過程。【教學難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法;學習方法—合作學習法。第一步:導入新課1903年,青年革命家鄒容撰寫的《革命軍》出版。鄒容在書中以高昂的激情,論證了推翻清朝統治、實行革 命的正義性和必然性。他寫道:“革命者, 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他還喊出“中華共和國萬歲”的口號。《革命軍》剛一問世,便迅速傳播開來,銷售量居當時革命書刊的第一位,成為引導仁人志士走上革命道路的明燈。第二步:講授新課[問] 《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威嚴掃地,中央集權削弱,社會變革呼聲日漲,封建統治危機空前嚴重,為了挽救風雨飄搖的統治,清政府采取了哪些自救行動?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并總結。[學生回答]清末新政、預備立憲等。[講]是的, 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新政”的內容與戊戌維新時期所頒布的改革舉措頗多相似,但更為廣泛深人。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這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這個政府,中國才有希望。[問] 清末新政沒有達到預期目的,但在客觀上卻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發展,請問它在哪些方面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發展呢?[學生回答]略。[講] 在清末新政與民主革命的關系上,清末新政促進了革命的爆發。主要表現是:清末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經濟基礎;由于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階級基礎;辦學和留學熱潮的出現,產生了眾多的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階層,這是民主革命的群眾基礎;由于清末新軍的出現,由于革命黨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新軍,新軍就逐漸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成了民主革命的陣地。[問] 辛亥革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革命爆發所需的各種條件經歷了長期的醞釀。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總結一下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前,革命黨人進行了哪些努力的嘗試?請同學們從組織、思想、軍事等方面進行總結。[學生回答]略。[講] 組織方面,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織興中會,走上了革命道路。1905年8月20日,孫中山與黃興等人在日本東京創建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思想方面,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成為中國同盟會綱領。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革命黨人積極宣傳革命的理論和主張外。軍事方面,孫中山還組織了多次反清 武裝起義。以徐錫麟、秋瑾等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黨 人前仆后繼,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引起了巨大震動。[引入] 面對此消彼長的革命運動,清政府深感必須進行必要的政治改革,迫于形勢,在革命運動高漲之際,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積極推進立憲運動。1908年8月,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作為制定“憲法”的準備。立憲派先后發起三次速開國會的請愿運動,但很快被證明此路不通。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預備立憲最終效果如何呢?是否如愿維護了清政府的統治?[學生回答]沒有達到預期目的。[講] 結果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少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問] 欲成大事,需具備天時地利與人和,辛亥革命同樣如此,請同學閱讀教材,哪一事件為辛亥革命提供了契機?[學生回答]四川保路運動。[講] 孫中山曾對四川保路運動的重要性給予高度評價:“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要推遲一年半載”。1911年5月,清政府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隨即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訂立借款合同,四國銀行團享有這兩段鐵路的修筑權和繼續投資的優先權,激起粵、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強烈憤慨,引發保路運動。四川保路運動發展成武裝起義,為武昌起義提供有利時機。[學生活動]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結合歷史地圖,把辛亥革命過程中重要的歷史事件標注在地圖上。[學生回答]略。[講] 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軍工程第八營打響了武昌起義第一槍。新軍其他各部的土兵紛紛響應,起義軍很快控制了武漢三鎮,并成立湖北軍政府,推黎元洪為都督。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問]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立,它和清政府有什么本質的不同?[學生回答] 中國民國的性質是資產階級共和國,清政府是一個封建君主專制國家。[投影] 時間:1912年1月1日,人物: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政權: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性質:資產階級共和國制度國號: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紀年:中華民國紀年,1912年為民國元年。[引入] 隨著革命運動如燎原之勢發展,清政府的統治最終土崩瓦解,1912年2月12日, 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就這樣落到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新生政權的革命果實為何會被袁世凱竊取了?這從本質上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袁世凱實力強大,革命派軟弱。[講] 同學們說的對,如果從本質上來分析,是因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不夠強大,最后導致了革命的失敗。[問] 中華民國建立伊始,即制定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找出它的基本原則并思考其歷史意義。[學生回答]基本原則有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責任內閣。[講] 為了限制袁世凱權力,維護共和政體,約法特別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總統頒布命令須由國務員副署才能生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對君主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但是它因人立法,具有的人治色彩是它的局限性體現。[問] 辛亥革命是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給中國帶來巨大變化,歷史影響深遠。請同學們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思考他的歷史影響?[學生回答]略。[講] 政治層面: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從來不曾有過的共和政體。經濟層面: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思想層面: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問] 我們肯定辛亥革命積極意義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它的局限性,我應該如何全面客觀的認識辛亥革命呢?[學生回答]略。[講] 辛亥革命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沒有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沒有發動廣大民眾,沒有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包括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層面,而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專制制度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階級的統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變,封建思想在國民頭腦中還根深蒂固。綜上所述,辛亥革命不是一次完全成功的革命,它沒有能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三步:學生練習略第四步:課堂小節第五步:布置課后作業完成課后的問題探究和學習拓展。老師做簡單的引導分析。【板書設計】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1.清末新政2.革命運動3.預備立憲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1.武昌起義2.中華民國3.臨時約法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歷史功績2.局限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