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這一時期在政治、 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及其變化的原因分析,認識到經濟基礎和上身建筑之間的相互作用。2.時空觀念:通過了解各兩宋時期經濟的發展變化的時代背景,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系的;3.史料實證:通過展示及讀取文物圖片等資料信息,培養學生史料實證。4.歷史解釋:通過對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新變化的描述,培養學生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有理有據地表達自己的看法。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新變化,了解并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教學重點】城市商業繁榮和經濟重心南移【教學難點】社會的變化【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法;學習方法—合作學習法。第一步:導入新課[引入]宋學者沈括通過研讀唐詩注意到,唐朝人寫過不少“富貴詩”,描寫當時的“奉養器服之盛”,即奢華生活。在沈括看來,這些描寫“乃貧眼所驚耳.....此所謂‘不曾近富兒家’”,意思就是沒見過世面,不值一提。沈括的話間接反映出宋人的生活和消費水準明顯超過了唐朝,其背景則是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那么兩宋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到底怎么樣呢?第二步:講授新課[問] 此前我們也學習過社會經濟,請同學回顧一下,古代經濟一般分為哪些部門?[學生回答] 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引入] 非常好,那么我們首先來看一下農業的發展狀況,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并進行歸類,從農作物結構、耕作方式、農業產量、邊疆開發四方面進行總結,并思考各方面的內在邏輯聯系。[講] 首先,稻麥復種制在南方普及,一年兩熟或一年三熟,這推動了糧食產量的提高。糧食產量提高可以使更多的人從糧食作物的耕作中脫離出來,從事經濟作物的種植,于是固定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戶出現,農作物的種植結構發生變化。經濟作物中尤其是棉花得到大力推廣,它始于宋朝,推廣于元朝,南方逐漸普遍,這大力帶動棉紡織業發展,為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物質基礎。由于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差異化種植,帶動了地域差異經濟的發展??鐓^域、行業的貿易興盛,地域之間的互補性,推動對自然經濟的突破,整個社會的經濟快速發展。中原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周邊輻射能力,漢族繁榮的經濟推動力少數民族對開發邊疆,與兩宋緊鄰的遼夏金元的統治,邊疆地區進一步開發,農業有顯著發展。[問] 農業的發展為手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本的物質基礎,比如糧食、原料等,接下來,我們來看下手工業的有哪些發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從陶瓷業、冶煉業、印刷業三方面歸納。同時思考:各行業的發展對當時社會有哪些深遠的影響?蘊含了哪些唯物史觀?五大名窯的精美瓷器圖片[講] 在制瓷業方面的成就顯著:宋朝以五大名窯為代表,宋朝制瓷技術有重要改進,出現了以五大名窯為代表、風格各異的眾多特色瓷器,色彩多變,質感渾厚,北宋時期,景德鎮成為瓷都。元朝燒出了新型彩繪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紅。陶瓷業的繁榮不僅推動力國內工商業的快速發展,而且遠銷海外,成為繼絲綢之路之后中華文明新的物質象征,所以陶瓷業的發展推動了國內商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提升了古代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在冶礦業方面:礦治業在北宋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煤的開采量很大,都城東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這又為其他手工業的發展提供的技術物質基礎,促進手工業的快速發展。和其他王朝不同的是,印刷業在宋元時期發展迅速,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進一步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這使得書籍的成本大幅下降,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普及,這就為宋朝市民文學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這充分展現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問]宋朝時期農業、手工業的發展,這兩者都大力推動力商業的發展,請同學閱讀教材,看一下宋朝時期商業的發展狀況如何?表現在哪些地方?基層市場圖片[講] 宋朝是中國古代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高峰, 面向大眾的基層市場蓬勃涌現。宋與遼夏金各政權之間的經濟往來十分密切,官方設置榷場進行互市交易,民間貿易也相當活躍。商品流通規模的擴大,使得貨幣需求量劇增。北宋錢幣年鑄造量最多時高出唐朝十多倍,由于流通量很大,金屬貨幣流通不便,為便于交易,出現紙幣,北宋四川民間發行的交子是最早的紙幣。元朝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加上大一統帶來的穩定局面和交通系統的發展,都推動了商業的發展。國內工商業的興盛推動了海外貿易的繁榮,外貿稅收成為宋元兩朝國庫的重要財源。大型遠洋海船裝載絲織品、瓷器等,遠銷亞非許多國家和地區,輸人中國的商品則以香料、珠寶等為主。主要外貿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國內外工商業的發展推動城市的擴大,城市的人口眾多,市場活躍,交易頻繁,娛樂活動豐富多彩,城市的興盛引人注目。北宋東京和南宋臨安人口多時均超過百萬。元朝恢復臨安的舊稱杭州,它被外國旅行家稱為“世界最富麗名貴之城”。元大都是當時北方最大的經濟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問]兩宋時期,是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并不是一個大一統的時代,政治和經濟是相互影響的,兩宋的這種政治格局對經濟格局勢必會產生深遠的影響,那到底會有什么什么影響呢?[學生回答]經濟重心南移經濟重心南移過程示意圖[講] 經濟重心之所以南移,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北方長年戰亂,人口大量南遷。唐朝中葉,南方經濟逐漸超過北方。北宋經濟明顯依賴南方,人口南多北少格局定型,南宋時期,人口大量南遷,進一步奠定南方經濟重心地位,元朝的南北經濟差距繼續擴大,全國大部分人口和稅收集中在江南。[問]請同學們全面思考一下,經濟中心南移動因素除了戰亂等政治因素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南北經濟重心的遷移圖[講] 除了政治因素外,還有南方自身優越的自然條件。比如氣候條件、地形條件等。我們要從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去全面思考問題。[問]經濟重心的南移是國家經濟基礎格局的變動,按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唯物史觀,這種變動勢必會對當時的社會思想文化格局產生重大影響,請大家閱讀教材,找出產生了哪些影響?兩宋時期科舉及第的人數變化表格[講] 南方經濟發展推動文化的進步。南方人在科考中優勢明顯,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額。南宋時,江浙一帶成為人才集中的地區。[問]除此以外,南方經濟的發展對宋元時期的交通有哪些重大推動作用?元朝航運交通示意圖[講] 在內河航運方面,為將南方財賦順利北運,元朝重新開通了大運河,改變隋唐時迂回曲折的路線,縮短了航程。在海運方面:元朝還創造性地開辟了長途海運航線,主要任務也是運輸江南的糧食。[問]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我們已經學過遼宋夏金元的政治、經濟發展相關知識,現在思考一下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對當時思想觀念的轉變有哪些具體的影響?其中內在的邏輯聯系是什么?[講] 在政治方面,科舉擴招,宋朝科舉制度比唐朝更為完善,不僅原則上面向全社會開放,而且更加強調公平競爭,士族沒落,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人政壇,不少人官居高位,給政治增添了活力。政府在選人用人方面,重文輕武。在經濟方面,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壯大?;谡?、經濟方面的變化,到宋朝,重視家族背景的門第觀念的情況發生了根本改變。人們的婚姻擇偶,也以當下政治、經濟地位為重,而不再關心祖先名望。時人將這些變化概括為“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問]隨著政治、經濟、思想觀念的重大變化,統治者為了適應時代變化的趨勢,維護統治利益,于是對社會的控制有所放松,具體體現哪些方面?[講] 到宋朝,賤民減少。更多地來自雇傭。農民租種土地,也較少受到人身束縛。為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宋朝政府適當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在政治方面,社會政治氛圍寬松。在人身關系方面,對于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為松弛。在經濟方面,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受官府干預,僅辦理法律手續,繳納交易稅即可。“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成為普遍現象。金元時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會發展進度的影響,上述變化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逆轉。但從長時段來看,發展趨勢沒有大的改變。第三步:學生練習略第四步:課堂小節第五步:布置課后作業完成課后的問題探究和學習拓展。老師做簡單的引導分析。【板書設計】一、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1、農業的發展:糧食產量提高,經濟作物推廣,邊疆得到開發2、手工業發展:陶瓷業的發展,冶煉業的發展,印刷業的發展二、商業和城市的繁榮1、商業的發展:基層市場涌現,貨幣發行增大,海外貿易發展2、城市的興盛:人口眾多,市場活躍,交易頻繁三、經濟重心的南移1、南移的原因:北方戰亂、人口大量南遷,南方優越的自然條件2、南移的過程:唐朝、北宋、南宋、元朝3、南移的影響:經濟、交通、文化四、社會的變化1、思想觀念的轉變:原因、表現2、社會控制的放松:原因、表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