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1.唯物史觀:理解政治局勢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緊密聯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培養學生基本的唯物史觀。2.時空觀念: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的時序、政權的地理范圍,培養學生時空觀念。3.史料實證:通過分析考古資料、文獻資料分析,揭示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的歷史狀況,培養學生史料實證。4.歷史解釋:學生通過對早期國家產生的原因、特征的分析,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5.家國情懷:認識到中國歷史分裂是階段性的,統一是大勢所趨,理解民族交融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格局的積極影響。【教學重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區域開發、民族交融【教學難點】本課所涉及的民族、政權較多,比較復雜【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法;學習方法—合作學習法。第一步:導入新課(5分鐘)[問] 同學們,“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句話說的是哪位歷史人物啊?《隆中對》[引入] 公元207年,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劉備前往隆中,三顧諸葛亮草廬之中,諸葛亮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劉備,并分析了天下形勢。后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這篇《隆中對》就是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當時縱談三分天下的一段記載。第二步:講授新課(30分鐘)[引入] 那么三分天下真的預言是如何成為現實的呢?我來學習第一個子目,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一段,概括三國建立的基本情況。[講] 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三大軍事集團漸成鼎足 之勢。220年, 曹操之子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東漢滅亡。劉備、孫權也相繼稱帝。劉備仍用漢的國號,定都成都,史稱蜀漢,簡稱蜀。孫權定都建業,國號吳。一、三國與西晉(一)三國鼎立:魏、蜀、吳[問]三國之間的力量對比如何?為了在爭斗中勝出,他們做了哪些努力?這些努力有哪些客觀的積極意義?三國形勢圖[講] 魏國國力較強,在三國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風。為了能勝出,蜀、吳兩國則加強了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雖然是分裂的,但是在客觀上,促進了各自區域的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南方的經濟發展快速。[問]三國鼎立的最終結局如何?西晉形勢圖[講] 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蜀。266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 西晉。司馬炎即晉武帝。280年, 西晉滅吳,完成統一。(二)西晉統一1.建立:司馬炎,晉武帝,280年[引入] 三國最后統一于西晉,可惜的是,西晉的統一是短暫的?同學們閱讀教材思考一下,為什么西晉快速滅亡的原因何在?五族內遷、八王之亂示意圖[講] 西晉統一后,舉國沉浸在奢侈腐敗的氣象之中。晉武帝出身士族,其家族經過長期發展,早就形成龐大的權貴集團,政風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激化。自東漢以來,西、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向內地遷徙。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氏、羌 和活動在長城一帶的鮮卑。西晉時期面臨的外部局勢是大量游牧部落內遷,關中和涼州的外族已占當地人口一半, 內遷的少數民族與中原漢族之間矛盾沖突增多,社會不穩定因素隨之增加。除了以上兩個原因之外,還有八王之亂。晉武帝死后,宗室諸王展開對中央權力的爭奪,演化為內戰。戰爭內耗了西晉大部分國力,元氣大傷,對周邊地區控制力急劇下降,這種情況下,內遷少數民族卷人其中,并且逐漸主導了局勢。于是,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問] 西晉的滅亡對中國歷史有什么影響?[講] 西晉滅亡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比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也就是后面的東晉十六國的割據,還有南北朝的對峙。2.滅亡:五族內遷、八王之亂[講] 317年. 西晉宗室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二、東晉與南朝(一)東晉:建立:司馬睿,317年,定都建康[問] 東晉建立后,在國家權力結構中有什么特征?這個特征對東晉社會有什么影響?[講] 士族專權、門閥政治是東晉政治一大特征。自三國、西晉以來, 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稱為士族。逃到南方的幾家北方高門士族先后執掌朝政,比如瑯琊王氏,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他們爭權奪利,勢力逐漸衰弱。2.政治:士族專權、門閥政治[引入]在門閥政治斗爭中,東晉被取代,隨之進入南朝,請同學閱讀教材,概括南朝的定義是什么?南朝宋齊梁陳的更迭形勢圖[講] 420年,出身低級土族的武將劉裕奪取皇位,改國號宋。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稱南朝。四個王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為六朝。[問] 請同學們看看南朝的形勢圖,思考,四個王朝在疆域方面有什么變化?南朝宋齊梁陳的更迭形勢圖[講]我們可以看出來,四個王朝的版圖主要集中在南方,相差不大,所以整個南方雖然政權是更迭不斷,但疆域卻變化不大,說明南方沒有經歷過大的分裂時期,整體局勢比較穩定。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宋齊梁陳四個王朝的版圖中,陳朝的版圖是最小的,只能保有長江以南,上游又丟掉了四川和荊襄,在南北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覆亡大局已定。(二)南朝:宋、齊、梁、陳[學思之窗]以上,我們講了東晉與南朝的政治局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上的學思之窗,說說當時南方經濟發展的成就。[講] 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商。手工業方面,紡織、礦治、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問] 紛爭之世,南方經濟還能快速發展,原因何在?[講] 我們要從兩方面來分析,社會層面的因素,南方長期以來基本處于和平環境,沒有爆發像北方那樣大規模和長時間的戰亂;北方大批人口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充實了勞動力資源;南朝統治者重視經濟,勸課農桑。其次,是自然層面的因素,江南自然條件優越,具備良好的開發基礎,自然資源豐富、氣候濕潤、土地廣闊等。綜上所述,南方經濟得到開發,從而快速發展。(三)南方經濟的發展表現:各行各業快速發展原因:社會原因、自然原因東晉十六國形勢圖[引入] 東晉統治南方的時候,北方先后出現了-批制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請同學看形勢圖,了解一下十六國大致的地理位置。十六國統治者族屬表[問] 請大家看到十六國統治者族屬表,思考一下,北方大分裂中少數民族政權林立,彼此征伐,有什么影響?[講] 十六國其中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它們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民族交融加速,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三、十六國與北朝(一)十六國概況[問] 為什么說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哪個歷史事件能充分說明這一點 [講] 4世紀下半葉,氏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隨后大舉進攻東晉,被擊敗于淝水。由于內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統治基礎脆弱,強大的前秦政權在淝水之戰后迅速崩潰,曾經稍顯緩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劇了,這充分說明北方的民族隔閡依然存在,前秦失敗的根源在于統治基礎并不穩固。1.民族交融:學習中原模式,加速封建化2.淝水之戰:北方重陷分裂,民族矛盾加劇。[引入] 前秦滅亡后,是哪個政權再度統一了北方,這個政權有什么特別之處?北魏形勢圖[講] 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于439年統一北方。5世紀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動民族交融。他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遷到洛陽的鮮卑貴族一律將籍貫改為洛陽,死后不得歸葬平城;以漢族 服飾取代鮮卑服飾,朝中禁鮮卑語,統一說漢語; 改鮮卑姓為漢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仿照魏晉以來漢族社會的士族階層,將新改姓的部分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并鼓勵他們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這些改革措施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二)北朝北魏(1)建立與統一:439年統一北方(2)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措施,影響[問]北魏統治者勵精圖治,但是卻沒能統一全國。北魏滅亡后,中國歷史又將如何發展?[講] 6世紀前期,北魏發生動亂,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上述五個王朝合稱北朝。北齊、北周東西對峙,北周內政修明,逐漸占據優勢,滅掉 北齊。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 終于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2.北朝的更迭:東、西魏,北周、北齊第三步:學生練習(5分鐘)略第四步:課堂小節(3分鐘)第五步:布置課后作業(2分鐘)完成課后的問題探究和學習拓展。老師做簡單的引導分析。【板書設計】一、三國與西晉(二)三國鼎立:魏、蜀、吳(二)西晉統一1.建立:司馬炎,晉武帝,280年2.滅亡:五族內遷、八王之亂二、東晉與南朝(二)東晉:1.建立:司馬睿,317年,定都建康2.政治:士族專權、門閥政治(二)南朝:宋、齊、梁、陳(三)南方經濟的發展表現:各行各業快速發展原因:社會原因、自然原因三、十六國與北朝(一)十六國概況1.民族交融:學習中原模式,加速封建化2.淝水之戰:北方重陷分裂,民族矛盾加劇。(二)北朝1.北魏(3)建立與統一:439年統一北方(4)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措施,影響2.北朝的更迭:東、西魏,北周、北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