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教案)

資源簡介

第1課
學習目標
1.唯物史觀:幫助學生理解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入奴隸制階級社會是從低級社會向高級社會發展,是歷史的進步。幫助學生理解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是生產力的發展。培養學生基本的唯物史觀。
2.時空觀念:通過畫時間軸的方式給中國原始社會進行分期,通過展示歷史文化遺存分布地圖,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文明發展歷程時序、地理,培養學生時空觀念。
3.史料實證:通過考古資料、文獻資料、傳說的科學分析,揭示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和中國早期國家的基本特征,培養學生史料實證。
4.歷史解釋:學生通過對早期國家產生的原因、特征的分析,培養學生歷史解釋素養。
5.家國情懷:幫助學生理解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發展格局,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文明的多元性、多樣性、本土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早期國家的特征
【教學難點】
私有制、階級與國家產生的關系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法;學習方法—合作學習法。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通過預習新課,完成學案。
2、教師準備:課件、學案、習題。
第一步:導入新課(5分鐘)
[引入]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其《全球通史》中寫道:人類,只有人類,能創造自己想要的環境,即今日所謂的文化。人類文化就是經過新的非生物學的途徑解決問題,包括工具、衣服、裝飾品、制度、語言、藝術形式、宗教信仰和習俗。人類的故事就是我們從舊石器時代到現今時代所創造的一系列的文化的故事?!獙W習人類歷史就是學習人類文化,今天我們就來探究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投影]云南元謀人遺址圖片資料
[問題導入]元謀人是中國史學界目前認為中國最早的遠古人類。那么,元謀人何以被稱為人?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如何?接下來我們就學習石器時代的古人類。
第二步:講授新課(30分鐘)
[板書]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問]同學們在初中學習過石器時代,加上先前預習的內容,應該知道石器時代因制作技術不同分為哪兩個時代?
[答] 分為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問]對的,很好,同學們閱讀正文第一段,找出舊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生活特點,代表性遺址。
[學生回答]略
[板書](一)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
1.生產生活:打制石器、漁獵采集、群居生活、學會用火。
2.代表遺址:元謀人(距今170萬年)、北京人(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
[講]馬克思主義認為,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在于人能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從事生產勞動。正因為元謀人會使用打制石器從事勞動,所以稱為人類。
[拓展思考1]現在請同學們思考,舊石器時代的生產力水平如何?生產關系是什么樣?為什么會這樣?可以相互交流討論。
[學生回答]略
[講]通過同學們的思考交流,我們可以了解到舊石器時代的生產力水平是很低的,生產關系中的工具、食物分配是平等的。女性采集提供了主要食物來源,男女肩負同等重要的任務,舊石器時代晚期出現母系氏族社會。因為生產力低下,缺乏剩余產品,無法供養等級森嚴的統治集團或者特權階級。
[問]閱讀P2的思考點,觀察《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從分布的區域范圍、地理位置、集中位置等方面分析,
回答指出中國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
[學生回答]略
[講]通過課文和分布圖,我們可以得出:從區域范圍方面來說,中國是遠古人類的重要起源地,中國早期人類遺址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分布廣泛,這體現了以上體現了中華文明起源的本土性、多元性特征。從地理位置來看,大部分在大河流域。其中集中在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這體現了多元一體的特征。
[板書]3.社會關系:母系氏族、人人平等
4.起源特征:分布廣泛、本土性、多元性、多元一體
[投影]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石器。
[引入]經過1百多萬年的舊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大家閱讀正文第2段,對比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區別。
[學生回答]略
[板書](二)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
1.生產生活:打磨石器、使用陶器、原始農業、飼養家畜、定居生活。
[拓展思考2]細心的同學會發現,中國古人類經歷了及其漫長的舊石器時代,才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那么為什么耗時如此之長?原來遷徙的漁獵采集生活為什么要變為定居的農耕畜牧生活?推動這一系列變化的根本動力到底是什么?他們相互之間到底有怎樣的聯系?同學們可以相互交流討論。
[學生回答]略
[講]舊石器時代時間長,一方面是因為古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改造是不斷探索的過程,需要長期觀察出其中的規律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因為舊石器時代人人平等,平等主義是生產力發展的阻礙性因素,因為產品的產量只要能滿足有限的傳統需求即可,沒有要求生產剩余產品的動力,生產力就沒有提高的必要,故而舊石器時代歷時長久。雖然舊石器時代生產力低下,這種低下是相對以后的歷史而言的,但和同時期其他物種相比,古人類依然有明顯的優勢,人類技術發展導致生產率提高,從而能供養的人口大大增加,人口壓力迫使人類由食物采集者變為食物生產者,農業革命由此誕生,農業革命最明顯的影響是產生了定居這種新的生活方式,定居生活使人們能擁有更為豐富的生活資料,生活資料的豐富使得部分古人類能從農業生產中分離出來,從事陶器等手工業生產。同時,農業生產中,由于男性體力的優勢,在生產中逐漸居于主導地位,男性地位也由此上升,社會組織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最后,我們可以總結出:這一系列變化的根本動力到底是生產力的發展。
[問]閱讀正文第3.4段,以及《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分布圖》,找出新石器時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各個文化遺存有哪些典型的標志?分布有哪些特點?
[學生回答]略
[講]代表性文化遺存教材提到6處,每處都有自己典型的特征,體現了多樣性;已發現的遺存有1萬多處,說明了數量大;東西南北都有分布,分布范圍廣,體現了多元性、廣泛性、本土性。集中分布于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體現了多元一體的發展格局。
[板書]
2.代表性遺址:
(1)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2)距今約5000年:龍山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
(3)分布特征:多樣性、多元性、本土性、廣泛性、多元一體。
3.社會關系:父系氏族社會
[投影]圖片展示仰韶文化的彩繪陶器、大汶口文化的墓葬、龍山文化的蛋殼陶、紅山文化的玉豬龍、良渚文化的玉琮。
[引入思考] 文明特征有:城市中心,由制度確立的國家的政治權力,納貢或稅收,文字,社會分為等級或階級,巨大的建筑,各種專門的藝術和科學。請同學們觀察PPT上和書上的考古圖片資料,看看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父系氏族社會系列文化遺存,是否符合文明產生的特征?
[學生回答]略
[講]我們可以看出,很明顯,大汶口文化的陪葬品懸殊,反映了當時貧富分化、社會階層不平等;紅山文化的神廟、祭壇、積石冢反映了神權的強化;良渚文化的城墻反映了出現能組織大量人力、資源的世俗權力。所有這些充分說明中華文明已經產生。
[深入思考]中華文明產生的內在動力是什么?到底是了一個怎么樣的邏輯關系?
[學生回答]略
[講]同學們抓住關鍵一點,生產力的發展是原始社會逐步向文明社會演進的根本動力。邏輯關系是:打磨石器的使用,提高了生產力,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私有制由此產生,剩余產品的分配不均導致社會貧富分化、不平等開始出現;剩余產品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祀階級、士兵、官吏;食物增多促進人口增長,人口增長使某些村落得以發展成城市,城市有新的宗教顯貴、軍事首領、行政首腦統治,于是文明出現。
[板書]
4.社會的演進:由原始社會到文明社會
(1)根本動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典型表現:私有制、階級分化、部落聯盟。
[問題導入]西漢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蹏扛咝琳?,黃帝之曾孫也。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是為帝堯?!菟凑摺F蟬父曰帝顓頊。…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鄙鲜鋈宋锞褪莻髡f中的三皇五帝。傳說中的他們在中國歷史上有什么樣地位?首領之位是怎么繼承的?古史傳說對歷史的研究有怎樣的價值和意義?考古資料又是如何與古史傳說相互印證的?
[學生回答]略
[講]同學們初中時學過人文初祖:黃帝、炎帝。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稱為華夏始祖,聯盟首領通過“禪讓”的方式繼承。傳說中的五帝當然不是司馬遷認為的那樣,有血緣關系的一脈相承,但也反映了遠古時期各氏族部落相互融合、相互認同,從分散走向整體的客觀趨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歷史事實。所以,以科學的態度辯證取舍古史傳說的資料,對于揭示歷史真相是十分有益的。研究中國遠古歷史,古史傳說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但古史傳說不是直接史料,大都是后人的追述,還不能科學的實證從部落到國家的演變過程,而考古資料可以彌補這一缺陷。其中典型的是,考古學證明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的考古發現,與《尚書》《左傳》關于萬國的記載相互印證,為中華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實證。
[板書]
二、從部落到國家
(一)部落時代
1.古史傳說:三皇五帝 重要參考資料
2.考古資料:龍山文化 印證文獻資料中的“萬邦”時代
3.禪讓制:聯盟首領是根據推舉和考察產生的。
[導入]根據考古發現,部落聯盟時代已經有宮殿、天文建筑、階級階層分化等國家的初始形態。那么,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有哪些基本的國家特征?同學們閱讀正文P5第1段,回答這個問題。
[學生回答]略
[講]夏朝是夏部族建立的王朝,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由于沒有發現確鑿的考古資料,史學界存在爭議,但是眾多古史資料有很多關于夏朝的記載,加上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現,從而為夏朝的存在提供了依據。根據后世的追述,我們得出部分夏朝的國家特征:具備了國家框架:君主、官吏、機構、刑法、軍隊等國家機器;“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轉變為“天下為家”的“小康”社會。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間接統治地方,尚未建立地方行政系統,中央集權尚未實現。
[板書]
(二)夏朝
1.基本情況: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
(2)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桀
(3)考古資料:二里頭遺址
2.國家特征:具備了國家框架、國家機器;家天下、世襲制代;間接統治,未中央集權。
[引入]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可以看出,夏朝的國家特征尚不明顯。隨后的商、西周又會有怎么的發展?有哪些考古資料可以印證商、西周的文明?請同學們閱讀第三個子目回答。
[投影] 殷墟的墓葬、甲骨文等圖片資料。
[學生回答] 略
[講]商朝的歷史因為殷墟和甲骨文的發現而得到確證。甲骨文印證了很多文獻記載的正確性。
[板書]
三、商、西周的政治
(一)商
1.基本情況
(1)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湯
(2)滅亡:約公元前1040年,紂
(3)考古資料:安陽殷墟
[投影]商朝的官僚系統
[講]由此可見,商朝的國家機構更加完善。
[問]商朝為什么推行內外服制度?
[學生回答]略
[講]商朝是中國早期國家,社會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社會組織中的血緣關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沒有能力對王畿之外的廣大地區實行直接控制。內外服制是當時能夠達到有效統治的最佳方式。商朝的統治區域、文化影響范圍也因此進一步擴大。
[板書]
國家特征:文字成熟、國家機構更加完善、內外服制、統治區域大、文化影響范圍廣。
[講]商朝比之夏朝,國家特征更明顯,但最終難逃滅亡的命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牧野之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滅亡的原因和夏朝相似,都是因為暴虐的統治,激化了社會矛盾,矛盾的不可調和引發了戰爭。
[板書]
(二)西周
1.基本情況
(1)建立: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
(2)滅亡:約公元前771年,周幽王
[問]西周建立后,實行哪些政治制度?這些制度有什么深遠的歷史影響。
[學生回答]略
[講]分封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史上重要的組成部分,影響深遠。西周王朝直接管理的王畿地區是宗周鎬京和成周洛邑。為強化對新征服的東方廣大地區的控制,西周推行分封制。分封的原則是“天子建國”和“諸侯立家”,分封的目的是“以藩屏周”,分封的內容是“授民授疆土”。周天子將同姓子弟、異姓親戚功臣、舊邦之后分封在東方各地,由他們去治理當地的土地和人民。據說周初分封了71國,姬姓有53個,占其中的絕對多數。分封制不限于東方,后來又推行到周的“北土”和“南土”。這些受封的諸侯國對西周要承擔相應的義務,西周的分封較夏、商更加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在當時有積極意義。
[板書]
2、分封制:
(1)原則:“天子建國”和“諸侯立家”
(2)目的:“以藩屏周”
(3)內容:“授民授疆土”
(4)結構: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5)主體:姬姓貴族
(6)影響:
積極方面:加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了邊疆,擴大了統治版圖和西周文化影響范圍。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調節統治集團內部在權利分配方面的矛盾。
消極方面:諸侯擁有較大的自主權,擁兵自重,為東周諸侯割據混戰、爭霸兼并埋下了伏筆。
[講]分西周進一步完善了宗法制,王室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諸侯相對為小宗;諸侯國內諸侯王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類推至大夫、士,大、小宗層區別,形成金字塔型等級結構,把各級貴族緊密聯系起來。從“同姓不婚”的原則出發,自周天子到名級費族用婚煙關系把自己寫異姓貴族結合起來,整個國家宛如一個龐大的家族系統。分封制與宗法制相配合,鞏固了西周政權的統治基礎。
[板書]
3、宗法制
(1)紐帶:血緣關系
(2)核心:嫡長子繼承制
(3)結構:大宗—小宗
(4)影響:
積極影響:宗法制與分封制相結合,政權與族權相結合,形成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倫理政治結構。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鞏固了西周政權的統治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
消極影響:宗法制本質貴族政治,不利于選賢任能,不利于社會的階層流動。
[引入]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以上我們學習了商、西周的政治特征,那么它是建立什么樣的經濟基礎上?請閱讀正文最后一段回答。
[學生回答]略
[板書]
四、商、西周的經濟
(一)農業
1.地位:主要生產部門
2.工具:木、石、骨、蚌,青銅農具極少
3.土地制度:奴隸主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土地不能隨意買賣。
(二)手工業
青銅鑄造是主要部門。
第三步:學生練習(5分鐘)略
第四步:課堂小節(3分鐘)
早期國家特征總結:夏商西周早期國家建立了世襲王朝,確立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基本架構,具備了職官、軍隊、刑法等國家機器。盡管夏商西周早期國家在不斷發展,但它們在很多方面又是不完善的:血緣關系沒有徹底被地緣關系取代,部族組織殘留嚴重,以致國家內部結構往往只能采取部族、方國聯盟或分封制管理形式,比較松散,中央集權程度不高。職官系統也只能采取世卿世祿這種固化的等級結構方式。國家治理使用禮治而非法治。
【板書設計】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一)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
1.生產生活:打制石器、漁獵采集、群居生活、學會用火。
2.代表遺址:元謀人(距今170萬年)、北京人(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
3.社會組織:母系氏族、人人平等
4.分布特征:分布廣泛、本土性、多元性、多元一體
(二)新石器時代的古人類
1.生產生活:打磨石器、使用陶器、原始農業、飼養家畜、定居生活。
2.代表性遺址:
(1)距今約7000至5000年前: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
(2)距今約5000年:龍山文化、紅山文化、良渚文化。
(3)分布特征:多樣性、多元性、本土性、廣泛性、多元一體
3.社會關系:父系氏族社會
4.社會的演進:由原始社會到文明社會
(1)根本動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2)典型表現:私有制、階級分化、部落聯盟。
二、從部落到國家
(一)部落聯盟時代
1.古史傳說:三皇五帝 重要參考資料
2.考古資料:龍山文化 印證文獻資料中的“萬邦”時代
3.禪讓制:聯盟首領是根據推舉和考察產生的。
(二)夏朝
1.基本情況: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
(2)滅亡:約公元前1600年,桀
(3)考古資料:二里頭遺址
2.國家特征:具備了國家框架、國家機器;家天下、世襲制代;間接統治,未中央集權。
三、商、西周的政治
(一)商
1.基本情況
(1)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湯
(2)滅亡:約公元前1040年,紂
(3)考古資料:安陽殷墟
2.國家特征:文字成熟、國家機構更加完善、內外服制、統治區域大、文化影響范圍廣。
(二)西周
1.基本情況
(1)建立: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
(2)滅亡:約公元前771年,周幽王
2.分封制:
原則:“天子建國”和“諸侯立家”
目的:“以藩屏周”
內容:“授民授疆土”
結構: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主體: 姬姓貴族
影響:積極方面:加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鞏固了邊疆,擴大了統治版圖和西周文化影響范圍。有利于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調節統治集團內部在權利分配方面的矛盾。
消極方面:諸侯擁有較大的自主權,擁兵自重,為東周諸侯割據混戰、爭霸兼并埋下了伏筆。
2、宗法制
紐帶:血緣關系
核心:嫡長子繼承制
結構:大宗—小宗
影響:積極影響:宗法制與分封制相結合,政權與族權相結合,形成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倫理政治結構。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鞏固了西周政權的統治基礎,對后世影響深遠。
消極影響:宗法制本質貴族政治,不利于選賢任能,不利于社會的階層流動。
四、商、西周的經濟
(一)農業
1.地位:主要生產部門
2.工具:木、石、骨、蚌,青銅農具極少
3.土地制度:奴隸主土地國有制:井田制,土地不能隨意買賣。
(二)手工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观塘区| 光泽县| 彭阳县| 塔城市| 简阳市| 且末县| 克拉玛依市| 兴海县| 什邡市| 慈溪市| 华池县| 巴塘县| 尉氏县| 佛教| 桐柏县| 普兰县| 德庆县| 土默特左旗| 庄河市| 桃园县| 金湖县| 隆昌县| 溧水县| 肇州县| 外汇| 康乐县| 车险| 三明市| 民和| 苗栗市| 金堂县| 东阳市| 乌拉特前旗| 军事| 正安县| 苏州市| 台州市| 永德县| 石楼县| 金门县| 德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