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課標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 年版)》要求本框題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按照課標要求,通過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引導學生自主思考“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合作探究,培養起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科學辯證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教材分析】第四課“探索認識的奧秘”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在第一單元的基礎上探索人類認識的奧秘,追求真理、指導實踐。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是第四課的起點,安排兩目內容。通過學習本框,為第二框“在實踐追求和發展真理”奠定知識基礎,對于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起到基礎性作用。【教學目標】1.識記實踐含義,理解實踐的特征。2.知道實踐的基本形式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3.闡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核心素養】政治認同: 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追求真理的信念求堅信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通過實踐創造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科學精神: 理解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通過事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分析問題。【教學重點】實踐的特點;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教學難點】認識的表現形式;實踐的特點;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漫畫導入思考:小牧童怎么就知道牛在斗角的時候,尾巴總是朝下的呢?人的正確認識從哪里來?新課講授:出示本節課課題——人的認識從哪里來?第一幕:認識與實踐議題一:全面理解認識與實踐1、你認為什么是認識?認識的兩種形式有什么區別與聯系?2、談談你對實踐的理解。實踐有哪幾種形式?實踐有什么特點?議學情境一:出示三位圣人三種關于認識的不同觀點議學問題:上述三種關于認識的觀點有何不同?你認為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老子和荀子兩圣人都忽略了參加實踐的必要性;柏拉圖強調理性思維,追求共性、本質,但他認為思維、共性與外界無關,存在于人的靈魂的內部認識與實踐1、認識(1)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議學情境二:出示第一組圖示議學問題:上圖中哪個認識是感性認識?哪個是理性認識?學生討論回答:探究問題:從上面圖文你能得出什么結論?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探究結果:(2)形式(階段、分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兩種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認識過程的兩個不同階段。①感性認識:人們在實踐基礎上由感覺器官直接感受到的關于事物的現象、事物的外部聯系、事物的各個方面的認識,包括感覺、知覺和表象三種形式。②理性認識:是人們借助抽象思維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達到關于事物的本質、全體、內部聯系和事物自身規律性的認識,包括概念、判斷和推理三種形式。沒有聯系,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但并不意味著任何兩個事物都有聯系,因為任何兩個事物的聯系是具體的,有條件的。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兩個事物之間才能建立聯系。③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感性認識有待于發展、深化為理性認識,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具有辯證統一關系比較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議學情境活動三:觀看視頻《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文字材料:2022年4月16日9時56分,在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風著陸場戈壁灘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開艙手面帶微笑,打開艙門:“神舟十三號乘組,歡迎你們回家。”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安全順利出艙,向迎接他們的人群揮手致意。這片廣袤無垠的沙漠戈壁,見證了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出征與凱旋。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東風發射場發射升空。神舟十三號乘組在軌飛行183天,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間的最長紀錄。目前,3名航天員身體狀態良好,正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進行飛行后恢復。4月17日晚,王亞平發了凱旋后的第一條微信朋友圈:“感 謝你們的日夜陪伴,回到地球回到家的感覺真好!”神舟十三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完羊收它中 國空間站即臨進入建造階段。探究問題:從哲學的角度看,太空的探索是一種什么活動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黑和費都認為實踐是主觀活動;杜則否認了人的實踐活動的物質性2、實踐(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性活動物質性活動——不是純主觀的思維活動、認識活動,思考、辯論、認識、言論等都不是實踐小試牛刀:下列活動中哪些是實踐活動?并歸納屬于什么形式?大猩猩用樹枝鉤白蟻人訓練大猩猩用樹枝鉤白蟻學習新發展理念,提高思想認識。老師講課建造港珠澳大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國務院機構改革天問 一號火星探測器的成功發射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2)基本形式:人類實踐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等。議學情境四:探索太空,需要做好哪些準備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議學提示:結論:(3)特點:①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實踐的基本要素包括實踐的主體、實踐的對象和實踐的手段。它們都是客觀的。實踐活動的過程是物質相互作用的過程,這個過程及其結果是受客觀事物及其運動規律制約也具有客觀性。議學情境五:閱讀材料《神舟十三號這次上天的五大目的》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行任務是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第六次飛行任務,也是該階段最后一次飛行任務,該項任務將實現五大目的。這五大目分別是:一是開展機械臂輔助艙段轉位、手控遙操作等空間站組裝建造關鍵技術試驗;二是進行2-3次出艙活動,安裝大小機械臂雙臂組合轉接件及懸掛裝置,為后續空間站建造任務作準備;三是進一步驗證航天員在軌駐留6個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術;四是進行航天醫學、微重力物理領域等科學技術試驗與應用,開展多樣化科普教育活動;五是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統執行空間站任務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統間的匹配性。后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全面轉入空間站建造階段,共規劃實施6次飛行任務,2022 年底前將完成空間站三艙組合體建造。議學問題:神舟十三號發射任務有五大目的,這體現了實踐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火與水是直接聯系火與魚是間接聯系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3)特點:②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將在實踐中形成的認識用于指導實踐。在改造自然獲取物質生活資料的實踐中,人創造出自然中原來沒有的新的物質生活資料;在改造社會的實踐中,人創造出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議學情境六:圖文分析《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用的太空馬桶》議學問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僅僅是一個馬桶,就需要由多個人共同協作來完成 這體現了實踐的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實踐具有社會性議學情境七:閱讀材料《“神十三”首次實施使用“快速返回”技術》議學問題:有些太空技術,直到神舟十三號,我們才取得重大突破,這體現了實踐的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實踐具有歷史性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A.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社會性)B.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歷史性)第二幕: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議題二:全面理解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1、科研人員對“快速返回技術”的認識從何而來 這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 是什么在推動科研人員對“快速返回技術”的探索和認識的不斷完善 2、我們進行太空探索,獲得這些新認識的最終目的是什么?這體現了實踐和認識是什么關系?議學情境八:閱讀材料《使用“快速返回技術”安全返回要控制好三個“度”》速度控制要恰到好處。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技術人員在飛船研制階段開展大量試驗驗證和數據判讀,保證了飛船在著陸過程中逐步降低速度,確保飛船順利再入大氣層。之后,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依靠空氣動力產生的阻力和升力減速,運動至地面附近時打開降落傘,進一步降低速度,著陸瞬間則開啟返回艙底部的著陸反推發動機,從而將落地速度降低到一定范圍內。溫度控制要火候適中。當返回艙進入大氣層后,與空氣發生劇烈摩擦,艙體表面局部溫度可達上千攝氏度。為了確保艙內溫度依然舒適,飛船控溫的主要手段是依靠防熱結構對艙內進行保護。為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科研人員在艙體表面設計了防熱涂層,敷設有一層燒蝕材料,當溫度達到一定程度時燒蝕材料升華脫落,帶走大量熱量,從而降低了溫度。此外,神舟飛船返回對著陸精度的要求極高,為使返回艙著陸在指定區域,就必須對飛船著陸點的精度進行控制。為此,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技術人員通過對神舟十三號飛船飛行過程中速度、角度和方向的精準控制,使其最終著陸在十分理想的預定地點。為解決黑障區的跟蹤測量問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科技人員使用自主研制的雷達,從神舟十三號飛船進入大氣層就開始進行跟蹤測量,像一把“標尺”測量實時、準確的飛船飛行數據,護航其平安落地議學問題:科研人員對“快速返回技術”的認識從何而來 這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 是什么在推動科研人員對“快速返回技術”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認識的不斷完善的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對“快速返回技術”的認識是我國科研人員通過科學實踐獲得的。是什么在推動科研人員對“快速返回技術”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認識的不斷完善的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在實踐活動中,人們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觀物質對象發生關系,從而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注意:來源≠途徑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但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有兩條:一是參加實踐,這就是直接經驗;二是就是讀書學 習,這就是間接經驗。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是實踐的產物,歸根到底來源于實踐。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這些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了人類認識的發 。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提高自己判斷和推理的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議學情境九:觀看視頻《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議學問題:新的太空技術需要進行在軌驗證,這體現了什么哲學道理 學生討論回答: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那么,為什么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探究結果:人對新的太空技術的主觀認識本身不能證明他們自己的認識是否正確(1)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事物,如果不超出認識的范圍,人們就無法判定其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新的太空技術自己不能告訴我們到底有沒有缺陷,成不成熟(2)客觀事物自身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只有實際驗證的結果可以證明新的太空技術是否熟(3)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①認識本身不能回答;②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③實踐是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議學情境十:觀看視頻《空探索,獲得這些新認識的最終目的》議學問題:我們進行太空探索,獲得這些新認識的最終目的是什么?這體現了實踐和認識是什么關系?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實踐是認識的目的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①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歸宿。②如果有了正確的認識,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這種認識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 。③圖式:實踐——認識——實踐 ......名言警句: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2.學以致用3.造燭為求明,求知為運用,4.學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種,終無所獲。總結歸納: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內容]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是認識的目的。[方法論]要求我們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原理內容]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科學理論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發展,把人們的實踐活動引向歧途。[方法論]要求我們要重視認識的反作用,重視科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做到理論與實踐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本框小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