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教學設計
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1、推進“雙新”示范校建設:為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等文件精神,上海市楊浦區復旦實驗中學作為“雙新”國家級示范區示范校制定了三年工作規劃,全面推進單元教學設計研究,堅持立德樹人、素養本位,構建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新教學。2、運用深度學習理念改進課堂教學:深度學習是核心素養培育與發展的基本途徑,是我國課程教學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逐漸轉變教學思路,實現經驗與知識的相互轉化,真正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幫助學生通過深度加工把握知識的本質,在教學活動中模擬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對知識及知識的發現、發展過程進行價值評價。3、本課的教學設計以指向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單元教學為實施的基本構架。依據課程標準、教材以及歷史學科特質,對于單課如何體現單元要求作了基于實踐的探討。從核心知識的統攝性、宏觀敘事的通識性、教學實施的關聯性和思維過程的整體性四個單元教學的特征進行了初步的實踐。
教學背景分析
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選必2的標題是《經濟與社會生活》,探討的主題是人類生產生活、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本單元的標題是《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商貿活動能夠以商品為載體架起不同地區人們溝通的橋梁。本課課題為《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它上承第7課古代的商業貿易,下啟第9課當代人類的經濟與生活,全面展示了近代新航路開辟以來商業貿易的變化,所以在設計的時候需要關注的宏觀視角有三。其一,是要了解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及其推動因素。其二,是要了解世界市場形成過程中商業貿易的新變化。其三,就是要認識這些變化是如何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影響的。學生情況分析本課的主題“商業”在必修教材中多處涉及,但大部分是零星出現,點到為止的。只有綱要下冊第七課的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和早期殖民擴張這一部分涉及的內容較多。同時,經濟與社會生活史缺乏跌宕起伏的情節,且涉及許多跨學科的專有名詞和經濟社會現象,所以較為枯燥難懂。但是經濟和社會生活往往和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學設計應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內容來設計情境,以增進對歷史的親切感,將學生興趣點和教學重難點有機結合,這樣效果會比較好。
教學目標
1、結合特定的時空框架,通過解讀歷史地圖、文獻、示意圖,梳理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了解其階段性特征,和商業貿易領域發生的變化。認識古代貿易與近代貿易的延續與變遷和重大歷史事件對世界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2、從現實感受及生活經驗入手,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唯物史觀,以地圖、文獻、文物、民謠、繪畫等史料構成證據鏈,多角度、多層次、綜合性地分析和理解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商業貿易、社會生活變遷之間的關系,形成可以自圓其說的理解和解釋。從中認識和感悟現實生活與歷史軌跡之間聯系。3、以中國特色的外貿商品為切入點解讀國際商業貿易發展變遷,涵養國際視野,感悟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因全球化的商品交換而走向世界,豐富了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并形成了內涵更為豐富、呈現形式更為多元的異質文化。感受我國商業貿易發展在國際貿易、金融中地位的變化,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意識。
內容主旨
全球航路的開辟、兩次工業革命推動著世界市場體系逐漸形成。世界各地因此建立了越來越密切的直接商業聯系,日趨全球化的商業貿易也因此在貿易中心、經營方式、商品種類和貿易格局等領域發生巨大變化。這些變化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但也始終伴隨著腥風血雨。商業貿易外衣下的殖民掠奪,使亞非拉地區終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的附庸。而這段歷史發展軌跡,也為當代中國確立“合作共贏”的的商貿理念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并認識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商業貿易、社會生活之間的有機聯系。教學難點史料研習:根據文字史料繪制示意圖,并對其進行分析與解讀。
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
(一)教學資源宣傳畫、示意圖、地圖、繪畫、民謠、實物史料、歷史文獻并結合課本的史料閱讀、學思之窗等板塊的相關內容。(二)教學方法 預習學案、示意圖的繪制與解讀、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 結合上海的鄉土歷史:本課中所列舉的近代中國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其實例都來自于近代上海,利用本地的歷史資源,布置探究型作業通過實地走訪的方式,可以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也有利于培養家國情懷。 敘事見人講好歷史故事:本課以英國陶瓷之父韋奇伍德的人生經歷穿插其中,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同時幫助學生厘清歷史脈絡并對歷史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板書設計(結構板書)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展示:“一帶一路倡議”宣傳畫問題:為什么國家級頂層合作倡議定名為“一帶一路”倡議?引出代表中華文明的符號——絲綢這一古今最負盛名,享譽海外的外貿商品。 思考并回答問題 從現實生活引出商業貿易的主題,連接歷史與現實,建立社會熱點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橋梁。
環節一:絲綢——從“絲綢之路”到“絲銀之路” 出示材料:古代商業貿易示意圖、15世紀末至17世紀上半葉世界形勢與貿易圖、明朝中后期中外貿易網絡的示意圖。問題鏈:結合地圖與所學知識概括古代商業貿易活動的特征。 與古代商業貿易圖相比,這一時期的貿易發生了哪些變化?為何會發生這些變化?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后,中國的對外貿易有什么特點?“絲銀貿易”格局對中國人的社會生活產生了什么影響?該問題鏈幫助學生回顧古代的商業貿易活動的特征,通過地圖比較,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了解新航路開辟后商業貿易的新變化。從而認識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掠奪,與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關系。從多角度解讀新航路開辟后商業貿易的變化對中國形成 “絲銀貿易”格局的影響,聯系以往知識,進一步認識中國賦稅制度與貨幣制度變化與世界市場形成的相關性,體悟新航路開辟和世界市場擴大對社會生活的巨大影響。 回憶古代商業的相關知識。從不同視角分析和解讀地圖和示意圖。 聚焦絲綢之路,通過歷史地圖回顧古代商業貿易之路,是時空概念搭建的遠景需要,也為本課知識準確定位于近代搭建近景。學生運用“相同與不同”的比較方式,通過解構地圖,從不同視角歸納概括近代商業貿易的特點,認識古代與近代貿易的延續與變遷和重大歷史事件對世界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創設學習情境, 習得文字史料與示意圖互相轉化的學習方法,提升史料分析能力。運用“相同與不同”的比較方法,將歷史現象置于特定的時空環境下,對其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綜合性的分析,用國際視野審視中國的變化,建立歷史現象之間的有機聯系。
環節二:茶葉、瓷器——從“中國功夫茶”到“英式下午茶” 出示材料:清明上河圖、中國俗語與英國民謠、茶具、相關文獻史料。問題鏈:還會有哪些中國外貿商品享譽世界?如何看待民謠的史料價值?可以收集哪些類型的史料去印證民謠的真實性?當時英國使用這套茶具的最有可能是哪類人?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韋奇伍德公司的產品為何能熱銷?三件套分別盛放什么?這些食品來自哪里?綜合上述材料,概括茶飲普及的原因。瓷器和茶葉貿易是否為中國帶來了豐厚的利潤?為什么?以《清明上河圖》作為過渡引出此環節。多視角對茶具進行分析并合理推測茶具的受眾人群,從中理解商品銷售市場的擴大與工業革命時期科技進步、商品經營方式的創新有直接聯系。從茶葉受眾人群進一步擴大的現象中,認識到巨大的利益驅動、科技的進步、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等因素,使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成為可能,并進一步拉動了消費,形成了區別于“中國功夫茶”的獨具特色的“英國下午茶”文化,并通過殖民擴張傳遍世界。西方強大的工業文明與中國落后的農業文明形成強烈反差,曾經暢銷的中國商品毫無競爭力。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體系中,西方列強是主導,亞非拉是附庸,中國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 解讀民謠的史料價值。分析、解讀實物史料。提取關鍵信息,綜合分析各種類型的史料,多視角分析歸納。思考、感悟異質文明的差異性與文明的多樣性。 運用作為史料的中國俗語與英國民謠創設生活情境,架設時空橋梁,并從社會生活的視角對歷史現象進行解釋,用文獻、實物史料加以印證。引導學生運用生活經驗去觀察文物,進行合理推測,熟練運用文獻與實物史料相互印證的史料實證方法,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下解釋歷史現象出現的原因。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唯物史觀去解釋和分析工業革命、世界市場和社會生活三者的邏輯關系。感悟獨具特色的中國茶文化因全球化的商業貿易而走向世界的過程,豐富了人類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形成了內涵更為豐富的茶文化。通過相同與不同的比較方式,以全球視野審視中國社會的變化,感悟推動國家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必須走符合世界歷史發展潮流的道路。
環節三:鴉片——是“商業貿易”還是“殖民掠奪”? 出示材料:課本史料閱讀、學思之窗、結合教師對鴉片戰爭的講述。問題鏈:結合所學知識,你是如何看待鴉片貿易的?東印度公司是一家怎樣的公司?他承擔著怎樣的歷史角色?結合表格內容,分析表中數據反映了什么問題?問題鏈以鴉片貿易與東印度公司的興衰史為切入點,審視全球化進程中資本主義國家,因人性的貪婪和利益的趨勢,其商業貿易模式也必定會給世界帶來新的傷害。 辯證看待商業貿易新模式的特征。 通過文獻資料、研究數據等史料,辯證看待世界市場形成過程中商業貿易新模式的特征及其侵略的本質。運用“特殊與一般”的研究方法,學生感受全球化背景下商業貿易在豐富人們生活的同時,帶來的災難也具有世界性。理解商業貿易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課堂小結 以小組為單位繪制本課思維導圖,展示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的相互關系。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世界,創新商業貿易理念,探索新的商業貿易模式是必然趨勢,中國倡議和推動的“一帶一路”建設,成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而近代充滿腥風血雨的世界市場發展史,也為當代世界確立“合作共贏”的共同發展理念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繪制思維導圖 以結構板書的形式對本課核心知識進行勾勒,并為第9課教學內容鋪墊,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用世界視野審視當代中國發展,尋找中國特色商業貿易之路,樹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意識。
作業設計
課后作業:近代中國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化材料一:鴉片戰爭后,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新的商業經營形式被引入中國。……之后,廣州、上海等地也出現了大型百貨公司。——《選必2 經濟與社會生活》材料二:1、你能找一找這些舊址嗎?2、任選其中一個商業經營形式,查找相關史料,談談這種商業經營形式對近代上海人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并解讀其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帶來的影響。
教學反思
本課的教學設計以指向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單元教學為實施的基本構架。從課程體系而言,本課在基礎型的必修教材基礎上進行單元型的深化和拓展,突顯新課程的單元構架。從教學實施而言,本課設計過程中意在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揭示邏輯化的內在聯系,確定序列化的實施方案,以此構建新教學視界領域。從學習目標而言,運用唯物史觀揭示歷史規律,采用宏觀敘事的方式彰顯歷史思維,形成整體通感明確歷史取向,以拓展新目標達成的途徑。本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體現單元教學的基本特征。首先,搜索具有統攝性的核心知識,也就是世界市場和商業貿易的相互關系,以及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突顯了關鍵概念,聚焦關鍵要目。其次注重宏觀敘事的通識性,本課從縱向上重視描述世界市場逐漸形成的過程,橫向上強調商業貿易對不同地區所造成的不同影響,以此強調時空觀念,關注發展趨勢,以大尺度、大眼光、大格局、長時段、大空間、多領域去審視歷史問題形成歷史通感。 第三,教學實施時刻注意本課在單元中、在本冊教科書中的地位和作用,注重結合中外歷史綱要的內容展開關聯教學,做到彼此交織,互相融合,抽絲剝繭形成歷史邏輯。再次,本課追求思維的整體性,聚焦“茶具”這一歷史文物深入挖掘其內涵結合各種類型的史料展開分析,將多元發散性思維與歸納聚斂性思維相整合,以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注:本課在設計的過程中參考論文《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案設計:大觀念視角》發表于《全球教育展望》2017,46(04)《以物載史,涵育唯物史觀》發表于《歷史教學》2020.13期《加強單元教學設計,提升學科核心素養》發表于《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20(03)
PAGE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