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關注身邊的美術遺存》 教學設計課型:綜合探索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身邊美術遺存的基本含義與范疇,了解美術遺存在傳承我國傳統藝術、文化和歷史上的重要價值。學會運用繪畫、攝影的形式記錄美術遺存。2、過程與方法:通過走訪古建筑、古街道等探訪美術遺存的活動,體會探究性學習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探尋美術遺存,思考美術遺存的現狀與保護問題,進一步增強學生對傳承祖國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喚起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掌握身邊美術遺存的基本范疇,了解美術遺存在傳承我國傳統藝術、文化和歷史上的重要價值。2、教學難點:能夠發現身邊美術遺存的藝術美,并認識到它的歷史和文化價值。教具準備:PPT課件教材分析:本課屬于“綜合.探索”學習領域,主要目標是了解美術與傳統文化及環境的關系,用美術手段進行記錄,了解美術遺存在傳承我國傳統藝術、文化和歷史上的重要價值。八年級的學生對于美術遺存這個概念不很熟悉,但不難理解,他們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判斷能力,能進行合理的分析,在通過欣賞古建筑、古代生活用品等內容后,應該能感受到祖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千年古國,擁有大量的美術遺存,由此培養學生關注、認識和保護身邊的美術遺存的意識。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發現、思考、探索,自主學習。教學過程:一、組織教學:清點人數,安全教育。二、導入新課:我們的祖國歷史悠久,地大物博,有大量的美術遺存,美術遺存既存在于名勝古跡,也存在于尋常院落、百姓人家,它就在我們身邊。三、欣賞分析:1、什么叫美術遺存?美術遺存就是現存的古代美術作品,之所以稱它們為“遺存”,就是因為這些作品是“最后的”、“不能再生”的,較多的作品至今仍有被破壞的危險,這些散落在民間看似平常的作品對于我們來說,在人文歷藝術審美方面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什么樣的作品屬于美術遺存呢?從時間上看,應該具有一定的歷史,至少要百年以上;另外應該是數量稀少的美術作品,以前的相同作品都隨著人為或是自然災害被毀壞了,這些作品是“幸存”的;此外還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與人文價值。圖片展示:人面魚紋彩陶盆 木雕門窗 青龍圖案瓦當3、美術遺存的特點是什么?觀看視頻,思考美術遺存的特點:我國美術遺存的特點:形式: 石雕、刺繡、木雕、蠟染、磚雕……年代:、商代、漢代、唐代、明代……材質: 木、石、紡織品、磚、瓷……地區: 山西、湖南、陜西、北京、安徽……總結特點:形式多樣 年代久遠 材質豐富 地區廣泛。4、看視頻找一找,徽派建筑門樓上美術遺存的種類。(瓦當、木雕、書法匾額、磚雕)觀察與思考: 分別從形式、年代、材質、分布地區等幾方面 談談徽派建筑的重要價值。形式:種類豐富,磚雕、 木雕、石雕等。年代:明代、清代。材質:選料精良,磚、 木、石為主。地區:古徽州地區(今安徽黃山、宣城績溪、 江西婺源)。思考討論美術遺存的價值:1、圖片展示(山西一所學校里的古建筑——安禪寺 宋代)你認為這座寺廟是美術遺存嗎? 現在它是一座學校,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美術遺存具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是寶貴的藝術財富,需要我們關注保護。2、生活中的美術遺存你認為日常生活中的古老家具、瓷器、繡片等美術遺存值得保護嗎?(鍛地繡花鏡套 清代)如何欣賞生活中的美術遺存:1.年代 2.材料 3.制作方法 4.藝術特色 (河北磁州窯云頭型枕 宋代)年代:宋代材料:瓷制作方法:磁州窯燒制藝術特色:刻花黑白分明,花紋寫意有生氣五、自主探究體驗情感:談談你生活中見過的美術遺存。觀看視頻:走進我們身邊的美術遺存—白河民居張家大院、白河橋兒溝1、記憶中有“消失的古建筑”嗎?你對這些古建筑有什么樣的看法?2、在我們身邊有依然存在的古建筑嗎?你覺得是否應該保護這些古建筑?3、你認為保護這些美術遺存有什么重要意義?4、如何協調城市開發與美術遺存的保護?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身邊的美術遺存?六、課后實踐拓展:通過走訪白河縣古建筑、古街道等探訪美術遺存的活動,加深對美術遺存的認識和理解。板書設計:關注身邊的美術遺存什么是美術遺存: 現存的古代美術作品2、美術遺存的特點: 形式多樣 年代久遠 材質豐富 地區廣泛3、美術遺存的價值: 歷史、文化、社會價值4、身邊的美術遺存: 白河民居張家大院、白河橋兒溝教學反思: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本課緊密圍繞美術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安排內容,培養學生發現身邊的美術遺存,了解其在文化、歷史中的藝術價值。學完這一課,讓學生明了美術遺存就在身邊,但經常會被忽視,要讓學生認識到美術遺存的重要性及其需要保護的迫切性。本課主要采取了探究式的學習方法,通過展示藝術家留下的古建筑、生活用品等精心之作,從而了解美術遺存。在探究白河縣橋兒溝、張家大院的美術遺存后,思考美術遺存的現狀與保護問題,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傳承祖國傳統文化的責任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