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程基本信息學科 高中思想政治 年級 高二 學期 秋季課題 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 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科書 書 名:統編版教材必修4《哲學與文化》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教學目標【學科能力目標】 1.學習理解:識記實踐的含義、特點,理解實踐的基本形式、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2.實踐應用:列舉生活實例,依據相關原理,闡明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3.遷移創新:形成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深刻認同,學會用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看待生活中的事例現象,用實踐觀分析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堅持學以致用的觀點,堅定參與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去。 【核心素養】 1.政治認同: 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2.科學精神: 理解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通過事例,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實踐觀分析問題。 3.公共參與:通過明確認識來源于實踐,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當中去。教學內容1.教學重點: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活動是人類認識的來源和認識發展的動力,同時又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人類只有通過實踐才能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學生對于“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的掌握,有利于促進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學會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去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教學難點:實踐的基本特點 實踐的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統一體現了在實踐問題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統一,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本特征。學生雖已初步接觸哲學思維,但其辯證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實踐特點的理解存在一定難度。教學過程總議題: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一)課堂導入 播放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進入問天艙的視頻,說一說:我國航天飛行高光時刻給你什么樣的感受。引出子議題。 (二)新課教學 子議題一:蒼穹之詩,探索認識奧秘——何為認識? 學生活動:獨立思考并暢所欲言(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多角度闡述對視頻內容的認識)。 教師活動:關注并及時記錄學生的關鍵信息,并請一位學生對同學們的回答進行點評,引導其談談前述同學回答的關于我國航天飛行高光時刻的認識有何不同,試著說明區別。 學生活動:根據前面同學的回答進行分類、總結。 教師活動:(總結)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我們對一事物的認識具有不同的層次(不同的過程),一種是認識了事物的現象等;另一種是認識了事物的本質。我們把這兩種認識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教師提問)請同學們結合之前的互動討論分析論證兩者的關系。 學生活動:思考并回答。 教師活動:(師生互動討論)教師總結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并PPT展示。 子議題二:“神舟”大地,展現實踐風華——何為實踐? 情境材料:2022年7月5日神舟十四號在軌“滿月”!飛行乘組狀態良好,各項任務順利推進,航天員乘組將在軌工作生活6個月,堪稱“最忙太空出差三人組”。 7月25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進入問天實驗艙。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進入問天實驗艙。 探究:神舟十四號飛船“出差”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進入問天實驗艙是實踐活動嗎?如何體現的? 學生活動:(總結)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凡是實踐,都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他是直接現實性的活動。 (教師追問)這一實踐活動的構成要素有什么共性?體現了實踐的什么特點? 首先是客觀物質性,在神舟十四號“出差”全程的實踐中,實踐的主體、客體(對象)、手段這些實踐要素的存在都是客觀的,建設過程中我國遵循循序漸進的建設原則,充分考慮客觀實際和客觀規律。因此,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 (教師追問)航天實驗研究與動物的本能活動有什么區別?體現了實踐的什么特點? 其次是主觀能動性,作為獨立自主的大國,建立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對保障國民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國防安全都至關重要,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實踐給客觀世界深深的刻上了人的活動的烙印。 (教師追問)航天試驗是宇航員個人完成的嗎?神舟十四號與之前的有什么區別?體現了實踐的什么特點? 最后是社會歷史性。人的活動,在時間上流逝就成為歷史,在空間上展開就成為社會。首先實踐的社會性,人的實踐都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當中的人的活動,神舟十四號“出差”需要整個團隊通力配合才能實現;其二是人的實踐是歷史地發展著的,從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一飛沖天,神舟五號的首次載人飛行取得成功到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升空,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對接形成組合體,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歷史性的飛躍以及到十三、十四號多人長時間的活動;實踐活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 (教師追問)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有哪些?神舟十四號“出差”屬于什么類型的實踐活動形式? 學生活動:積極回答問題,和教師互動,學生理解基本的實踐活動形式。 教師活動:(總結)基本的實踐活動有三種形式,分別是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變革社會的實踐。 子議題三:航天飛躍,尋覓知行之理——理解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探究:(設計任務)分組合作探究,根據視頻并結合教材探究:視頻中蘊含著實踐與認識什么樣的關系?各小組選取代表進行發言。 學生活動:各小組按照分到的探究任務積極討論,組內分享觀點并記錄匯總,小組選派代表進行發言。 教師活動:教師積極關注和反饋學生的回答,學生出現回答不全的情況下,鼓勵同組成員進行補充。 (師生互動)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概括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獲取認識的途徑有兩個,一個是直接經驗(通過實踐),另一個是間接經驗(通過學習)。無論是直接經驗還是間接經驗,都來源于實踐。 (教師追問)我國載人航天的每一次突破,說說載人航天認識的動力來源是什么?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認識產生于實踐的需要。實踐不斷產生新問題、提出新要求,推動人們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促進人類認識的發展。實踐鍛煉和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不斷深化。 (教師追問)結合神舟十四號將迎來空間站另外實驗艙及天舟五號貨運飛船、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的來訪對接,并與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進行在軌輪換,說明檢驗認識能否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標準是什么?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只有把主觀和客觀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處在主觀和客觀交匯點上的實踐。通過實踐,人們可以把自己頭腦中的觀念和存在變為現實的存在。在這一過程中,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認識和實踐所產生的結果加以對照,從而檢驗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 (教師追問)人們不斷探索、超越創新,獲取到航天事業的認識,其最終目的是什么?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如果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么認識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 2.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 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錯誤的認識對實踐起阻礙作用。 教師活動:2003年10月,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如今,我國已有12人去過太空!太空漫步、交會對接、太空授課……中國人奔赴星辰大海的步伐從未停止。回望“神舟”的飛天航跡,中華民族“摘星攬月上九天”的夢想一步步變為現實,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將會邁的更大更遠! 參與載人航天事業的全體人員迎難而上、敢打硬仗、接續奮斗,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時代的載人航天精神,要傳承好、弘揚好。 (三)課堂總結 (四)學練同步 【知識點分點·梳理作業】 1. (2020·黑龍江·哈爾濱市第六中學校高二期中)如圖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識。該標識簡潔明了:主造型既像一個漢語書法的“中”字,又類似空間站的基本形態,尾部的書法筆觸似騰空而起的火箭,充滿中國元素和航天特色,結構優美、寓意深刻。這說明( ) A.認識是一種直接現實性的活動 B.認識來源于創作者的思維 C.認識是人腦的機能 D.認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2-5題(見作業練習) 【知識點綜合·提升作業】 6. (2022·浙江·模擬預測)漫畫《討論結果》(作者:何青云)提醒我們( ) ①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 ②雄辯遠比判斷更重要 ③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④一室之不治,何家國天下之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10題(見作業練習) (五)學以致用 11.(2022·衢州高二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 近年來,濫用添加劑引發的食品安全事件頻頻在世界各地發生。由食品添加劑引起的恐慌情緒正在全球蔓延,而作為防止食品腐敗的必需品--防腐劑,更是被擺到了食品安全問題的風口浪尖。 為解決防腐劑的毒副作用問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實驗室通過技術攻關,成功地從人類內臟中提取出了一種無害菌,制作成了一種新型防腐劑,這種新型防腐劑不僅綠色安全,而且防腐時間可以長達幾年。它的問世與應用,意味著“防腐劑有毒”的說法,即將成為一種歷史。 上述材料是如何體現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 12.(開放性作業)新時代載人航天精神,指引我們追尋自己的人生夢想,追求卓越,成就自我。請同學們就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寫下第一個“年度計劃”,注意階段、目標和措施。備注:教學設計應至少含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等三個部分,如有其它內容,可自行補充增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